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利物浦的中國一個留學生,在網上眉飛色舞地吹噓自己加入了神秘組織。
他是為了給學校辯論賽籌款,找到了當地華僑商會,碰到人家正在組織新人入會。他覺得挺酷,再三要加入,人家同意了。
之后他參加入會儀式,就是上香,拜會長,還有一些很有民國幫派味道的規矩,讓他覺得很過癮。人家還給了他個竹牌,上面有一個紅色的“幺”以及陽文的篆刻。
他在網上炫耀時,有人問他:“你上的香,是不是四根,三長一短?”
“你怎么知道?”
“恭喜你,加入了天地會英國利物浦分舵,職位是巡風老幺,跑腿的干活。”
“沒錯,就是《鹿鼎記》中陳近南總舵主的天地會。”
這個留學生沉默了。
天地會,也叫洪門,曾是全球最大的幫派組織,人數過千萬。它的分支或別名包括大名鼎鼎的三合會、哥老會、致公堂,還有香港的14K。
這又是一個曾深刻改變中國歷史的組織,綿延300多年,成員包括孫中山、黃興、秋瑾等。
天地會兄弟曾在海外創建了亞洲第一個共和國--蘭芳共和國,證明了中國人不需要皇帝也能管理好自己,哪怕沒有知識分子的加入,只是些販夫走卒,也能雄踞東南亞,抵抗住荷蘭人等的一波波侵襲。
他們更在之后的辛亥革命和八年抗戰中起到了極其重要的作用。即使到今天,天地會仍舊號稱是華人在海外最大的社團,世界各地有華人的地方,幾乎都有天地會的分支。
一、
宣統三年是清朝的最后一個年頭,時值冬日,“小慈禧”隆裕太后正跟大臣們商量對付武昌的革命黨。
八旗權貴們紛紛要求將戰爭打下去,畢竟戰場離京城還遠,當年八國聯軍打進過紫禁城都不怕,現在怕什么?
這時,有大臣給隆裕太后呈上一份報紙,上面寫著天地會為造反的孫中山籌備了一支強大空軍,飛機已經運抵國內,還完成了試飛。報紙原話是“革命軍飛機凌空四千尺,威力十分偉大”。
飛機在當時還是新鮮物件,垂簾聽政的隆裕太后再也坐不住了,覺得革命軍的飛機馬上要來轟炸皇城,竟然嚇哭了。
1個月后,宣統退位,報紙稱這批飛機起到的威懾作用功不可沒。
天地會是一個以“反清復明”為宗旨的地下秘密組織,在幫助孫中山推翻清朝統治前,它已經戰斗了200年了。
關于天地會的起源眾說紛紜,最被認可的說法主要有兩個:一個這是在南明滅亡后,由一些忠于明朝的忠臣志士建立的組織。他們對內稱自己為洪門,對外自稱為天地會。
另一種說法更加廣為流傳。康熙年間,福建南少林的武僧幫清朝成功抵御外侮,引起皇帝猜忌,竟被斬草除根,只有五名弟子逃出。他們被陳近南等人所救,之后大家同盟結義立志反清,這五名少林弟子也就成為了后來的天地會五祖。這也是李連杰主演電影《新少林五祖》的情節。
這兩種說法中演義占了很大的比重,不能當歷史看,但傳達的中心思想都是天地會崛起時有著造反經歷和反清復明的目標。
自清朝中后期,“陳近南”“韋小寶”們在各地不斷起事,讓清朝疲于應對。
在臺灣有林爽文起義,逼得清朝緊急調兵4000渡海赴臺增援。
在上海有小刀會起義,他們曾占據了上海,打出了“大明”的國號。
在廣東,天地會的分支三合會圍困了廣州城四個月之久,最后還是在法國、美國和英國的幫助之下,清廷才勉強解了廣州之圍。
當然,清廷也不是吃素的,三合會被從廣州擊退后,兩廣總督葉名琛大肆搜捕其成員,斬首了八萬人。(葉名琛就是面對英國人時“不戰不和不守,不死不降不走”,最后被抓到印度餓死的窩囊廢)
