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吳宣儀的“拼命三娘”人設,是節(jié)目組的遮羞布還是照妖鏡?
舞臺彩排暈倒、體力透支被工作人員抱下臺、凌晨三點練舞到腿瘸……這些關鍵詞堆砌出的不是“勵志劇本”,而是內娛綜藝對藝人健康的系統(tǒng)性壓榨。吳宣儀在《浪姐6》中的遭遇,完美復刻了內娛選秀的經典套路:用“努力”造神,再用“黑幕”弒神。
2. 控分爭議:當“努力”淪為資本游戲的燃料
吳宣儀組的表演被現場觀眾評為“全場最佳”,卻輸給被吐槽“舞蹈像廣播體操”的宋妍霏組45。節(jié)目組的評分標準宛如薛定諤的貓——既不公開細則,也不解釋為何小考占比形同虛設。這種“我說你差你就差”的霸權邏輯,本質上是對觀眾審美的羞辱:“你們以為歡呼聲能決定勝負?我們有的是辦法讓數據聽話”。
3. 內娛綜藝的“健康悖論”:要舞臺?還是要命?
吳宣儀暈倒后,節(jié)目組緊急配備營養(yǎng)師、調整錄制節(jié)奏的操作,像極了“先把房子燒了再遞滅火器”7。事實上,她的低血糖史、火箭少女時期彩排暈倒的舊疾,早該讓制作方警惕,但資本永遠選擇裝睡——畢竟**“虐粉”能催生話題,“暈倒”能收割熱搜**,至于藝人健康?不過是財報上的小數點。
4. 我們的憤怒,不該止于“心疼姐姐”
吳宣儀事件最可悲之處,在于它注定淪為一場“循環(huán)鬧劇”:粉絲罵節(jié)目組→節(jié)目組發(fā)聲明→下一季換個嘉賓繼續(xù)虐。要打破這種畸形生態(tài),需要的是行業(yè)監(jiān)管(如設定每日訓練上限)、透明評分機制,以及觀眾對“劇本式沖突”的集體抵制。
毒舌結語:
節(jié)目組給吳宣儀倒數第二的分數時,有沒有想過——
“她暈倒的樣子,可比你們的劇本精彩多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