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曼德勒震區景象
紅星新聞記者|李毅達 攝影 王紅強 發自緬甸 主編 藍婧
編輯|郭宇 責編|官莉
來緬甸曼德勒旅游過的人都不會忘記它逛不完的佛塔、宏偉的大皇宮、烏本橋寧靜的落日以及夜晚街邊的冰啤酒。
3月28日,一場7.9級的地震襲擊了這座城市,建筑物垮塌、開裂、變成危房,道路和通訊信號中斷。不敢住在家里的人們,鋪著席子,帶著鍋碗瓢盆,躺在樹蔭下。
在那些垮塌嚴重的廢墟上,從中國趕來的救援隊頂著將近40攝氏度的高溫和烈日作業,在余震不斷的情況下,他們努力打通生命通道,試圖救出那些仍被埋在里面的生命。
另一方面,當地的中國商會和華人華僑也迅速行動起來,有的為救援人員提供后勤保障,有的籌措物資送到有需要的人手中。
地震后,紅星新聞記者來到了緬甸震區,目睹了這里正在發生的故事。
1
曼德勒的苦與樂
炎熱,應該是曼德勒留給所有到訪者的第一印象,這里的日間溫度高于35攝氏度,最高時會達到40攝氏度。悶熱的風夾雜著濕潤的空氣,暴露在陽光下的皮膚會很快產生一種灼燒感。
曼德勒是緬甸的第二大城市,華人華僑眾多,當地人稱它為“多寶之城”
紀先生在2018年曾來曼德勒旅行,他至今仍然記得這里的寺廟和佛塔。記得脫掉鞋子走進去時,滾燙的地板,他用“熱烈”來形容這種感覺。這幾年里,他一直懷念著曼德勒。
▲紀先生此前拍攝的曼德勒日落
地震后,紀先生看到網上流傳出的曼德勒現狀,那些倒塌的佛塔和古城讓他泣不成聲。他說:“如今曼德勒只在我深深腦海中了?!?/p>
震后的第三天,記者來到曼德勒,這里很多房屋受損坍塌,通訊信號時斷時續,要嘗試使用多個不同的運營商才能發出一條消息。曼德勒街道上交通擁擠,街上跑的大多是世紀初生產的豐田汽車或是一些車斗里載滿人和行李的皮卡車,但更多的是摩托車和三輪車。
▲曼德勒震區景象
在曼德勒街頭,很多人流離失所,他們因房屋變成了危房,只能支起蚊帳鋪上墊子,睡在路邊、樹蔭下或者廣場上。
這些人大多是緬族,臉上涂著米黃色的“特納卡”,一家老少住在一起,身邊放著鍋碗瓢盆和衣物,孩子們在一起吵吵鬧鬧,大人則安靜地望著來往的行人。
▲曼德勒震區景象
多位在緬甸華人說,雖然語言不通,但他們都感覺到這里的緬族人淳樸善良,喜歡幫助別人,非常熱情??吹绞転牡娜藳]有地方住,他們會主動拿來墊子,還會拿來水和吃的。一些被埋人員的家屬,看到前來救援的中國救援隊伍,會上前握住他們的手,表達自己的感謝。
當然,也有很多好心人給他們送來飯和物資,其中就包括一家中國飯店。
2
行動起來的華商們
地震后,植育軒的一天是從早上4點50分開始的。他要先熬出幾百份粥,然后去市場買菜,中午再做幾百份盒飯,提供給中國救援隊和當地災民。
免費送飯這個主意是黃化明提出來的,他和植育軒還有其他幾位股東在曼德勒開了一家叫味東南的餐廳。地震時,他們兩個人剛好在店里休息,沒有回到平時居住的酒店,而那個酒店在地震中垮塌了,底下的兩層直接消失,他們的餐廳幾乎沒有受到影響。
他們覺得自己很幸運。地震當晚,街上的飯店幾乎都關門了,受災的人們無處吃飯。于是,他們決定做公益,免費為這些人提供餐食。
