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草吐翠,人間清明。祭祖掃墓是清明節的傳統習俗之一,這一延續千年的文化儀式,正迎來符合現代文明的表達方式——既需守護“祭如在”的敬祖之心,更要構建“祭從簡”的時代表達,移風易俗創新傳承中華文明慎終追遠的傳統。
最近一段時間,各地紛紛開展各種形式的追思活動。湖南湘西州丹青清明歌會以歌祭祖、插柳追思,天津西青區引導群眾用一朵鮮花、一首詩歌、一次踏青打開文明祭掃新方式。新的祭掃方式,既讓孝親敬祖的倫理精神獲得當代詮釋,也使綠色殯葬的文明理念找到文化根基。
數字技術為清明追思提供更多選擇。2024年清明期間,全國開通1164個網絡祭掃平臺,累計服務網絡祭掃客戶約459.1萬人次,今年預計網絡祭掃的規模將進一步擴大。
2025年中央一號文件強調,要推進農村移風易俗,深化殯葬領域改革,重點治理人情攀比、大操大辦、薄養厚葬、散埋亂葬等突出問題。
人口老齡化社會已經到來,在時代敘事中推進移風易俗,就要從增加情感密度的角度出發,在三個維度破題:在空間上,將墓園祭祀轉化為“家庭追思+社區共祭”的立體場景;在載體上,借助科學技術打造可延續的生命記憶庫;在時間上,推動孝道表達從清明節點轉向日常陪伴的細水長流。畢竟,在父母味蕾尚能品味時奉上家常羹湯,在長輩腿腳尚健時伴游山水,這些流淌在時光褶皺里的溫暖細節,是對清明文化更生動的傳承與詮釋。(作者:敖 蓉 來源:經濟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