在各地的天地會分支中,最勇的當屬廣西老表們,他們打著天地會的旗號,在1845至1850五年內發動了起義77次。雖然都失敗了,但卻吸引了清廷的注意力,之后的1851年,拜上帝會的洪秀全發動了金田起義。
需要注意的是,大家不要把天地會理解成一個組織嚴密的團體,它并沒有統一的領導,而是各個分支按照“反清復明”的共同目標自主行動,這用我們今天的話講叫做“去中心化”組織。
天地會這種去中心化的組織架構也保證了其在滿清的嚴密打擊下,即使一部分被剿滅,其它分支也能保存下來,如同野草一樣春風吹又生。
今天的恐怖分子或武裝,在面臨強大壓力下,同樣選擇天地會這種“去中心化”。比如ISIS就是典型,有一個名義領袖,然后底下是各個戰斗小組,互不隸屬。
最近跟美國打得熱火朝天的胡塞武裝也有“去中心化”的特點。它是一個由多個聯盟部落組成的分布式組織,它沒有一個固定的指揮中心或領導層,因此即使消滅了部分成員或領導,也無法對整個組織造成致命性的打擊。
胡塞武裝
二、
天地會不止在國內枝繁葉茂,隨著近代大量華人前往東南亞和美洲討生活,天地會擁有了比國內更大的影響力。
華人在海外的第一個共和國,就是天地會在今天印度尼西亞加里曼丹島地區建立的蘭芳共和國。
當時是乾隆年間,廣東天地會的吳元盛等人策劃起義,消息泄露后被通緝,率部出逃海外。他們在加里曼丹島逐漸發展壯大,最后成立了蘭芳共和國。
天地會兄弟在這里設置了一套完整的行政、立法、司法體系,實行共和體制。這個國家存續了一百多年,巔峰時占據了整個加里曼丹島。
這個亞洲最早的共和國,證明了中國人早就有能力自己管理自己,就如同今日的新加坡那樣。蘭芳共和國雖然最終在荷蘭殖民者的猛烈進攻下不幸滅亡,但仍舊在華人歷史上留下濃重的一筆。
這幾百年里,天地會在海外不斷開枝散葉,做大做強。到了19世紀晚期,南洋僅新加坡和檳榔嶼兩個地方,天地會的會員就多達15萬人,而在緬甸、越南、暹羅、菲律賓、東印度群島等地,也都出現了相當大規模的天地會組織,有會員過百萬。另外,在北美也有相當數量的天地會兄弟。
然而,伴隨著越來越多國內出來的苦力勞工的加入,海外各天地會分支反清的意識越來越淡薄,轉而承擔起了工會、商會的相關職能,成了各地華僑華人的互助社團。
時間轉眼進入20世紀,槍械技術有了大的發展,戰爭的形式被永遠改變。
在這個新世紀,對于國內的革命組織,籌款就成了造反工作的頭等要務。
重要的事再重復一遍,籌款是頭等要務,只有籌集到資金,革命黨人才能購買先進的火槍和火炮。
可能有觀眾聽到這里,會說貓智深庸俗,啥都從商業角度考慮問題,但這句話是孫中山先生本人在給緬甸同盟會負責人的信中所寫的,他原話是:
“今日之急,以在外洋運動款項為第一要義。”
孫中山不止一次總結以往起義失敗的原因,他都認為和經費籌措不力有關,而要在海外獲得支持,籌得所需經費,最好的辦法就是加入天地會。
關于這點,革命黨人在海外最大的對手--康有為的保皇黨就做出了示范。
三、
康有為在戊戌變法失敗后流亡到海外,組織了保皇黨。
然而,他的主張并不是推翻清朝,而是鼓吹在中國搞君主立憲,保留光緒這個皇帝。
他宣稱自己和三國劉皇叔一樣,有衣帶詔,要在海外組織勤王軍殺進京城去救駕。他在一份面向海外華僑的文告里稱在國內暗中聯絡了70萬保皇軍,但欠缺軍火,請大家捐錢啊!
