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品|虎嗅商業消費組
作者|周月明
編輯|苗正卿
題圖|視覺中國
4月3日凌晨五點,深圳坂田的手機配件老板張生被叮咚亂響的微信吵醒,一條特朗普征收對等關稅的新聞在他的各個出海群刷屏。已經被關稅折騰麻木的他再次慌亂起來,無力感涌上心頭。
特朗普抱著一張關稅圖表給全世界拋下了一顆重磅炸彈。
美東時間4月2日下午4點,其宣布為了重塑美國的全球貿易格局,要對所有國家實施至少10%的基準關稅,并對部分國家施加更高的關稅,受影響的國家包括中國(34%)、歐盟(20%)、越南(46%)、日本(24%)、韓國(25%)、印度(26%)和泰國(36%)等。
其中基準10%關稅將于美國時間4月5日零點生效,而更高的國家特定關稅將于4月9日零點執行,這一天被美國媒體稱為“解放日”,但對于很多國家來說,一覺起來天塌了。
所謂“對等關稅”政策并不是關稅比例相同,畢竟中國、越南、歐盟等國對美國的關稅遠沒有牌子上那么高。據稱,計算方式是將美國與該國的貿易赤字除以該國向美國出口的商品總價值,再將此比例減半,得到最終關稅率,看上去非常簡單粗暴。
自特郎普上任以來,美國已對中國連續加征兩次10%的關稅,若加上此次的34%,關稅已高達54%。若自2018年特朗普上一個任期算起,部分產品在當時被加征25%關稅,這意味著,特朗普的兩次當選,中國出口美國的商品關稅已漲至54%-79%。
來自關稅的施壓還遠不止此。
據特朗普政府剛發布的一份新聞稿中稱,此前暫時恢復的800美元關稅豁免政策可能自5月2日起再次取消。這類包裹將被征收相當于其價值 30% 的關稅,或每件包裹 25 美元的固定費用,6 月份該費用將增加到 50 美元。
“如果說以前美國加關稅更像鈍刀子割肉,而這次頗有你死我活的味道了。”中美貿易資深從業者向虎嗅嘆道。
無奈的中國老板
“因為美國的對等關稅,我們又丟了三個柜。”深圳貿易公司老板李清4月3日一早向虎嗅抱怨道。
特朗普剛宣布不久,他就收到了其美國大客戶的郵件:“我們計算運輸成本和關稅成本后,發現無法以這樣的價格在美國市場競爭了,請暫停我們的訂單。”
“合同都做好了。”李清愁眉苦臉,他的主要市場就是美國,此次關稅炸彈后還能不能養活幾十人的公司,都成變數。
與李清同樣遭遇的出海老板大有人在。廣州服裝出口公司老板鄭永林告訴虎嗅,自特郎普加征10%關稅后,大量美國客戶的貨就封在廠房里,單筆訂單量也從原來的幾萬件減至一半,此番再度加稅,他的公司可能就撐不住了。
不僅是出口貿易企業,物流鏈條也炸鍋了。
“我們一大早核算下來,關稅幾乎翻了一倍多。”從事中美物流多年的鄒韜告訴虎嗅。
據其描述,此前特朗普連續兩次加征10%關稅時,物流圈內普遍還算冷靜,甚至為了爭奪客戶內卷降價,將一部分關稅成本轉移到物流公司身上。
但這次實在熬不住了。“我們正在緊急漲價,這下關稅大刀砍到大動脈了。”鄒韜說。
與美國客戶協商分擔關稅,大概已經是所有做美國市場的老板4月3日一早要做的頭等大事。
但據多位出海業內人士告訴虎嗅,此前美國加征10%關稅時,他們提出各分擔5%,已有不少客戶拒絕,而且還有不少美國客戶強行讓中國企業降價,試圖將關稅負擔轉移到中企身上。早在3月份,沃爾瑪也曾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10%,被中國商務部約談。
關稅成本或許終究是由美國消費者承擔的,但這個過程中,中國出海企業肯定也遭遇陣痛。產品滯銷、庫存積壓、訂單減少,短期內將成為籠罩在頭頂的烏云。
慌亂的越南工廠
4月3日早上,越南胡志明一家早餐店寥寥數人,這里靠近幾個大型產業園區,平常非常熱鬧。
“但今天老板們都在愁關稅,估計無心吃早飯了。”在越南常駐的王新明在早餐店一邊調侃,一邊苦笑。
特朗普這次的對等關稅政策還有一顆重磅炸彈,就是對越南加征46%關稅。對于不少出海中企來說,這是更致命的打擊:以往規避關稅的路徑走不通了。
自2018年特朗普加征關稅之后,去越南建廠就成了中國企業出海的新路徑。2024年特朗普再次競選總統之后,這一趨勢更為火熱。
據數據顯示,2024年第一季度越南外商直接投資(FDI)達到了61.7億美元,再創新高,同比增長13.4%,勢頭兇猛。而這其中,最活躍的要屬中國涌來的公司。
而越南第一站創始人王理也曾告訴虎嗅,其了解到已有超過300家中資上市企業在越南設立了生產基地,而中國制造業類型的上市企業總共3000多家。
前往越南建廠,人力成本、土地成本實際上并不低。
據虎嗅獲悉,越南工人的工資成本要在中國的70%左右,且2023年北部工業地產均價已從2018年的60-80美元/平米漲至120美元/平米。
中國企業來到越南,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規避美國關稅。但現在,也被特朗普的對等關稅政策打破了。
“在越建廠的中國企業現在一片慌亂,不少生產線已被緊急叫停。”王新明說。
海外建廠規避關稅的路徑還行得通嗎?
