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媒近日披露某次演習中的戰術誤判案例:臺軍預先在油庫周邊部署重兵防范"蛙人突襲",結果解放軍直接動用遠程火箭炮實施火力覆蓋。這個看似戲劇化的對抗場景,實則暴露出傳統防御思維與現代戰爭形態之間的深刻代差。
臺軍此次布防邏輯停留在冷戰時期,其預設場景是模仿1982年英阿馬島戰爭中英國特種部隊奇襲阿根廷機場的經典戰例。為此,臺軍在油庫周邊設置水下聲吶、紅外監控、武裝巡邏艇三重防線,僅防滲透的兵力就達300余人。這種防御體系在20世紀或許有效,但面對現代遠程精確打擊已形同虛設。
解放軍東部戰區某部的實戰化演練顯示,PHL-191遠程火箭炮系統可在280公里外實施精確打擊,圓概率誤差不超過10米。2023年珠海航展數據顯示,該火箭炮配備的750毫米戰術導彈,對鋼筋混凝土工事的穿透深度達6米,完全具備"點穴式"摧毀關鍵設施的能力。
現代戰爭帶來的雙重啟示
對防御方而言,必須重新認識"安全距離"。當打擊半徑突破500公里,傳統縱深防御理念亟待更新。臺灣海峽最窄處僅130公里,已在多型遠程火力覆蓋范圍內。
當前兩岸軍力對比已發生質變:解放軍空軍三代半以上戰機占比達85%,海軍年均下水艦艇噸位超20萬噸,這些硬實力支撐著戰術選擇的多樣性。臺軍所謂"以拖待變"的幻想,在現代戰爭"發現即摧毀"的準則面前愈發蒼白。唯有認清技術代差,才能避免用防馬刀的思路應對導彈攻擊的困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