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QINGMING
清明簡介
清明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春季的第五個節氣。清明節也是我國一個非常重要的傳統節日,與寒食節的淵源頗深。清明節在歷史發展中融合了寒食節的禁火、冷食習俗。有學者認為寒食節沿襲了上古的改火舊習,在新火未到之時禁止生火。
我國清明掃墓的傳統始于周代,距今已有2500多年的歷史。在戰國時期,掃墓習俗盛行。到了秦漢時期,祭掃墳墓已成為不可或缺的禮俗活動。唐玄宗更是將寒食節掃墓定為當時“五禮”之一。
由于清明距寒食節很近,老百姓把掃墓延長到清明節。朝廷也正式規定,寒食節和清明節一起放假。“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這首唐詩,就是描寫當時清明的場景。
到了宋元時期,清明節將祭祖掃墓、寒食節風俗與上巳節踏青等活動相融匯,人們在清明節祭拜祖先、悼念已逝親人。
新中國成立后,作為我國傳統節日的清明節,還增加了踏青、放風箏等野外健身活動。在明媚的春光里,人們在祭拜祖先之余,馳行于青綠山野,是對身體和心靈的雙重洗禮。
QINGMING
清明物候
西漢《淮南子》稱“春分后十五日,斗指乙,則清明風至。”意指此時天地之間豁然清朗,明凈光潔,處處潛藏著生機。
《歲時百問》說“萬物生長此時,皆清潔而明凈。故謂之清明。”萬物生長的清明,對于農業生產而言是一個重要的節氣。農諺說“清明前后,點瓜種豆”、“植樹造林,莫過清明”。氣溫變暖,降雨增多,正是春耕春種的大好時節。
清明節令期間“氣清景明、萬物皆顯”,陽光明媚、草木萌動、百花盛開,自然界呈現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中國南方地區,此時已呈氣清景明之象;北方地區開始斷雪,氣溫上升,春意融融。
清明一般在公歷4月4日至6日之間變動,以4月5日最常見。此間的天氣,南方與北方好似兩重天,北方干燥少雨,南方濕潤多雨,但大部分地區的日平均氣溫已升到12℃以上。
清明節氣,與歲時物候相關,常以指導農事,有天朗氣清、春耕時宜之意;清明又是重要的節日,是人們掃墓祭祖、慎終追遠的日子。節氣與節日相融,讓清明兼具自然和人文內涵。
QINGMING
清明習俗
祭祀掃墓
清明之祭主要祭祀祖先,表達祭祀者的孝道和對先人的思念之情,是禮敬祖先、慎終追遠的一種文化傳統。掃墓時首先整修墳墓,清除雜草,培添新土,然后叩頭行禮祭拜。所供祭品主要為時令的特色食品。
標祀
標祀又叫“清明吊子”,每年清明節,各家各族祭掃完畢,往往在墓前或墳頭上插一根用竹子或柳條做的標竿,表示已經有過祭祀。有的人家會在標竿上糊些長條白紙,有的人家會掛些楮錢,有的人家則既糊白紙又掛楮錢。
踏青
清明時節春光明媚、草木吐綠,正是人們春游的好時候。踏青又叫春游,古時叫探春、尋春等。清明節祭祖活動往往在郊外進行,人們把祭祖掃墓和郊游踏青結合起來,既追思先人,又有益身心。
食青團
清明時節,江南一帶有吃青團子的風俗習慣,青團子油綠如玉,糯韌綿軟,清香撲鼻,吃起來甜而不膩,肥而不腴。青團子還是江南一帶用來祭祀祖先必備食品,正因為如此,青團子在江南一帶的民間食俗中顯得格外重要。
QINGMING
清明養生
宜飲食
飲食方面
飲食方面,宜用清補之品,春季肝氣旺盛,食酸易致肝氣更旺,影響消化功能。脾胃虛弱者少吃性寒食物,以防陽氣生發受阻。菊花疏散風熱、清肺潤燥、清肝明目,代茶飲,不但可以養肝利膽、疏通經脈,還可將冬季體內積存的寒邪散發。
起居外出
起居外出
清明時節,天氣轉暖,細菌、病毒極易滋生,是呼吸道傳染病和腸胃病多發季節。起居、外出,應注意添減衣物,“勿極寒,勿過熱”,養成戴口罩、勤洗手、常通風,保持社交距離,不扎堆、不聚集等良好習慣,防止病從口入。如遇不適,應及時就醫。
QINGMING
清明詩詞
清明時節的雨打濕了禹禹獨行的晚唐杜牧,也淋濕了我們千百年,這首《清明》也因此成為清明詩的千古絕唱:
清明時節雨紛紛,
路上行人欲斷魂。
借問酒家何處有?