目前,墨西哥還沒有被加征關稅(此前特朗普提出對墨西哥、加拿大加征25%關稅,但未實施),墨西哥也是中企出海建廠的重要陣地。
不過,關稅政策專家曾告訴虎嗅,美國對轉口貿易、海外建廠規避關稅的態度總體是趨緊的,除非去美國建廠。
但對于許多中企來說,去美國建廠是完全不現實的。
“在美國建廠成本至少增加 30%甚至 50%。”關稅政策專家告訴虎嗅。
據其描述,在美國建廠,對當地員工的雇傭比例有嚴格限制,且美國人的勞工素質存在較大問題。且美國薪資普遍較高,據稱墨西哥的制造業工資成本大約是 4.4 美元,而美國是 25.8 美元,人工成本大約為6倍,美國的工程師薪資也是墨西哥的2倍以上,約為7000美元左右。
“像特斯拉這類工廠,多使用機械臂,不需要太多人力,在美國本土建廠還比較可行,但若人力成本占比高,在美國完全不具備競爭力。”他說道。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
盡管中國企業將面臨諸多困難,但回旋鏢最終也會扎在美國消費者身上。
據多家機構測算,美國對等關稅政策實施后,核心通脹率可能被推高1.9-2.5個百分點,CPI同比漲幅或達4-5%。
此前美國對中國加征10%關稅時,就有不少美國人在小紅書曬出賬單抱怨物價上漲。
紐約程序員Mike稱,租房押金因建材成本上升被房東要求多付500美元,宜家家具采購成本增加820美元,德州機械師James也抱怨道,皮卡維修費用因中國產零部件缺貨上漲650美元,被迫改用價格高30%的墨西哥替代品。
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的影響也體現在美國本土大公司上。
特朗普宣布對等關稅后,美國本土企業股價遭遇 “史詩級地震”。
蘋果盤后暴跌7.1%,創2020年9月以來最大單日跌幅,市值蒸發約1800億美元,核心導火索是其中國供應鏈關稅成本暴增35%,iPhone生產成本或上升12%-15%;亞馬遜盤后下跌6.1%,據稱其FBA倉中約40%商品來自中國供應商,關稅直接導致履約成本上升18%。
沃爾瑪此前就要求中國供應商降價10%,對等關稅實施后壓力將更大。沃爾瑪向來高度依賴中國供應商。早在2021年,就有媒體報道沃爾瑪從中國采購商品的價值約1000億美元,占其全球采購量的25%。而據2024年Marketplace Pulse數據顯示,中國賣家仍占其頭部賣家的40%以上。
縱使美國消費者、美國本土企業都將受到較大影響,在不少人看來,特朗普政府令美國制造業回流的目的仍難以達成。
駐扎美國多年的李琪曾給虎嗅舉了一個例子,臺積電在美國亞利桑那州建廠進展非常緩慢,據稱主要原因就是缺乏熟練勞工,導致項目無法推進。
據最新可查數據,2025年初美國制造業就業人數約為1276萬人,較2024年同期的1300萬甚至有所下降,也僅較2011年的1115萬高了161萬人,連續多屆政府鼓勵制造業回流,效果并不顯著。
長遠來看,中國出海企業或許仍能保持樂觀。中國仍擁有強大的制造業供應鏈,且在關稅政策倒逼之下,或許能加速中國品牌從“供應鏈出海”向“品牌全球化”躍遷,在種種磨練之下,繼續升級。
#我是虎嗅商業消費組編輯周月明,關注出海、消費、IPO等多個領域,行業人士交流請加微信:muzhouzhizhi,請注明身份,新聞線索亦可郵件至 zhouyueming@huxiu.com。
虎嗅長期關注出海,為應對急劇變化的出海環境,特推出“出海潛望鏡俱樂部”,為大家提供一手出海資訊、鏈接頭部出海平臺,掃碼下方圖片二維碼了解詳情。
本文來自虎嗅,原文鏈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4196499.html?f=wyxwapp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