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DeepSeek教寫歌賺得盆滿缽滿,用Manus在短視頻掀起“配樂”熱潮……2025年的春天,人工智能的興起給音樂領域帶來了眾多令人意想不到的發展。
北京青年報記者發現,人工智能的潛力早已經為音樂教育領域所重視,自2019年起,中央音樂學院、上海音樂學院、四川音樂學院等專業音樂院校敏銳地察覺到行業前沿趨勢,相繼開設音樂人工智能相關專業,探索音樂人工智能這門嶄新的跨學科專業,培養相關高精尖人才。作為誕生不足六年的新興專業,音樂人工智能專業在技術狂飆中既孕育著重構音樂產業的無限可能,也面臨著學科建設與發展的深層思考。
機器人指揮“智音”首次亮相
發展
《千里江山圖》成為中國首部AI交響樂
作為與現實生活深度交融的前沿領域,音樂人工智能正展現出革命性的應用潛力。
從幾年前中央音樂學院(以下部分簡稱央音)開發的AI自動作曲系統23秒快速創作出歌曲引發關注,到近期央音自研的人工智能音樂大模型生成的中國首部AI交響樂《千里江山圖》引發業界震動, rongshengspjx.com 再到古箏演奏家與AI隔空協作登上國際舞臺……音樂和人工智能的跨界融合持續拓展人們的認知邊界,廣泛的應用場景也為該專業提供了更加放松的科研環境。
“這個專業要求有更強的自主性,允許大家進行發散性研究,只要和音樂相關,結合腦科學、機器人、生成算法等都可以,不只是闡述論文,而是最終能夠真正落地,給人們的生活帶來便利。”2022年考入該專業碩博連讀的王天樂介紹,去年9月,在央音開學典禮暨教師節慶祝大會音樂會上,他所在的央音學生團隊,與央音教師團隊、杭州宇樹科技共同合作完成的機器人指揮“智音”首次亮相。彼時,“智音”執棒央音自主研發的人工智能作曲系統創作的開場曲《歡迎》,驚艷眾人。“團隊當時大量采集了俞峰院長的各種節拍、各種風格的指揮動作的三維數據,讓數字機器人學習。”王天樂說,越來越多的應用場景讓自己得以繼續發揮在機器人和AI算法方面的長項,嘗試無數可能。
去年10月,在美國紐約卡內基音樂廳,央音的團隊參加了第七屆紐約中國當代音樂節的開幕演出,現場不僅給出多首央音AI作曲系統創作的作品,古箏演奏家夏菁還與人工智能在舞臺上隔空協作,演繹了孫宇明作曲的《繁星散落的夜晚》。“古箏演奏家面對攝像頭在空中演奏,我們通過機器視覺算法能夠實時捕捉動作來實現演奏。未來,對于音樂愛好者來說,可能不需要買一個昂貴的樂器,只是在手機或者電腦面前,就可以進行趣味性演奏。”王天樂說。
由央音人工智能作曲系統創作的作品《歡迎》和《千里江山圖》上演,兩首作品通過數字人指揮,中央音樂學院交響樂團進行現場呈現
變革
音樂人工智能專業 正成為高校學科建設的戰略高地
如果說去年ChatGPT的橫空出世已經讓大眾初步感知到人工智能的革命性力量,那么今年年初DeepSeek的突破性應用無疑徹底打破了人們的認知壁壘。當輕點屏幕, m.rongshengspjx.com 幾秒鐘內便能生成旋律完整、編曲專業的歌曲作品時,人工智能已不再是遙不可及的科技概念,而是化作可觸可感的創意工具滲透到大眾生活。科技的迅猛發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重構創意領域,音樂人工智能不僅催生出AI作曲、智能編曲、虛擬歌手等新興產業形態,更通過算法分析為傳統音樂版權、市場預測提供數據支撐。
與社會需求深度共振的是,音樂人工智能專業正成為高校學科建設的戰略高地。
“近幾年音樂人工智能專業的咨詢和報考人數持續增長,特別是今年DeepSeek引發技術熱潮后,咨詢量顯著攀升。”中央音樂學院音樂人工智能與音樂信息科技系主任李小兵表示,與傳統藝術生培養模式不同,音樂人工智能中心采取獨特的跨學科選拔機制,面向具有計算機或人工智能專業背景的保研資格獲得者,實施碩博連讀培養體系。
