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名片:
王于潔
資料圖
原名王定清,號靜圃,化名吳梅,1901年出生于仙游縣榜頭鎮紫澤村前溪自然村。1927 年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仙游縣委組織部長、莆田縣委書記、漳州市委書記、莆屬特委書記兼任福建工農紅軍游擊隊第二隊政委、福州中心市委常委、福建臨時省委常委、莆田中心縣委書記。1935年5月,被選為中共閩中特委書記。在艱苦卓絕的三年游擊戰爭時期,堅持領導閩中革命斗爭。1937年,因叛徒出賣被捕,在福州英勇就義,年僅 36 歲。
蘇華
資料圖
原名黃德馥,1908年出生于莆田。1926年參加大革命運動。1931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歷任中共莆田縣委委員、莆田縣委婦委書記、閩中工委委員、莆田中心縣委書記。1939年7月,被選為中共福建省委委員兼閩南特委委員。1941年冬,調省委負責政治交通工作,常年奔走于閩北、閩江和閩中之間。解放戰爭時期,在福州市區設立地下交通站,負責溝通省委與各地委間的聯系,并積極開展統戰工作。
他們是并肩作戰的革命伉儷
在榜頭鎮,有一所以烈士王于潔命名的學校;在中國革命題材電影史上,有一部以巾幗英雄蘇華為原型的經典影片。王于潔與蘇華——這對來自閩中地區的革命伉儷,從結婚到生離死別僅僅5年。如今,在于潔小學的朗朗書聲中,在《地下航線》的膠片光影里,他們的愛情與信仰仍在傳頌。
由AI輔助生成
蘇華跟王于潔初相識,是在1928年仙游縣一次大規模的群眾性大游行活動中。后來,他們按照組織安排,以假夫妻的名義開展革命工作。在朝夕相處中,這對志同道合的戰友萌生了真摯感情。1932年,他們在莆田涵江結婚。從并肩戰斗,相知相愛,到結為革命伉儷,他們既是生死與共的戰友,又是相濡以沫的夫妻。
他們在一起時,正是最艱苦的三年游擊戰時。蘇華曾經回憶:“中央紅軍長征后,我們只能自己組織游擊戰。那時候被圍在深山密林里,餓了只能啃野果、野菜、草根,渴了就喝溪水,睡覺也是裹著衣服,時刻都要拿著槍防備敵人。但是在王于潔的帶領下,我們逐步開辟了莆田、仙游、永泰邊區游擊根據地。”
這段婚姻注定與常人不同,沒有花前月下,只有槍林彈雨;沒有兒女繞膝,只有生死考驗。在《舉愛為炬百歲人生》一書中,還記錄了蘇華一直遺憾沒有拍一張與王于潔的結婚照留作紀念。
他們互為榜樣追光前行
王于潔,1924年畢業于北京高等警官學校,先分配在福建省警務處實習,翌年調將樂縣任警官。目睹北洋軍閥腐敗,毅然棄職投身革命。
1927年,由中共莆田地方組織的創建者陳國柱介紹,王于潔加入中國共產黨。在革命處于低潮、一大批共產黨人慘遭殺戮的嚴峻時刻,王于潔投身革命,堅定地走上了為共產主義事業獻身的大道。
由AI輔助生成
為了迅速發展黨的組織,壯大革命力量,他走鄉串戶宣傳革命道理,發展黨員,領導當地的武裝斗爭,建立蘇維埃政權,重建了莆田中心縣委。
1934年10月中央紅軍長征后,莆田中心縣委與上級黨組織失去聯系。中心縣委決定依靠自身的力量,開展游擊戰爭,以戰斗求生存、求發展。王于潔指揮在根據地內領導開展除霸和“四抗”(抗捐、抗稅、抗租、抗糧)等一系列斗爭。1935年5月,王于潔與福清中心縣委書記黃孝敏取得聯系后,在福清西區召開兩個中心縣委的聯席會議,成立了中共閩中特委。特委決定將閩中的各支紅軍游擊一隊統一改編為工農紅軍閩中游擊支隊。第一支隊活動于以羅漢里為中心的福、莆、永邊根據地,第二支隊活動于以常太為中心的莆、仙、永邊根據地。在特委統一領導下,閩中游擊戰爭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
在開展游擊戰爭的同時,王于潔多方設法尋找上級黨組織。1934年11月和1935年秋,王于潔兩次不顧生命危險,赴廈找黨組織,由于廈門黨組織屢遭破壞,他迫切找到上一級黨組織的愿望都沒有實現。1936年10月間,王于潔從在上海的莆田藉黨員蔡文煥的來信中獲悉了紅軍長征已經勝利到達陜北的消息和瓦窯堡會議的一些精神,受到很大的鼓舞。他又一次赴廈門找黨組織,仍未如愿,便從廈門乘船出發,滿懷信心地赴滬找上級黨組織,也未能找到與黨中央接頭的線索。他在上海參加了魯迅先生的葬禮后就匆匆乘船返抵廈門,繼續尋找組織關系。有志者事竟成,他終于在廈門市工委的幫助下,與駐在香港的中共南方臨時工作委員會取得了聯系。
跟黨中央接上關系后,王于潔與蘇華夫妻倆都興奮不已。王于潔立即準備召開特委會。然而正在這轉折關頭,一場大禍從天而降。
1937年2月16日,在莆田洪度村召開特委會議當晚,特委書記王于潔,委員黃孝敏、潘濤、余長鉞等由于叛徒薛寶泉、賴金繁的出賣,為預先埋伏的國民黨憲兵所捕。接著,叛徒又帶特務到福清誘捕了縣委書記陳炳奎。
5人當即被押解至福州,關在省保安處獄中。王于潔被捕后不久,設法從獄中寄出一信,鼓勵妻子要堅持斗爭,繼續革命。
1937年6月23日,王于潔與其他4位戰友一起在福州西門外英勇就義,時年36歲。
王于潔犧牲了,但人民不會忘記他對閩中革命作出的突出貢獻。仙游人民在他的家鄉榜頭鎮建立了于潔小學、王于潔烈士紀念館紀念他。
于潔犧牲后,蘇華沒有沉緬于悲痛,她更加積極地投入黨的工作,以實現愛人未盡的壯志。她在黨的地下斗爭戰線上出生入死,屢建奇功。
她常年奔走于閩北、閩江和閩中之間,以堅定的信念、頑強的毅力,不懼艱險,翻山越嶺,穿行于敵頑之中,建立了一系列地下交通站,開辟了著名的“地下航線”。電影《地下航線》的創作原型之一便是這個時期的蘇華。
由AI輔助生成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蘇華又以極大的熱情,投身福建省婦女工作。革命進行時,她是戰友們、老區群眾口中的“蘇華大姐”;革命勝利后,她依然還是讓他們心頭熱熱的“蘇華大姐”。
石蒼鄉高陽村,年近百歲的的“五老”人員林樓頂妹是老接頭戶,她曾與蘇華一起生活了3年之久,結下深厚的情感。她常常與人說起和“阿姐”相處的時光,以及她后來生病在福州治療時,“阿姐”對她的照顧。
蘇華的百年人生,洋溢著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對戰友對親人的熱愛,對理想對信仰的熱愛。
在福州雞角弄的刑場上,王于潔高唱《國際歌》的身影,與蘇華在閩江畔奔走的身影,共同譜寫了一曲超越時空的革命戀歌。
來源 | 仙游微事綜合仙游今報、仙游革命紀念館
編輯 | 羅婷婷
審核 | 林慧晶
關注我們,了解更多最新資訊
在看點一下,大家都知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