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爾?馬克思(1818—1883),誕生于德國萊茵省南部特利爾市一個律師家庭。1835年秋在特利爾中學畢業后,先后在波恩大學和柏林大學法律系學習。馬克思很早就致力于政治經濟學的研究。1859年發表了《政治經濟學批判》,為詳盡論證剩余價值理論奠定了基礎。1867年,他的不朽名著《資本論》第一卷在漢堡出版。他在這部巨著中闡明了自己經濟理論的主要基石——剩余價值理論,論述了資本主義社會經濟運動規律,揭示了資本主義社會的內部矛盾,論證了資本主義的必然滅亡和共產主義的必然勝利,從而把共產主義學說置于牢固的科學基礎上。馬克思是人類歷史上最偉大的革命家、科學家,全世界無產階級和被剝削被壓迫群眾的偉大導師,科學社會主義的奠基人。
卡爾?馬克思的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亨利希?馬克思是律師,是當地德高望重的知名人士,同時也是崇拜盧梭等啟蒙思想家的穩健的自由主義者。母親出生在一個荷蘭家庭,她對丈夫和孩子始終懷著溫柔的愛。馬克思是9個孩子中的第三個,父親亨利希曾希望這個智慧過人的三兒子將來繼承自己的職業。
馬克思的父親、母親和馬克思在一起
馬克思小時候和兄弟姐妹們玩耍,往往以統帥者的身份出現。馬克思的一個妹妹后來回憶道:“我們不敢違背卡爾的命令。作為交換,卡爾會說一些你所喜歡的話。”
亨利希特別關心自己的兒子卡爾的前途,希望兒子仿效他做一名法學家。中學畢業后,在父親的安排下,卡爾考入了波恩大學的法律系,那里的學習空氣不太濃厚。對此,父親感到不大滿意。第二年,又把馬克思轉學到了柏林大學。
可是,卡爾不管是在波恩大學,還是在柏林大學,都沒有按照父親的意愿一門心思地攻讀法律。而是傾心于詩歌的寫作和哲學的研究。為了說服父親,取得父親的理解和支持,馬克思婉轉地寫信給父親表白自己的選擇:
“我懂得,寫詩只應當成為一種附帶的事情,我應該研究法律,但我想首先在哲學上試試自己的力量。”
明眼人一下子就會知道,上面這段話的真正含義是他要學習哲學。
為了能說明自己的志向,卡爾要求提前回到特利爾探親,以便向父親傾吐自己“心中的不安”,感受一下“在父親身邊的溫暖和愛”。但遭到了父親的嚴厲拒絕。亨利希考慮再三,只允許卡爾提前十天回家探親。
馬克思終于回到了父親的身邊,向父親詳詳細細地講述了自己的學習情況和研究方向。卡爾說:“我在哲學家雷馬路斯身上花費了很多的時間和精力。我在閱讀他的《論動物的藝術本能》一書時,感受到極大的喜悅。這幾年,我又研究了亞里士多德、康德、培根、費爾巴哈等人的著作,寫了許多摘要,同時,也記下了自己的讀后感。可以說,我已經一頭扎進了哲學的懷抱之中,深深地被哲學所迷住了。”亨利希側頭聽著,追問一句:“我想問你,你為什么要學哲學呢?請你告訴我。”
馬克思不假思索地回答道:“爸爸,哲學是廣闊的海洋,它可以供人們有較大的回旋余地。更重要的是,通過哲學的研究,我想研究人生,研究社會,研究世界的昨天和明天。這對一個科學研究者來說,該是最有意義的吧!爸爸,您應該支持和尊重我的選擇。”
聽完兒子的述說,亨利希的臉上流露出了喜悅,他不再堅持自己要兒子當一個法學家的意見了。他高興地對兒子說:“孩子,那么就照你選擇的路走下去吧!不過,我還是要提醒你,要清醒而實際地看待生活,要有真才實學,充分發揮自己由大自然母親慷慨賜予的才能。”
在這樣的家庭教育中成長起來的馬克思,對家庭教育自然有著深刻的理解,當他身為人父之后,也盡其所能,在革命的同時,盡心盡力地去教導自己的子女。
馬克思很喜歡自己的孩子,孩子們也非常熱愛爸爸。
馬克思和燕妮生過7個孩子,可是,由于生活貧因,后來能夠長大的只有三個女兒:大女兒燕妮、二女兒勞拉、三女兒愛琳娜。
馬克思把孩子看作是“人類的未來”,他對孩子們抱有誠摯的感情和無限的期望。他認為:父母不僅要撫養孩子,而且要教育孩子;父母教育孩子,同時也教育了自己,也受到孩子的影響、鼓舞和鞭策。他常說:“孩子們必須教育他們的父母!”