牧童遙指杏花村。
清明時節的雨也濡濕了北宋文學家黃庭堅的衣衫,萌發詩人對短短人生的思索,這首《清明》顯著的特色是對比和用典,生之美好、死之凄涼形成鮮明的對比:
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
雷驚天地龍蛇蟄,雨足郊原草木柔。
人乞祭余驕妾婦,士甘焚死不公侯。
賢愚千載知誰是,滿眼蓬蒿共一丘。
一夜清明雨,敲打著漸漸發白的窗欞,淅瀝雨聲里仿佛傳來故鄉的消息。客居繁華京都的南宋陸游,一夜無眠聽春雨,不由喚起懷鄉情思,遂成這首《臨安春雨初霽》:
世味年來薄似紗,誰令騎馬客京華?
小樓一夜聽春雨,深巷明朝賣杏花。
矮紙斜行閑作草,晴窗細乳戲分茶。
素衣莫起風塵嘆,猶及清明可到家。
QINGMING
清明散文
清明例行掃墓。掃墓照理是悲哀的事。所以古人說:“鴉啼雀噪昏喬木,清明寒食誰家哭。”又說:“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然而在我幼時,清明掃墓是一件無上的樂事。人們借佛游春,我們是“借墓游春”。
清明三天,我們每天都去上墳。第一天,寒食,下午上“楊莊墳”。楊莊墳離鎮五六里路,水路不通,必須步行。老幼都不去,我七八歲就參加。茂生大伯挑了一擔祭品走在前面,大家跟他走,一路上采桃花,偷新蠶豆,不亦樂乎。
到了墳上,大家息足,茂生大伯到附近農家去,借一只桌子和兩只條凳來,于是陳設祭品,依次跪拜。拜過之后,自由玩耍。有的吃甜麥塌餅,有的吃粽子,有的拔蠶豆梗來作笛子。蠶豆梗是方形的,在上面摘幾個洞,作為笛孔。然后再摘一段豌豆梗來,裝在這笛的一端,笛便做成。指按笛孔,口吹豌豆梗,發音竟也悠揚可聽。可惜這種笛壽命不長。拿回家里,第二天就枯干,吹不響了。
祭掃完畢,茂生大伯去還桌子凳子,照例送兩個甜麥塌餅和一串粽子,作為酬謝。然后諸人一同在夕陽中回去。楊莊墳上只有一株大松樹,臨著一個池塘。父親說這叫做“美人照鏡”。現在,幾十年不去,不知美人是否還在照鏡。閉上眼睛,情景宛在目前。
——豐子愷《清明》
每逢清明,就會想到杜牧在安徽池州寫的詩。“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欲斷魂,借問酒家何處有?牧童遙指杏花村。”據說,此詩一出,全國范圍內至少有七八個名叫杏花村的地方,聲稱杜牧所寫的,即是他們的村子。其實,這首詩是否為杜牧所寫,尚存疑問,不過,大家都來認領這首詩,除了商業和旅游的考慮外,也是因為這首平白如話的詩,實在是好,好在內涵雋永,好在韻味悠長,好在末句的“牧童遙指”,給讀者以很大的想像空間。正因為是好詩,才千古流傳,膾炙人口,正因為是好詩,才爭著搶著,為鄉土增光吧?
寫清明的詩很多,寫清明的好詩也很多。但是,畫清明的畫卻很少,而像北宋時期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那樣宏大題材的作品,更是絕無僅有,可人們在清明時節,很容易想起來杜牧的這首清明詩,卻很少想到珍藏在故宮的張擇端的這幅清明畫。這幅畫和這首詩,同寫清明時節,清冷與火熱,沉重與喧囂,抑郁與亢奮,低調與昂揚,給人留下的感受,絕對是截然不同的。
也許因為所有寫清明的詩,由于寒食的緣故,由于祭掃的緣故,更由于暮春天氣乍暖還寒的緣故,詩人的筆下,難免要流露出來淡淡的哀愁,淺淺的傷感,這就是“路上行人欲斷魂”的精神狀態了。然而有可能一睹這幅以北宋首都汴梁為背景的《清明上河圖》,那就是另外一種極陽光,極歡暢的清明,不但絕不會“斷魂”,而且會全身心被吸引到這個宋代的開封城里,投入簡直是嘉年華式的節日盛會中來。同為寫清明,詩和畫卻能讓人生出不一樣的感情,這大概就是藝術的魅力所在。
——李國文《一首清明詩與一幅清明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