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鄭璽)“我們正在使用通過DeepSeek緊急開發的中緬英互譯系統,克服語言障礙。”4月2日晚,中國駐緬甸使館方面稱,在緬甸7.9級地震發生后,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秘書處和北京語言大學迅速組建語言服務支持團隊,利用DeepSeek在7小時內迅速開發出中緬英互譯系統,攻克緬甸救災語言關。
目前,緬甸已有700余人持續使用該系統,這也是中國大模型首次用于地震國際救援。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從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獲悉,這一中緬英互譯系統已于3月30日上線,在北京語言大學緬甸語留學生的支持下,目前可以為中國救援隊提供50句應急中緬用語,并具備便捷的翻譯功能,在此次救援中,成為中國救援隊與當地人溝通的主要途徑之一。
DeepSeek開發出的中緬英互譯系統
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通過國家應急語言服務團提供的鏈接進入系統,看到整體頁面非常簡潔。選擇中緬互譯后,在中文欄嘗試輸入“快撤離這里”,點擊“翻譯”,系統立馬在右側的緬甸語欄里顯示轉換出的緬甸語文本,下方還有“朗讀譯文”和“復制譯文”功能,并附有發音提示。這也意味著,基于這些功能,救援隊可以通過語音、文字等多種方式與當地人即時交流。
“傳統的機器翻譯依賴的是本地的知識庫,諸如此次地震救援這樣專業的場景(比如被救人員說話口齒不清、斷斷續續,救援人員專業名詞較多),以及當地人常用的一些俚語,精準翻譯存在難度。”參與此次語言服務支持的北京語言大學英語和高級翻譯學院副院長韓林濤介紹,中緬英互譯系統借助DeepSeek大模型,可以融合術語和已有的翻譯模型,比傳統的翻譯質量更高,能較好滿足救援隊的需求。
此外,由于地震救援的特殊性,除了基礎救援語言翻譯,地震救援隊還有地名翻譯的需求。韓林濤通過DeepSeek讀取地圖的源代碼,將地名翻譯功能加入并上線。韓林濤表示,后期將會繼續開源,讓更多人知道并使用,幫助更多需要它的救援隊。
除了語言支持,此次救援的背后,還有不少高科技裝備的支撐。中國救援隊依靠生命探測儀發現多位幸存者,來自中國國際救援隊的全功能地震救援車,集成破拆、搜救、醫療、電源保障等八大類功能,提升了救援效率。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