自2019年央音率先招生中開設音樂人工智能專業以來,這一新興專業已呈現燎原之勢。上海音樂學院2020年設立音樂人工智能博士點,組建藝術家和科學家雙導師團隊,共同培養藝術與科技的高級復合型人才;四川音樂學院2021年研究生招生新增音樂人工智能專業,瞄準音頻開發制作、音樂教育科技等市場需求……短短幾年間,不僅北京、上海等地的專業音樂院校相繼完成課程體系搭建,音樂人工智能專業還擴展至更多的綜合類大學,成為眾多學子的熱門之選。
“抓住計算藝術高速發展的黃金時機將藝術與科技相結合,對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的創新發展將起到巨大的推動與支撐作用,也有利于積極爭取我國文化科技在國際上的話語權。”院長俞峰介紹,中央音樂學院2018年啟動籌備,2019年正式成立音樂人工智能與音樂信息科技系,下設音樂治療、電子音樂、音樂人工智能三大中心。匯聚全球頂尖的音樂人工智能與腦科學方面專家,承擔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專項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重大項目等多項國家重大項目,共同致力于培養音樂人工智能交叉復合型人才。作為國內該領域的先行者,央音音樂人工智能專業的發展軌跡具有標桿意義。
機器人指揮“智音”
育才
兩方面必須都是頂尖專家 才能夠培養出頂尖的人才
為推進音樂人工智能跨學科專業建設,中央音樂學院創新構建“科技+音樂”雙導師協同育人機制,在復合型人才培養與學科交叉研究方面取得突破性成果,該模式經實踐驗證后,為國內高校相關專業建設提供了具有可操作性的示范方案。
“我們系剛成立的時候,國內外高校都沒有開設音樂人工智能專業,沒有現成的經驗可以借鑒,完全是摸著石頭過河。但是音樂人工智能是交叉學科,必須實現真正意義上的交叉。”李小兵介紹說,央音的音樂人工智能專業采取雙導師制,由央音院長俞峰帶隊的音樂導師和包括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人工智能學會理事長戴瓊海在內的數位國內頂尖的人工智能專家擔任的科技導師一起來培養學生,“兩方面必須都是頂尖的專家才能夠培養出頂尖的人才。”
此外,中央音樂學院和清華大學、北京大學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學生們除了在中央音樂學院學習音樂方面的專業課程外,人工智能的相關課程可以到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去選修。
在進入這個專業學習前,報考者同樣需要具備“雙軌制”的思維或人生經歷。
在讀碩士亓佳寧出身于計算機專業,但同時她也是一個十足的音樂愛好者,鋼琴10級, www.rongshengspjx.com 還學習了小提琴、民歌,并參加過唱歌比賽,考上央音的音樂人工智能專業對她來說是個圓夢的過程。而去年剛進入央音該專業攻讀博士的陳吉尚,碩士期間已經開始研究音樂人工智能,并且發表了三篇專業論文。
李小兵透露,每每挑選學生,面試官包括人工智能、音樂、心理學等各個方面的十余位專家都會齊聚現場,確保全方位考查學生的專業水平、思考深度、應變能力以及心理素質。“這些專家閱人無數,有一套自己選人的辦法,他們的眼光都是很準的。”
熱門的專業方向、強大的導師團隊,以及與清華北大聯合培養的機制,吸引了眾多優秀學子。李小兵透露,央音這個專業的申請者絕大多數來自985、211高校,其中不乏一些省市地區的高考狀元。
前景
兩屆博士畢業生共10人 就業時十分搶手