地震后,他們平均每天會做五六百份早餐和盒飯。但他們現在面臨物價上漲的壓力,而且還時常買不到食材。此外,餐廳還沒電,他們只能靠發電機,每天的費用有近千元。
行動起來的,還有當地的華人華僑商會組織。
云南會館成了這次震區中國救援隊的協調中心。雖然會館的禮堂也有墻壁開裂,但它還是竭盡所能為救援隊提供后勤保障和救援支持
▲曼德勒震區景象
這里堆滿了來自各地的捐贈物資,在會館的協調下,這些物資被運往災區或送到救援隊手中。
目前,這里成立了醫療組、募捐組等,為當地受災群眾提供幫助。此外,他們還成立了中國公民核實組,為國內找不到家人的這些群體提供幫助。
最重要的是人力支持。云南會館聚集了大量志愿者,他們來自本地或周邊城市,為救援工作進行協調,擔任翻譯、司機,運送人員和物資。
3
親人被埋后他們成為志愿者
4月2日,珍妮和玉倩帶著志愿者來給震中實皆省的消防隊采購物資,他們的樓塌了,很多設備物資都被埋在里面,物資緊缺。
▲玉倩與珍妮的志愿者團隊
他們的志愿小組有6名核心成員,地震前他們彼此并不認識,震后他們聚在天空公寓幫忙,才互相熟悉,決定做點事情。
志愿小組成立以來,他們不斷在朋友圈和聊天群內籌措需要的物資。
小張是這個小團隊里最年輕的成員,今年16歲的他還在上初三。地震當天,小張偷了身份證,瞞著家里,從彬烏倫騎了一個小時的摩托車來到曼德勒幫忙。
在曼德勒,他認識了玉倩和珍妮,一起幫當地的消防隊和災民籌措物資。地震第二晚,曼德勒當地的消防隊缺少物資,連手套、口罩、照明燈這一類的物資都緊缺,小張幫忙對接了一家基金會,物資到來的速度讓他瞠目結舌。
當然,才上初三的小張也有害怕的時刻,比如遇難者的遺體、氣味,但這也更讓他覺得,災民們需要幫助,需要物資。
▲救援現場
小張母親在朋友圈看到他到了震區,很擔心他的安全,一直跟他說讓其回家。但是小張心里在想,如果每個人都這么想,那災區的人該怎么辦。
他們團隊里有一位叫做塞亞(音譯)的大叔,珍妮將他叫做“無所不能的大叔”。他們在天空公寓相識,大叔有4個親人被埋在那里,每天他都會去那里等候消息。
團隊里年輕人居多,當地局勢又比較復雜,大叔的人脈給他們提供了很多幫助。
大叔說,等待消息的時候,心里非常焦急,但在那里,他看到了很多和他一樣的被埋者家屬,他決定為大家做點什么,這樣也能分散一下自己的注意力。
但遺憾的是,大叔的親人至今還未被找到。
在籌措物資之外,更多的志愿者投入到了為救援隊的服務中。
今年20歲的阿芳在曼德勒讀大四,地震后,她的嫂子還有幾個朋友被埋在天空公寓里。阿芳是華僑,會說中文和緬文,可以當翻譯。她還開著一輛老款高爾夫,雖然不大,但也可以幫很多忙。
▲救援物資
她選擇來云南會館參加志愿者隊伍,幫忙運送前往天空公寓的救援隊,也給他們送水送飯。除此之外的時刻,阿芳會一天到晚都守在天空公寓,看著不同的救援隊上去努力,救出來一些生命,但她始終沒有等到自己的親人。
在云南會館,還有很多當地華文學校的學生來當志愿者,他們大多在18歲左右,震后一兩天就到這里幫忙,晚上就鋪個墊子,搭個蚊帳睡在地上,早上6點就起來忙碌,一直忙到凌晨。
小楊是一名高三學生,家就住在曼德勒。他每天的工作很零碎,在駐地幫忙搬運捐贈物資,隨時準備出發給救援現場送東西。
4
高溫下,救援隊的遺憾與奇跡
雖然很多救援隊員在來緬甸之前,就對救援難度有預期,但現場的慘烈程度還是超乎了他們想象,其中最大的挑戰無疑是高溫。
