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謝菲 實習記者 梁思涵)世界衛生組織4月1日發布首個關于真菌感染檢測和治療報告,強調當前應對侵襲性真菌感染的藥物和診斷工具嚴重短缺。
4月3日,陜西省人民醫院皮膚科副主任張蕾向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介紹,真菌感染主要分為淺部真菌病和深部真菌病兩大類。淺部真菌病包括常見的手足癬(俗稱腳氣、鵝掌風)、體癬、花斑癬以及甲真菌病(俗稱灰指甲)等,癥狀主要表現為瘙癢、紅斑、脫屑以及指甲增厚渾濁等。而深部真菌病也就是侵襲性真菌感染,表現常無特異性,患者可表現為發熱、咳嗽、頭痛等癥狀,如不及時診治,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侵襲性真菌感染常見于免疫力低下、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或糖皮質激素的患者。
2022年4月23日,一名護士在蘇丹Khartoum的Ibrahim Malik教學醫院重癥監護室工作。Lindsay Mackenzie圖
“目前針對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治療藥物相對較少,尤其是對于免疫力低下以及年長的人群,嚴重感染者可能會危及生命。”4月3日,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學院附屬協和醫院感染科主任醫師趙雷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深部真菌病,尤其是侵襲性真菌病,主要影響內臟,如肺部等,需要全身用藥,且藥物種類相對較少、副作用相對較大,導致治療難度增大,對肝腎功能不全患者影響更大。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注意到,在2022年10月25日,世衛組織就曾發布過首份威脅健康的真菌清單,其中列有對公眾健康構成最大威脅的19種真菌。這份清單顯示,侵襲性真菌感染通常會影響重病患者和具有嚴重免疫系統相關基礎病癥的患者。侵襲性真菌感染風險最高的人群包括癌癥患者、艾滋病毒/艾滋病患者、接受器官移植者、慢性呼吸道疾病患者和原發后結核病感染者。
“目前真菌病的治療相對棘手,淺部真菌病的復發率較高,而侵襲性真菌感染的死亡率較高。”張蕾也表示,目前抗真菌藥的種類相對較少。在真菌病檢測方面,主要依靠病原學和血清學檢查。病原學檢測培養時間較慢,而血清學檢測對醫院的檢測技術要求較高。未來亟需開發更加靈敏、特異和快速的真菌分子診斷方法,以幫助及時、合理選擇治療藥物,改善患者預后。
“對于糖尿病患者、長期使用免疫抑制劑者等高危人群,定期健康檢查尤為重要。早期診斷和治療是預防真菌感染病情加重的關鍵。”張蕾建議,普通人群日常防控需提高免疫力,注意個人衛生,及時治療淺部感染,高危人群應加強防護,避免接觸真菌污染環境,如出現不適癥狀應及時就醫。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