馬克思對待年幼的女兒們像對待大人一樣,從不向她們發脾氣、下命令,從不擺出威嚴和驕橫的架子,他決不強迫孩子們去做什么事,而只是勸說他們不要去做什么事。在孩子們看來,馬克思不僅是溫和、寬厚、慈祥的父親,而且是忠實的朋友和親密的伙伴。她們總是非常樂于接受爸爸的勸導。
每逢星期天,馬克思總是放下緊張繁忙的工作,聽孩子們“指揮”。他帶著孩子們出去盡興而愉快地游玩,讓孩子們接受大自然的熏陶,既增長她們的見識,又鍛煉她們的意志和體魄。
一次,恩格斯來到馬克思的家里,見他正在聚精會神伏案工作,便趕忙提醒他說:“喂,你忘了今天是什么日子嗎?”
馬克思一聽,愣了一下,拍了拍腦門,微笑著說:“啊,對了,今天是星期日,星期日應該屬于孩子!”
于是,馬克思放下工作,和恩格斯一起,有說有笑,高高興興地領著孩子出去郊游了。
有個星期日,孩子們在山崗上發現一棵高大的、果實已經成熟的毛栗樹。他們要求和爸爸比賽,看誰用石子打下的野毛栗最多。馬克思雖然不是打毛栗的能手,但他還是興致勃勃地參加了這一游戲。用石子和孩子們玩了一會,又找來一根棍子去打,直到大多數毛栗子掉下來才罷手。回家路上,他感到胳膊有些酸疼,到了第二天早晨,肌肉疼得更加厲害,右胳膊疼得七八天不能動彈。但是,到了下一個星期天,他照常和孩子們一起戲耍。
馬克思知識豐富、博學多才,很會講故事。他經常給孩子們講各種各樣的迷人動聽的童話,有時還大聲地念精彩、美妙的故事給孩子們聽,像荷馬的作品、《尼伯龍根之歌》、《唐?吉訶德》、《一千零一夜》等,馬克思都曾給孩子們從頭至尾念過幾遍。馬克思還常常給孩子們背誦莎士比亞劇本的許多臺詞,這些詩一樣的精辟生動的語句深深印在孩子們的心里。
馬克思、恩格斯和馬克思的三個女兒-燕妮、愛琳娜和勞拉
有時候,馬克思自己也編一些感人的故事講給孩子們聽。每逢到郊外游玩回來的時候,為了激勵和鼓舞女兒,使她們精神飽滿、情緒高漲、忘掉疲勞,馬克思除了講自編的故事外,還和孩子們一起唱民歌,一支接一支地唱。他還振作精神跟孩子們一起跳舞,女兒們馬上忘記勞累,唱著歌跳著舞,向歸途走去。在歸途上,馬克思常常是按路程決定自己的故事應該如何編:路長就把故事拉長,路短就把故事縮短。他一邊走一邊講,繪聲繪色,帶著許多幽默和詩意。孩子們很愿意聽爸爸講一些沒完沒了的故事。
馬克思講故事不只是為了使孩子們得到歡樂,更重要的是啟發教育孩子們懂得一些生活的道理。有一個時期,一連幾個月,馬克思給孩子們講自己編的一個魔術家漢斯?勒克爾的故事,故事的梗概是這樣的:
有個勤勞樸實的魔術家,叫漢斯?勒克爾,他開了一個玩具鋪,里面有各種各樣稀奇古怪的東西:巨人和矮子,皇帝和皇后,師傅和徒弟,還有許許多多飛禽走獸,總之,各色各樣的、精巧玲瓏的玩具應有盡有。可是,漢斯生活窮困,口袋里常常缺錢,老是欠著魔鬼的債,還呀還,怎么也還不清,漢斯不得不把精致美麗的東西一件一件地賣給魔鬼。說來也巧,這些玩具經過好多好多奇遇之后,又一件一件陸陸續續地回到了漢斯的鋪子里來。
馬克思用這個故事告訴孩子們:事物都是發展變化的,一切非正義的東西總要被正義的事業所擊敗,黑暗的勢力總要被光明所代替。他講這個故事時,孩子們都聽得入神。
馬克思很喜歡和女兒們一起做游戲。他認為,這不僅使孩子們心情舒暢,愉快活潑,而且也能使她們增添智慧,豐富頭腦。他常常扮作一匹馬,馱著孩子們玩。他的小女兒愛琳娜騎在他的兩個肩膀上,雙手抓住他那濃黑的頭發。馬克思馱著她,歡騰地奔跑著,逗得小女兒咯咯地笑。
有時,馬克思和女兒們一起玩“海戰”。這是女兒們非常喜愛的游戲。只要聽到爸爸說一聲:“我們來一次海戰,好嗎?”孩子們便高興得抱住他的脖子,笑著,喊著:“我們來打海戰喲,我們來打海戰喲!”
