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既是慎終追遠的肅穆時刻,也是萬物生長的明媚時節。在一座座底蘊深厚的古鎮里,傳統與現代交織出獨特的春日圖景。從湘黔山水到江南水鄉,從贛北古村到介休南郊的綿山之下,請跟著我們的足跡,探尋古鎮里清明習俗的鮮活傳承。
芙蓉鎮
春風化雨潤文明
在土家族聚居的芙蓉鎮,白云山社區與壇上巷社區用兩場活動詮釋了綠色清明的深意。工作人員走街串巷推廣網絡祭掃與鮮花祭祀,居民們將柳枝編織成環,把思念繪入紙鳶。壇上巷的親子活動中,孩子們用三原色顏料在沙燕風箏上勾勒出對先人的追思,家長們則在柳枝手環的編結中重拾童年記憶。社區負責人表示,這些活動不僅是對傳統的致敬,更是對生態理念的踐行。
喜洲古鎮
白族扎染寄相思
蒼山洱海間的喜洲古鎮,清明時節彌漫著扎染的靛藍香氣。在嚴家大院的四合院里,白族阿婆教游客用板藍根制作藍白相間的清明幡,“扎染時的捆扎技法就像我們對祖先的牽掛,看似束縛,實則是血脈相連的印記”。
安義古村
米餅清香話傳承
贛北的安義古村群里,清明餅的香氣在石板路上流淌。村民用苦苣葉與糯米粉舂制的清明餅,既是祭祀供品,也是踏青時的美味。更特別的是,這里的米餅習俗滲透著農耕智慧:谷芽餅將浸種多余的谷芽變廢為寶,催生餅與三朝餅上的 “百子千孫” 圖案,承載著對生命的敬畏。而在移風易俗的倡導下,村民們用鮮花祭掃替代焚燒紙錢,用家庭追思會延續孝道,讓古老習俗煥發新生。
張壁古堡
古堡里的清明密碼
作為清明文化發祥地,山西張壁古堡將千年習俗化作沉浸式體驗。“皇帝賜新火” 儀式重現唐代禮制,火種從武士手中傳遞到游客掌心,寓意驅邪納祥;“姥姥家過清明” 還原鄉村老宅場景,滾鐵環、踢毽子的游戲讓游客秒回童年;而傳承千年的射柳活動最受歡迎,男女老少執弓搭箭,箭簇劃破春風的瞬間,仿佛射落了所有的晦氣。古堡工作人員介紹,往屆的清明研學路線,讓孩子們在射柳、制花饃中讀懂節氣背后的文化基因。
周莊古鎮
水鄉春日詩畫間
江南水鄉周莊的清明,是青團與紙鳶的盛宴。雙橋邊的茶樓飄出艾草清香,阿婆們現場演示青團制作,游客們親手揉制的團子帶著淡淡的青草香;南湖畔的空地上,孩子們奔跑著放飛繪有青花瓷紋的紙鳶,古老的技藝在春風中翩躚。周莊古戲臺每日上演昆曲《牡丹亭》,雕梁畫棟間流淌著600年的非遺韻律,春風徐徐,景曲合一。
黃姚古鎮
石板路上的春日祭祖
桂北的黃姚古鎮,清明時節變身民俗大觀園。青石板街道上,壯族阿姐現場演示五色糯米飯的制作,紅藍草、黃梔子染出的飯團寓意五谷豐登。最特別的是黃姚至今還保存著很多明清時期的宗祠,每個宗祠每年都有其獨特的祭祖活動。如郭氏宗祠,族人每年清明節和農歷八月二十三日在宗祠舉辦春祭和冬祭活動,冬祭更為隆重。
從湘西吊腳樓到白族聚居的蒼山洱海邊,從晉商古堡到江南水巷,清明習俗在不同地域綻放出獨特的光彩。這些小鎮用創新的方式詮釋傳統,讓慎終追遠的情懷與綠水青山的理念共生,讓古老節俗成為連接過去與未來的文化紐帶。這個清明,不妨走進這些古鎮,在春風里觸摸時光的溫度,感受文明傳承的力量。
來源:中國旅游協會最美小鎮分會供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