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0日,在中國電動汽車百人會論壇2025上,巨灣技研總裁裴鋒接受了包括億歐汽車在內等媒體的采訪。針對超快充技術、低空經濟、商用車、固態電池等方面,裴鋒耐心地一一給予了詳盡的回復。
在商用車領域,裴鋒認為,其電動化率提升迅猛,去年滲透率超 10%,預計今年達 20%。重卡作為作業工具對時間敏感,快速補能成剛需,超快充技術逐漸取代快換占據主導地位。
巨灣技研于 2023 年底發布的全球首款重卡超快充電池,能在 15 分鐘內實現 0% - 80% 充電,適用于多種場景,顯著提升運營價值。“超充之都” 計劃進展順利,2022 年提出的廣州建設目標,今年已建成 300 多座超充場站,加之華為等企業推動,超充生態發展迅速,未來超充場站建設速度將因超充車增多而進一步加快。
快充技術發展趨勢上,裴鋒告訴億歐汽車,超充是用戶剛需,市場普及速度超乎想象。眾多主機廠紛紛推出超快充車型,巨灣技研早在 2022 年就推出 0% - 80% 在 7.5 分鐘內完成的量產技術,優勢明顯。在電池安全性與能量密度平衡方面,巨灣超快充電池在保證 7.5 分鐘快速充電的同時,能量密度降低不多,且嚴格遵循遠超國家標準的安全標準。
裴鋒透露,在新興的低空經濟領域,巨灣技研與億航合作,為其飛行器搭載超快充電池,大幅提升飛行器使用效率和盈利模型,并且在船舶、電動摩托車等多領域開展超快充工作。面對低溫環境下電池性能下降問題,巨灣技研的超快充電池通過獨有的溫度管理系統,即便在低溫下也能保持遠超普通電池的充電速度。
對于電網負荷與超快充的矛盾,裴鋒對億歐汽車指出,電動車對電網功率訴求與充電快慢無關,超快充不僅對電網沖擊小,還能優化充電習慣。在固態電池發展方面,巨灣技研將先解決超快充,再在此基礎上發展全固態電池作為技術路線。超快充發展與新能源汽車滲透率相互促進,隨著基礎設施和主機廠的推動,今年將迎來爆發期。而超快充產業鏈普及面臨基礎設施和產品端的瓶頸,需進一步普及超充樁,改造產能以提供優質且價格合理的產品。
裴鋒認為,未來電池技術創新重點在于提升能量密度,研發具備超快充性能的全固態電池,持續推動產業進步與碳減排。
以下為裴鋒采訪實錄,經億歐汽車整理如下(有刪減):
1.商用車電池技術近兩年發展較快,重卡800度電、長續航需求漸顯,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超快充電池技術如何形成自身優勢?
裴鋒:現在商用車電動化率提升迅速,去年滲透率超10%,預計今年達20% 。重卡作為作業工具,對時間敏感,快速補能是剛需,方式主要為快換和超快充。過去商用車領域主推快換,占比達60% - 70%,但隨著超快充技術成熟,快換比例降低,充電比例上升。巨灣技研2023年底發布全球首款重卡超快充電池,0% - 80%充電僅需15分鐘,適用于礦山作業、倒短及200 - 300公里干線物流等場景,能節省時間、降低成本、提升運營價值。
2.之前提出的“超充之都”計劃,目前進展如何?在商用車領域能帶來哪些賦能?
裴鋒:關于“超充之都”進展,2022年我們提出廣州“超充之都”建設計劃,目標到2025年建成1000座超充場站,今年已建成300多座。去年華為全力推動超充生態建設,在200個城市建了5萬座超充場站。我們還推動了超充海南項目,華為在深圳推動“世界超充之城”建設并申報聯合國IP,去年在深圳建了1000座。目前灣區高速服務區基本都有480千瓦、600千瓦和720千瓦的超充場站。隨著超充車增多,超充場站建設速度也會加快。
3.現在快充技術普及超乎想象,去年還是3C快充,今年5C普及,比亞迪推出10C超級快充,怎么看待這一市場發展趨勢?過程中有哪些挑戰?
裴鋒:超充是用戶剛需,用戶購買電動汽車最顧慮補能焦慮,即充電便捷性。2018年國際定義XFC,0% - 80%充電10分鐘內為極快充、超快充,第一步是15分鐘內,對應平均功率3C(15分鐘)、6C(10分鐘)。我國相關規劃指引2025年先實現15分鐘內,最終達10分鐘內。巨灣技研2022年推出0% - 80%在10分鐘以內的技術并量產,做到7.5分鐘。
很多主機廠陸續推出超快充車型,如小鵬、傳祺(使用巨灣技研電池)、尊界(峰值5C)、比亞迪(上周一推出),峰值10C,5% - 61%平均6.7C,與巨灣2022年量產電池速度相當,但巨灣范圍更寬,7.5分鐘實現0% - 80%。
超快充技術因滿足用戶需求,發展會很迅速,隨著眾多企業進入該領域,超快充車型將快速發展,讓大家感受科技便利。
4.電池安全性和能量密度如何把握平衡?
