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里是公號新洞察。
各位,我是太守。
4月3日,李嘉誠以預錄短片形式參與了一個醫療機構的發布會,并且用普通話發表了長約4分鐘的致辭。
這次露面的主要內容是與醫療機構合作,引入新的醫療技術和先進設備。
這次露面雖然是預錄制形式,但這是他自“賣港”事件之后的首次公開露面。
作為輿論焦點的公眾社會人物,此次露面還是引發了大家的關注。
李嘉誠不是不知道當前的形勢,也不是不知道公眾對他的不滿。這時候他選擇露面絕不是沒有什么暗示。
其實,在龐大的李氏家族商業帝國面前,跟一家醫療機構合作引入兩三臺設備和某種技術,不算是多大的動作。
而他刻意要在敏感時候出現在這樣一個“小事情”上,其實更是一種策略。
他想通過這次投資醫療領域,展示自己的愛心和慈善。
不得不說這是一個精心的選擇:
選擇救死扶傷的醫療行業露面,毫無疑問讓民眾感覺到這是一個溫暖的話題,又是一個有社會責任心的形象。
果然,首次露面的新聞之下又有不少人開始為他點贊。
這又一次證明,塑造自己,作為混跡西方資本的李嘉誠對此頗為擅長。
時間往前再推幾天,大家想一下,為什么即便在圍繞他“賣港”爭論最為激烈的時候,很多人還是會維護李嘉誠?
重點理由之一,就是因為他曾經做了很多多慈善。
別的不說,光是汕頭大學,他的捐款超過了120億。
他還堅持捐建的學校、醫院、體育館、橋梁等等建筑,不以他的名字命名,符合“做好事不留名”的傳統美德。
這樣的李嘉誠,確實素有美名。
但一葉障目,就可能不見泰山。
如果僅僅停留在這個層面,就很難看清更大的李嘉誠。
同樣是在他捐錢建學校的內地,他是怎么賺錢的?又賺到了多少錢?
新洞察文章中寫過,李嘉誠在大陸賺錢的重要方式之一是“捂地漲價”。有興趣的朋友可以點擊下圖,看往期文章《李嘉誠是如何被馴化的》了解下情況。
不完全統計,李嘉誠的長實集團及和記黃埔在內地開發的項目,僅算其極具代表性的十多個樓盤,開發時間全都已經超過10年。
其中,囤地捂盤最長的廣州黃埔御湖名邸,25年過去了,項目還沒開發銷售完。
而就在去年,李嘉誠在北京的最后一個地產項目“御翠園”開盤。
但公開資料顯示,相關地塊在2001年就被李嘉誠買下,而當時拿下的價格僅1750元/平米。
2024年,時隔23年之后才動工。
動工之時,價格早已暴漲了50倍。
這樣的例子還有不少。
他在北京、上海、廣州、重慶、惠州、東莞、中山等等地拿了很多地。
這種做法甚至把官方給逼急了。
2020年9月,成都高新區財政局直接發出公函,指責李嘉誠的地產公司捂地16年,怒賺幾十倍的騷操作,并決定對其進行拉黑。
通過種種手段,李嘉誠在大陸究竟賺了多少錢,恐怕暫時沒有人能數得清楚。
但擺在眼前的事實是,即便大規模拋售套現,李嘉誠在大陸的資產也是個天文數字。
有人說,保守估計還有3000億。
如果是你,在一個地方靠著“捂盤”賺了3000億,然后捐120億博得好名聲,你干不干?
捐錢做慈善,做醫療,做教育,這些都很好,堅決支持。
但問題是不能無視“慈善”這事兒,已經成為了富人們一種功利的工具。
從錢的去向就能看出端倪,某些慈善的“功利”目標也很明顯。
作為比照,就看看慈善重鎮美國吧。
從20世紀初到現在,美國富豪捐贈長久以來的最大的共同點是:
重視教育,尤其是對精英大學的投入。
哈佛、斯坦福、普林斯頓、芝加哥大學等等,一部部金光閃閃的校史,同樣也是富豪的捐贈史。
可現實是什么?
這些慈善捐助的精英大學席位,依然屬于富豪本階級的孩子。絕大部分寒門子弟根本與之無緣。
而這些有錢人喜歡投入的第二大慈善領域,便是醫療。這其中包括對貧困人群的醫療援助,但更多的是把錢投入到新藥開發、科研推進、新設備引入等方面。
但現實是,絕大多數能夠接受這些前衛且昂貴治療的人,有多少是一般的勞苦大眾?
所以,如果從就事論事的角度評論,我會給那些有錢人的慈善捐款點贊,但我并不會因此在道德上把他們塑造成“善人”,甚至是“圣人”。
因為,我覺得李嘉誠說的那句話更符合事實:
“我是一個純粹的商人,不要用那些空洞的道德來衡量我。”
慈善很好,但對于資本來說,本質也是生意的一部分。
所以,經歷了這么大的輿論風波之后,李嘉誠終于露面了。
但他卻一點沒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