本報記者 林子涵
全球經濟環境下,華商如何把握機遇、應對挑戰?中國新質生產力蓬勃發展,華商如何找準結合點和發力點?面對當前國際形勢,華商如何更好發揮橋梁紐帶作用,促進中外民心相通?
不久前的博鰲亞洲論壇2025年年會·華商領袖與華人智庫圓桌會議上,來自15個國家和地區的華商代表、民營企業家和智庫專家圍繞這些話題進行了對話交流。
有華商企業家告訴記者,風高浪急,越發考驗企業家智慧。在世界大變局中,海外的“生意人”仍有廣闊發展天地,能為中外經貿文化交流作出更多貢獻。
挑戰中把握商機
當前國際經貿環境面臨多重挑戰。部分國家推行的關稅壁壘政策增加了跨境貿易成本,地緣政治緊張導致供應鏈波動風險上升,主要經濟體貨幣政策調整引發匯率波動,這些因素都給企業的市場預判和投資決策帶來壓力。外部環境存在諸多不可控因素,許多華商和民營企業家表示,企業正在積極應對不確定性。
“盡管世界經濟形勢復雜、不確定性明顯增加,但挑戰往往與機遇并存,特別是云計算、大數據、機器人等廣泛應用,正在重塑全球經濟格局。”泰國正大集團董事長謝吉人以自身企業為例表示,泰國正大集團正通過加大人工智能、大數據等高科技投入提升自動化水平,推動綠色可持續發展與產業升級,同時強化農產品深加工能力,提升產品附加值及競爭力,并依托全球網絡深化與中國科技企業等伙伴的合作。
“隨著中國持續推進高水平對外開放,積極促進國際貿易與投資合作,華商企業可以發揮自身商業經驗與資源整合能力,在區域合作中發揮重要作用。相信通過堅持開放、合作和創新精神,我們能克服當前困難。”謝吉人說。
全國工商聯咨詢委員會委員、新希望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劉永好表示,面對國際經貿摩擦中的關稅壁壘等不可控變量,企業雖無法左右外部環境,卻能把握內生動力、錘煉競爭力。“不焦慮”“不躺平”“去爭取”“敢打拼”,他說,焦慮無濟于事,躺平更非選項,關鍵要在周期波動中鍛造抗壓韌性。
玖龍紙業(控股)有限公司董事長張茵表示,對企業來說,復雜多變的國際形勢下,外部壓力與挑戰不少。然而,越是面臨壓力,企業越不能自我封閉和隔絕。“每逢挑戰,中華兒女總能凝聚強大力量,憑堅毅果敢將危機轉化為發展契機,這種自強不息的精氣神,也已熔鑄進企業家的基因。中國制造業從厚積薄發到在全球產業鏈站穩腳跟,靠的就是這樣的精神和勇氣。”她說,“困難都是暫時的、可以克服的,相信通過主動求變、精益求精,華商企業可以實現破局。”
積極擁抱中國機遇
14億多人口形成的超大規模國內市場,消費潛力持續釋放;每年高校畢業生超過1200萬人,“人才池”不斷壯大;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中,42萬多家民營高新技術企業,創新活力正在迸發……參加論壇的企業家和專家表示,中國始終是華商發展的機遇之地。廣大華商可以把握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大機遇,實現企業新發展。
“像‘杭州六小龍’這樣的初創科技企業正在中國很多地方涌現。”劉永好說,以新質生產力重塑傳統產業,企業依然能夠煥發出新的生機與活力。中國國內市場的高強度競爭,倒逼企業不斷提升競爭力,錘煉出“真功夫”。如今,無論是在技術、生產效能還是品質管控方面,中國企業、中國產品都已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認可。他表示,如何將中國的市場經驗與海外市場的實際情況有機結合,是企業拓展國際市場的重要著力點。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五道口金融學院副院長田軒表示,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提升國家創新體系整體效能。這是中國經濟轉型升級的戰略選擇,也是應對全球科技競爭的主動作為。華商作為重要的創新活動主體,既是改革開放的參與者,更是中國連接世界的重要橋梁,在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方面有獨特優勢。
“在全球產業鏈重構和科技創新迭代的背景下,華商的獨特價值愈發凸顯,尤其是在跨境資源整合能力、創新生態構建能力等方面。華商群體的家族資本和產業基金具有天然的長期投資屬性,可以通過參與科技創投等方式,融入中國科技創新版圖。”田軒說。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認為,在全球化時代,許多中國國內企業正面臨出海的時代命題。華商企業在海外市場已形成影響力,積累了豐富的本地資源網絡和市場經驗,這些優勢能夠為中國企業出海提供助力。未來,華商企業既可通過提升服務供給質量參與中國國內市場,也能通過跨境投資整合優質資源,助力中國企業出海。這些方向對華商來說都存在發展與合作的空間。
繼續做好橋梁紐帶
當單邊主義筑起“小院高墻”、保護主義和孤立主義有所抬頭,民心相通的重要性愈發凸顯。華商作為連接中外的重要紐帶,擁有獨特的跨文化背景和廣泛的國際人脈資源,具備聯通中外的優勢。他們不僅在經濟領域促進中外貿易與投資合作,更在人文交流層面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金光集團APP股東、中華海外聯誼會理事黃杰勝表示,中國提出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主張讓更多國家共享發展機遇,這種普惠包容、合作共贏的實踐正在為世界經濟注入新動能。他介紹,金光集團在深耕主業的同時,正加速推進數字化轉型和綠色升級,通過資源循環利用、智能制造等新實踐,爭取在國際市場實現新發展。
黃杰勝說,不久前,他組織清華大學學者及校友企業家訪問印度尼西亞。他認為,華商既是中華文化的傳承者,也是跨文化交流的實踐者,可以發揮連接中外的橋梁作用,為中外產業合作、文化交流貢獻力量。
馬來西亞中華大會堂總會總會長、億利達控股集團執行主席吳添泉說,在部分國家鼓吹單邊主義的背景下,對話交流、開放合作尤為重要。
“自2013年共建‘一帶一路’倡議提出以來,中國已經同150多個國家、30多個國際組織簽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帶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了3000多個合作項目,拉動了上萬億美元的投資規模。馬來西亞也是最早響應并參與共建‘一帶一路’的國家之一。”吳添泉說,許多馬來西亞華僑華人也與祖(籍)國保持著密切聯系與交流。作為海外華人,他深刻體會到這種跨越時空的文化與情感紐帶,并期待民心相通讓兩國越走越親。
泰國華人青年商會會長、泰國永泰珠寶集團董事長李嘉淳表示:“作為青年華商,我們在海外繼承了前輩華商打下的基礎,對各國的風土人情、政策環境有較深入的了解。同時,我們在國內接受的教育也讓我們與中國企業家在海外能更好溝通,找到共同點。基于此,青年華商可以積極獻力獻策,助力中國企業到海外開拓新的事業,在中外經貿往來中主動擔當作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