裴鋒:做超快充電池提升充電速度,如7.5分鐘實現0% - 80%充電,會犧牲一點能量密度,需做好均衡。巨灣超快充電池特點是滿足7.5分鐘充電時間的同時,能量密度降低不多,普通三元能做到260瓦時/公斤,巨灣超快充能做到250瓦時/公斤,兼顧超快充速度與續航里程。
安全性至關重要,國家有嚴苛熱失控標準,電芯加熱燃燒時,電池包5分鐘內要確保安全,給乘員逃生時間,巨灣按24小時標準,確保最嚴苛情況下24小時內整包不燃燒起火。
5.現在低空經濟流行,巨灣技研在電動飛行器方面布局進展如何?
裴鋒:關于eVTOL航空器(無人駕駛載人飛行器),去年5月巨灣與億航合作,為其飛行器搭載巨灣超快充電池,成為唯一合作伙伴。移動設備電動化趨勢下,低空飛行器對時間敏感,以往飛行15分鐘需充電1個多小時,一天只能飛六七次,使用巨灣超快充電池后,充電僅需5 - 10分鐘,一天能飛二十多次,大幅提升使用效率和盈利模型。除飛行器外,船舶、電動摩托車、重卡、工程機械等領域,我們也在開展超快充相關工作。
6.北方用戶抱怨冬天電動車電池續航打折、充電速度下降,巨灣技研超快充電池在-10度甚至更低溫度下能否保證充電效率?如何做到的?在材料或技術方面有哪些領先技術?
裴鋒:低溫里程打折是突出問題。巨灣超快充電池額定6C,比一般電池快6倍,低溫下雖充電會變慢,但速度仍是普通電池的6倍。為應對冬季問題,我們有獨有的溫度管理系統,鳳凰電池集成技術就包含高效溫度管理系統。
溫度低時,如-20度,3 - 5分鐘就能將電池加熱到0度以上,實現大功率快速充電和正常放電,不影響續航里程,關鍵技術是溫度管理,且已量產。
7.去年有個純電MPV,5C的,在場站充電時導致一片區域掉閘。高倍率超充快充站建設快,但電網有負荷上限,存在矛盾,如何解決?若無法解決,可能影響未來場站鋪設。另外,液態電池做到10C已很快,未來固態電池發展意義在哪?
裴鋒:這是兩個問題。
一是電網問題,從總體看,電動車對電網的功率訴求與充電快慢無關,只與電動車保有量有關。充電效率提高后,所需充電場站數量會減少。中國加油槍240萬只服務3.3億臺燃油車,電動車快充槍超200萬只卻只服務2000多萬臺電動車,說明電網為充電建設的電力容量足夠,超快充只是讓充電“水龍頭”變粗。超快充不僅對電網沖擊小,還能使充電習慣更分散,對電網更有利。
二是全固態電池發展空間問題。動力電池要解決充電快和重量輕兩個問題,超快充電池基于液態解決了充電快的問題,全固態電池本質是解決重量輕的問題,其能量密度可提升1倍,重量降低1倍,還能提升安全性。但全固態電池做超快充困難,因其反應界面由液態變為固態。巨灣技研的技術路線是先解決超快充,在此基礎上發展全固態,去年年底已獲國家項目支持開展全固態電池開發,技術路線與現有不同,優先確保超快充性能。
8.去年換電重卡占比下降,這對超充技術是否是契機?未來重卡是否更傾向超充或快充技術發展?在商用車應用場景中,超充技術在重卡領域是否最具價值?重卡新能源滲透率相對輕型商用車偏低,超充技術突破在重卡應用領域能否帶動其滲透率提升?大概需要多久?
裴鋒:超快充發展和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相互支撐。新能源汽車滲透率提升使更多人使用電動汽車,進而產生充電不便捷的里程焦慮,拉動超快充需求;超快充發展又能推動新能源汽車滲透率進一步提高。
咨詢公司預計2030年超快充滲透率達68%(10分鐘內充至80%,至少15分鐘),今年新能源汽車滲透率已超50%,2030年可能更高。重卡滲透率滯后乘用車約三年,目前已進入快速增長階段。
商用車領域是ToB市場,算經濟賬,當充電時間半小時以內、倍率2.5C以上時,超快充更省錢,基于全生命周期經濟模型對比,現在充電比例越來越高。乘用車領域是C端市場,更注重用戶感受,超快充與科技、高端體驗結合,發展也會很快。
隨著主機廠和基礎設施普及,超快充今年將迎來爆發期,比亞迪技術和產品發布標志著超快充技術平權開始,普通中端甚至低端車型也將標配超快充。
9.現在針對超快充產業鏈,還有哪些瓶頸需要突破?對于新能源汽車產業技術創新,動力電池領域表現活躍,從未來發展看,電池創新會體現在哪些方面?
裴鋒:超快充普及主要有兩點問題待解決。
一是基礎設施端,超快充樁需進一步普及。去年華為進入該領域,國家也發布了超快充硬件和軟件標準,相關生態企業在推動建設,但仍需更大程度普及充電設施。
二是產品端,過往動力電池產能多為普通產能,超快充電池結構、工藝有差異,需新建或改造產能,以提供足夠優質的超快充動力電池產品,且價格要合理。巨灣超快充電池比普通電池貴5% - 10%,符合市場需求,若成本過高,普及速度會受影響。
關于電池技術創新方向,動力電池和油箱一樣,要解決充電快、重量輕、安全性高、可靠性強且成本低的問題。
未來一個重要方向是提升能量密度,當前動力電池比油箱重10倍,全固態電池可使重量降低一半,具備超快充性能的全固態電池將是研發重點。
后續仍需持續提升能量密度,最終達到與油箱重量相當,提升產業效率和助力碳減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