溫馨提示:本文基于真實背景改編,請理性閱讀,與君分享旨在弘揚正義,前事不忘后事之師,前1/2免費閱讀。
庫爾斯克戰役爆發后,俄軍被烏軍出其不意的閃電戰逐出了庫爾斯克地區,烏軍圍魏救趙的目的很明顯。俄軍不為所動選擇了壯士斷腕,孤注一擲進攻烏東,只出動空軍持續對庫爾斯克的烏軍進行空襲,確保局勢不再惡化。
烏軍防空力量薄弱,為了防御俄軍的航空炸彈和大口徑火炮的轟炸,從國內調集來大量的工程機械,在北約顧問的指導下大興土木修建防御工事。
烏軍修建的這些掩體深度被要求挖掘至地下十五米,每隔五米加裝一道防爆隔斷門,因為火炮的殺傷力驚人,僅靠震動就可以讓掩體中的人外表毫無異常,而五臟六腑早已支離破碎。
掩體之間用地下隧道網絡連接,并與地雷場、礦洞、鋼筋混凝土碉堡組成立體工事,在地面和地下形成數百個交叉火力點,主打一個多層次防御。
這種防御設施能不能破?當然是可以的,俄軍的掩體克星鉆地彈,最深能鉆入地下60米,但前提是必須精確掌控對手的掩體坐標和信息,這種鉆地彈的價格可不便宜。
偏偏地下掩體依靠衛星、無人機是無法準確探知的,因此三名來自俄羅斯黑海艦隊第810旅的特種兵,代號庫米斯、比巴、布巴的三人組成偵察小隊深入敵后,刺探敵軍情報。
這三人的偵察小隊利用降落傘空降在靠近烏克蘭邊境一方地區,在銷毀降落傘后徒步進入距離俄烏邊境7公里蘇詹斯基區的庫里洛夫卡村,這里位置關鍵,一旦俄軍發動反擊,首先攻占的地區就是這里,切斷入侵庫爾斯克的烏軍退路,形成關門打狗之勢。
偵察小組的任務是搜索烏軍高價值目標,引導俄軍無人機、導彈和旋風-S遠程火箭炮進行遠程打擊。
三人中庫米斯是軍齡高達18年的老兵,經驗豐富。在到達指定位置后,他第一時間是尋找安全、合適的棲身之所。
庫爾斯克本身地大物博,除了一些集中點大部分地區人煙稀少,因為烏軍入侵更是十室九空,為三人提供了大量藏身之所。行動之前,庫米斯告誡比巴和布巴兩人:“作為偵察兵,我們活著的意義比直接參加戰斗重要。”
比巴和布巴堅定點頭,三人伸出右拳致意,輕聲喊出俄軍黑海艦隊第810海兵旅的口號:“我們在哪里,哪里就會獲得勝利。”
為了防止被庫爾斯克上空的烏克蘭無人偵察機發現,三人的移動方式是短距離、多頻次,交替掩護,盡量減少在曠野或平原地區的活動,保持在丘陵、樹林、山地或廢棄的村莊里。
他們幾乎每兩三天更換一個地方,一是為了安全,二是利用無人機搜索附近幾公里范圍內的烏軍部署,特別是烏軍的坑道、雷區以及補給點位置,為俄軍部署突擊方向或炮火打擊提供準確坐標,自然一個地方的偵察完畢要轉入下一個地方。
三人在執行過程中,最大的危險是無人機的釋放和回收,這是最容易暴露位置的。因此三人的偵察時機主要集在黎明和黃昏,天色黯淡的時候,一人在高點充當狙擊手,一人架設無人機,一人在后面接引,準備完畢后轉移到距離一公里以外的安全位置,遙控觸發啟動按鈕,這樣即便被發現也不會置自己于危險之中。
無人機回收相對更簡單和安全一些,先確認四周沒有可疑人員和其他無人機后選擇降落,設備留在該位置,遠距離觀察,待天黑以后再出來進行回收,保持一人狙擊一人接引一人回收的戰斗隊形。
三名俄軍偵察兵原計劃停留三周,后期由于三人的任務太出色,還有烏克蘭在庫爾斯克大舉增兵讓三人撤不出來。
本土戰場上烏克蘭壓力太大,澤連斯基有點在學習毛主席應對蘇聯核戰爭的戰術了,當年我國的方案是一旦中國本土受到核攻擊不適合生存,就執行國土交換策略,全民全軍跑到蘇聯本土上去。澤連斯基如今是在不斷失利的情況下持續增兵庫爾斯克,從最初的300人到后期的20000多人。
長時間的敵后停留對三名俄軍偵察兵最大的挑戰是食品補給,在吃完野戰干糧、巧克力和罐頭后,他們不得不冒險進入烏軍陣地尋求補給。
烏軍為了避免被火力吞沒,修建了大量的縱深工事,結果是烏軍1個步兵排擁有多個主陣地和預備陣地,并不是每一個陣地上都有人。
三人利用無人機和望遠鏡偵察,專門進入沒有駐軍的烏軍預備陣地,那里有烏軍儲存的食物和北約武彈藥。時間久了,烏軍逐漸有所察覺,認定有俄軍偵察兵在附近活動,因為平民可沒有這么大膽。烏克蘭和俄羅斯雖然打得血肉橫飛,但雙方都是斯拉夫人,加上國際道義,彼此對待平民都非常克制,而且平民被允許自行離開的。
千里之堤毀于一蟻!烏軍不敢怠慢,白天出動小分隊到處搜捕,晚上用掛載熱成像儀的無人機搜索。
之所以白天不用熱成像儀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