鷺客社: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這是一座被稱為“下水金龜”的清代古墓。
古墓位于廈門翔安鱷魚嶼西部末端,瀕水而建。漲潮時,古墓沉入海底,落潮時,古墓又復現于海面。由于一天中有兩次漲潮,古墓因此每天潛入海底兩次,堪稱舉世罕見的“會呼吸”的兩棲古墓!
據悉,古墓墓主為清朝時期馬巷陳下厝的陳氏兄弟陳大聽(逝于1839年)、陳大錦(逝于1890年)。因位于新圩后寮的原葬地屢遭盜擾,后裔于1917年啟動將兄弟合葬的衣冠 冢遷建工程,歷時三載方成。如今,除少數人留守同翔故土外,陳氏后裔均移民海外,遍布歐美多國,這座"會呼吸的古墓"成為聯結古今、溝通中外的特殊鄉愁載體。
古墓歷經百年潮汐仍大致保存完整,其精妙構造與天地造化相融,形成了四大自然奇觀:
一、潮汐雙棲奇觀
古墓選址精準置于潮間帶,每日隨潮漲潮落完成兩次"入海-現形"的循環。其墓基經過精密測算,既保證建筑穩固性,又完美契合潮汐規律,成為世界上罕見的全日雙周期浸沒式墓葬建筑。
二、三色同框奇觀
墓前觀景視角暗合古人"三才"理念:俯察碧波蕩漾(水之靈),平視青山疊翠(地之厚),仰望蒼穹如洗(天之清)。這種天地人三才匯聚的視覺奇觀,印證了古代堪輿術中"聚氣藏風"的理想格局。
三、四海環流奇觀
墓地四面環水的地理特征在建筑上具象呈現:東迎旭日初升之波,南納汪洋浩瀚之勢,西承落日余暉之流,北接暗涌潛行之潮。這種全方位水脈環繞的墓葬形制,在現存古墓中堪稱孤例。
四、日月同輝奇觀
特殊設計的弧形墓頂與方位朝向,使得在春分、秋分前后,常現日月同懸天際的壯麗景象。墓頂未曾損壞前,陽光與月光通過墓頂的折射,形成"陰陽雙輪"的光影效果,暗合道家陰陽相生之理。
這是續馬巷軍嶺山沈世紀墓之后,讓我再次震撼的翔安一大奇墓。
LOOKERS鷺客社 守望共同的塵世故鄉
歡迎關注鷺客社,投稿聯系微信號:DONGE110
本篇圖文均為原創,版權歸原創作者所有,歡迎轉發、群發給你的朋友,歡迎分享到朋友圈。但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撰寫論文等任何使用。如需轉載,請通過公眾號后臺申請。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