康有為采用商業化的思維來運營籌款這件事,成立了一個公司。這個公司名字很奇怪,叫保救大清皇帝公司,他將該公司股份化,邀請天地會的“陳近南”、“韋小寶”們入股。
被簇擁的康有為
康有為的保皇黨和孫中山的革命黨是完全針鋒相對的兩種路線,康有為為了讓天地會更多支持自己,讓孫中山籌的錢少一些,就派弟子梁啟超加入天地會,而且加入的地點還是在孫中山的大本營檀香山。
在天地會的支持下,康有為的籌款計劃非常成功,孫中山本人在給友人的信中稱保皇黨僅在北美已經斂財超過百萬。
百萬什么概念,當時一美元的購買力相當于現在的60美元,百萬美元大概相當于現在人民幣4億,能買20萬支步槍了。
開個玩笑,如果你在北京有一套房,最好的投資是賣掉它,換上兩千萬。用這筆錢,你能買一萬只AK47,然后找個太平洋或者西非小國搞支武裝。那些國家的總軍力也就幾百人,你輕輕松松就能在其上裂土封侯。然后你再宣布支持點什么,你會發現能拿贊助能拿到手軟。當總統不必你在北京做寓公舒服?
對于仁人志士,政治是最正義的事業,為之可奉獻一切。然而,對于一些人,政治投資又是天底下最好的投資,比如河南安陽人呂不韋。很多時候,你很難區分這兩者。
四、
為了更好地發動華僑參加革命,并為革命籌集經費,1904年,孫中山也在檀香山加入洪門致公堂。
接著孫中山便前往美國本土,并受到致公堂首領黃三德的熱情接待。在黃三德的陪同下,孫中山前往各城市對天地會會眾進行革命宣傳。
然而,當時保皇黨在海外的支持者遠多于革命黨。畢竟康有為自稱是光緒皇帝的鐵桿,而光緒皇帝不到30歲,慈禧已經60多了,這眼看著再過幾年光緒就能掌權,押寶保皇派似乎穩賺不賠。
孫中山在美國的籌款遠不如保皇黨順利,他與黃三德走了大半個美國,什么華盛頓、洛杉磯、費城、紐約、新奧爾良這些城市都去遍了,每到一處,孫中山必集眾演說,而黃三德也拜會當地天地會組織,然而兩人最終一無所獲,一路上給革命捐款的人竟然不超過10個。孫先生只得黯然離開美國,重返亞洲的日本、南洋等地為革命籌款。
1905年7月,孫中山返日本后將籌款的希望寄托于天地會中的大資本家上,他樂觀地估計能籌足200萬元。
孫中山此次也采用了商業性的措施,以“中華民務興利公司”名義印制債券。這些票面為1000元的債券,實際收款只有250元,待革命成功后將連本帶利還給購買者1000元。
然而,這批革命債券仍舊應者寥寥,孫中山先后動員了一年多,竟無甚收獲,只得到少數幾個不圖回報的革命黨人捐助。
總之,在反清革命的前期,孫中山籌款非常艱難。在美洲天地會,孫中山雖然做了大量的工作,但幾無收獲。
在南洋的天地會,那些大佬們也居然沒有一個愿意為革命出錢出力。(原話出自華東政法大學邱格屏的論文《辛亥革命時期孫中山對海外洪門的動員》)
因為在海外能將生意做大的人,即使嘴上喊的是“反清復明”,許多都跟清政府有各種聯系,比如東南亞有的天地會大佬就接受了清政府的“榮祿大夫”的頭銜。
在這個階段,孫先生是靠著南洋天地會的普通會員的支持,也就是那些去南洋討生活的販夫走卒們捐款,才能發起的一次又一次起義。天地會底層兄弟們從微薄的收入中勉力擠出資金,全部捐給孫中山,聚沙成塔,積少成多,終于改變了中國的命運。
革命,從來都是依靠群眾,也只能依靠群眾。
時來天地皆同力,隨著滿清在國內的統治越來越頑固,尤其是1908年慈禧太后竟然在死前對光緒下毒,與之兩日內相繼而死,從而讓康有為扶持光緒的保皇路線徹底破產。海外天地會也認識到只有孫中山的革命路線才能拯救中國,于是再無保留,全力支持革命。