目前該專業第一批博士畢業生已走上工作崗位。其中,2019年入學該專業的張昕然和劉家豐博士畢業后已留在央音成為青年教師。
“從2019年首屆音樂人工智能專業僅錄取4人,到2024年招生規模已擴展至11人。無論是報名人數還是生源素質都呈現上升的趨勢。”張昕然說。
站在時代的風口上,且有強大的應用前景,讓音樂人工智能專業的畢業生成為了各大企業和高校競相爭搶的香餑餑。2022年7月,中央音樂學院首批音樂人工智能專業的博士畢業,至今兩屆畢業生一共10人左右。其中有2人已經擁有了自己的上市公司,其余在面臨擇業時,也都手握數個offer,年薪頗為可觀。
麥肯錫2023年發布報告稱,到2030年,中國的AI人才缺口將達400萬。雖然目前尚未有關于音樂人工智能人才缺口的具體統計數字,但據李小兵的觀察來看,這個數字應該是非常驚人的。“既學過音樂,同時計算機能力又非常強的學生,本身是比較少的,我們專業每年約招10人。互聯網公司的相關項目中,很多人可能并不是學音樂人工智能出身的,而是從聲學專業轉過來的,因此人才缺口是非常大的。”
·觀察·
技術狂飆下的教育挑戰
“電子音樂的作曲博士招生已經不考傳統和聲配器了”
音樂人工智能的發展可以說是日新月異,技術的迭代飛快,高校教學面臨著很大的挑戰。
挑戰首先來自資金投入。短短幾年,張昕然親眼見證了母校該學科發展的加速度。由國家發改委投資、立項的數字超算中心去年已經投入使用。這是目前全世界最大的音樂數據中心及計算中心。
“人工智能是一個比較燒錢的領域。”張昕然表示,人工智能迭代太快,對硬件的要求非常高,“超算中心在短時間內肯定是能夠完全滿足我們的教學科研需求,但是到未來再進一步發展的時候,也許只是幾年的時間,就有可能面臨過時的問題。這些資金和硬件的問題恐怕是所有學校都必須要考慮的。”他說,在母校的托舉下,科研經費投入相比于同類學校強很多,“在感覺到很幸運的同時,也希望未來這種資金如果能夠持續投入會是比較理想的狀態。”在技術應用方面,央音還與華為聯合成立了音樂人工智能實驗室,縮短研究成果的應用鏈路。
技術的挑戰同樣不斷沖擊著教師們的講義。留校任教近三年來,張昕然面向音樂人工智能專業碩博同學開設了《音樂信息處理》,面向人工智能系的非人工智能專業同學開設了《人工智能與電子音樂創作》等必修課。他的另外一門《人工智能導論》課的部分教學內容已經入選全北京市高校的人工智能通識課。但他卻未敢有絲毫懈怠,在他看來,技術的飛速迭代為大眾帶來便利的同時,也為教育帶來了更大的難度。“音樂人工智能這個方向,模型發展的速度比其他人工智能的領域還要快,所以我自己講的這些課,基本每一輪都得重新更新大量的內容,才能保證我給學生們講的課是不過時的。所以本身備課的工作量要大很多,是一個特別大的挑戰。”
除了備課之外,工具賦能日新月異,教學的工具要使用的AI模型也是每天都在變。“我們都需要時刻保持最清醒的、最先進的,跟行業技術同步的頭腦,用最新的工具來賦能教學環節,所以說平時必須是一直不停學習,永無休止的狀態,只有這種狀態才能夠保證教學上能跟最新的研究成果是完全契合的。”在張昕然看來,音樂人工智能是一個需要大集團作戰的學科,“一個分工明確的形成完整技戰體系的研究框架,需要更多專業人員的支持,因此,吸引更多人才的加入,組建完善的科研團隊是學科能夠持久發展的關鍵。”
隨著人工智能的發展,音樂院校的其他專業也受到了不同程度的沖擊和影響。李小兵透露,電子音樂的作曲博士招生已經不考傳統和聲配器了,而是改成用計算機創作,“傳統的訓練是需要的,只是未來可能不需要用筆去寫。”李小兵說,“未來人工智能對于傳統基礎學科的教學,以及學生的應用都會帶來比較大的改變。音樂領域的六個二級學科都將發生深刻變革。人工智能時代已經來臨,每個學生都要學會適應和駕馭它。”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