馬克思用舊報紙做小船,做完一艘再做一艘,每一艘外表都不一樣,很快地便做好了一個完整的艦隊。他帶著女兒們到洗澡房裝滿一大木桶水,然后把這些小船放到里面。“交戰”開始了,這些船互相撞擊。玩上個把小時,把船一艘接一艘地點著火,讓全艦隊在女兒們一片響亮的歡呼聲中化為灰燼。孩子們玩得那樣興奮、激動、痛快,以致她們長大了還一直記得紙船艦隊被火燒毀的情景。
有一次玩“海戰”游戲,馬克思的小女兒愛琳娜被一個航海故事所激動,她告訴爸爸說:“爸爸,我也要當個艦長,你看行嗎?”
“當然可以!”馬克思微笑著回答說。
“爸爸,我可不可以扮成男孩子,偷偷地租一艘軍艦?”愛琳娜貼近爸爸的耳朵又小聲問道。
聽了女兒的問話,馬克思覺得,小女兒很富有想像力。他為了巧妙地把小女兒浪漫色彩的遐想引向實際,不使她失望,并沒有簡單地否定這個想法,或者輕率地答應她,而是悄悄地告訴小女兒:“這自然是可以的。不過,在你的計劃還沒有成熟之前,不要把這件事告訴任何人。”
聰明機靈的小女兒高興地點了點頭。
當孩子們漸漸長大以后,馬克思便經常教她們讀一些著名的文學作品和背一些詩篇。他也經常給她們讀一些歷史故事和歷史小說,并認真地和她們一起討論這些書籍。
馬克思和女兒們討論一些問題時,總是樂意回答她們的提問。19世紀60年代,倫敦非常流行一種填寫“自白書”的娛樂活動。這是一種問答書,上面寫著各種各樣的問題,叫人們回答。有一次,馬克思的大女兒燕妮和二女兒勞拉拿了一張“自白書”要爸爸填寫。馬克思想,回答這些問題,既是對女兒們的教育,也是對自己的督促。他對孩子們提出的問題一一作了回答:
您最珍重的品德……………樸素
您的主要特點………………目標始終如一
您對幸福的理解……………斗爭
您對不幸的理解……………屈服
您厭惡的缺點………………逢迎
您最不能容忍的缺點………奴顏婢膝
您能原諒的缺點……………輕信
您喜愛的英雄………………斯巴達克、刻卜勒
您喜愛的詩人………………埃斯庫羅斯、莎士比亞、歌德
您喜愛的散文家……………狄德羅
您喜愛做的事………………啃書本
您喜愛的顏色………………紅色
您喜愛的格言………………人所具有的我都具有
您喜愛的箴言………………懷疑一切
女兒們時時咀嚼回味爸爸這些精辟的警句,來對照、檢查和鞭策自己。
馬克思的家風是值得欽佩的。夫妻互敬互愛,同甘共苦;父母熱愛子女,關心子女,在子女面前不僅是長者,也是朋友,充分尊重孩子的選擇,讓孩子能夠走自己選擇的路。有了這樣民主、和諧、歡樂的家庭氣氛,便是給孩子的健康成長提供了最好的條件。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