五、
接下來,各地天地會子弟慷慨解囊,有人變賣傳家古董,有人四處借款捐獻,還有工人捐出整月工資。加拿大天地會甚至將溫哥華、多倫多、維多利亞三地四棟天地會會堂大樓抵押籌款,湊足15萬美元,支持孫中山革命。
大量革命資金流向國內,天地會子弟亦奔走其中。孫中山發起起義中,天地會直接參與了絕大部份。比如在黃花崗起義的七十二烈士中,有六十八人是天地會中人。
1911年,武昌起義爆發,孫中山再度赴美,和黃三德聯手成立天地會籌餉局,為武昌起義募資。成立一年間,天地會籌餉局籌款超40萬美元。
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統宣布退位,辛亥革命終于取得成功。
之后,每當中國陷入危難之中,就有天地會兄弟挺身而出。
八年抗戰,天地會牽頭的籌餉總會為抗戰捐款1400萬美元,其中以美國天地會大佬司徒美堂的安良堂捐款最多。
抗戰前三年,全國軍費開支85%盡是華僑捐款。大量天地會兄弟也親身參與到抗日戰爭中,用生命捍衛國家。
1949年,解放軍炮擊在長江挑釁的英國軍艦“紫石英號”。親歷百年屈辱的海外天地會聞訊歡騰。當夜,戒酒20年的司徒美堂喝得酩酊大醉。
當年開國大典,司徒美堂受邀觀禮。他布衣長須,代表天地會兄弟站在天安門城樓之上,看著這個新國家的誕生。
尾聲
之后的幾十年,局勢劇烈變化,天地會各地的分支也有各自不同的命運。它們有的轉變為政黨,影響著所在國家的政治,為華人謀取福利;有的成為社會組織,致力于為華僑服務,并在九八年抗洪和汶川地震等災害時帶頭募捐;還有些則變為黑幫,沉淪下去。
在國內,八大參政的民主黨派之一----中國致公黨,其前身就是海外洪門組織。該黨已經成為由歸僑、僑眷和與海外有聯系的代表性人士、專家學者組成、為社會主義服務的政黨。
如今的中國致公黨主席蔣作君,從1982年就開始做醫生,做了幾十年衛生工作。
國外各天地會分支也繼續存在,有不同的發展路線和經歷。
2013年,知名作家、談話節目《十三邀》的主創人許知遠來到位于美國舊金山的五洲天地會致公總堂,尋訪孫中山舊日的足跡,時任“龍頭大哥”周國祥接待了他。
周國祥是在2006年接掌五洲天地會致公總堂的,就在前一年,上一任“龍頭大哥”被殺手亂槍打死。
許知遠與周國祥相談許久,從天地會對革命支持、談到近些年來天地會遇到的困難,以及未來的發展。據悉,這些年來周國祥積極參與公益活動,努力建立新的社區領導人的形象,儼然不再是人們心目中的幫派大佬,而是最有親和力的社會工作者。
三年后的2016年,周國祥上了美國各大媒體的新聞,他被美國聯邦法官作出終身監禁的判決,罪名包括敲詐勒索、洗錢、毒品走私等。
裁判書稱,上一任“龍頭大哥”就是周國祥雇兇所殺。但他本人堅稱自己無辜
圖片來源于網絡,侵刪
部份參考資料:
《故事講述與歷史建構_洪門傳奇背后的政治與生存藝術》王笛
《海外洪門與辛亥革命》
《試析抗戰時期美洲洪門的民族主義話語與政治訴求》吳俊青
《司徒美堂與三個華僑政黨關系略考》崔玨
《辛亥革命前孫中山聯絡洪門原因淺析》
《辛亥革命時期革命派對海外洪門的動員》
《民前孫中山對海外洪門會黨的爭取和改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