日間超過40度的高溫,救援隊員們需要穿著長袖長褲,戴著安全帽和口罩,持續作業數十個小時,中暑似乎避無可避。
來自中國救援隊的隊員A告訴紅星新聞,他們剛到曼德勒一個小時就接到了任務。當地溫度高且救援強度大,脫水和中暑是非常容易發生的,雖然來之前他們做了相應預案,但還是有隊員中暑。
高溫帶來的另一個問題是救援難度的增加,這位隊員說,遇難者的遺體可能在72小時之內就會有異味,這對于在狹小范圍內展開救援來講,有很大的難度。
另一位中國救援隊隊員B舉了一個例子,是在天空公寓救援一位孕婦的事情。那位孕婦和一位逝者貼在一起,老人已沒了呼吸。在時間和高溫的作用下,遺體已流出水來。孕婦非常難受,但她的求生欲望非常強烈,和救援人員的溝通也很好?!澳欠N環境下,她給自己扎止血帶,要求現場的醫護人員給她做截肢,她的求生欲讓我很敬佩?!?/p>
余震是救援隊遇到的另一個挑戰,這些天當地發生了多次余震,其中不乏超過5級的,救援者面臨的房屋有二次倒塌的風險。
入行救援已經十幾年的A告訴記者,對于地震救援,救援隊員最怕的一定是余震。
B給記者講了一個例子,他來曼德勒后挖掘到的第一個人,是一位男性。原本他們溝通很順暢,B給他喂了水還緊緊地握著他的手,跟他說“你是最棒的,你是最幸運的?!?/p>
但余震來了,5.3級,救援隊沒有辦法,只能跑出去,再回來開展救援時,B再也沒拉到那位被埋人員的手。
“一開始他的手可以輕易觸碰到我的手,到后來我發現必須伸長手臂才能握住他的手,我心里一沉,意識到情況不妙,他的身體已經下沉了很多。大家努力打通了一個生命通道,但因為余震不斷,他的身體還在繼續下沉。后來我叫來醫生給他輸液,但此時已經沒有回血的跡象了。”B說。
B在講這件事的時候情緒失控哭了很久,“我能跑,我能有后路。他怎么跑,他是被埋壓著的。如果我們再來早一點,我敢保證他或許還有救?!?/p>
震中實皆省比曼德勒受災更嚴重,救援力量也更薄弱,很多時候只能靠當地救援隊。
震后第5天,當地消防站在一家倒塌的3層旅店里救出來一位被埋超過120小時的男教師,他5天沒吃沒喝,但好在沒外傷。
救出他的這家消防站也受損嚴重——兩層大樓從左部開始坍塌,還好一層是停車場,高大的消防車輛撐住了倒塌的樓體,沒有人員傷亡,但他們的救援物資和車輛近乎全滅。
▲震中實皆倒塌的消防站
這里缺少物資,也沒有重型機械,連接實皆與曼德勒的橋梁坍塌了一座,另一座也無法允許重型機械通過。
他們只能用現有的設備,盡自己最大的努力去搜救,每天在倒塌消防站樓前的空地上睡三四個小時。在這種情況下,他們已經救出了數十人。
采訪中,這個消防站的負責人——一位有些微胖皮膚黝黑的中年男人,一度抽泣到無法說話。他對自己有些責備,覺得自己沒有做好,沒有救出更多的人。
但實際上,這支隊伍里很多人都有家屬在地震中被埋,但沒有人要求先去救自己的家人,他們心里的悲痛并不少。
▲倒塌的消防站盛開的當陽花
地震后5天救出一位幸存者,“奇跡”給了這支隊伍信心。就像消防站大門前正在盛開的黃色花朵,“當陽花,當陽光照射”,即便救援黃金72小時已流逝,他們還是會繼續完成他們的工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