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市、房地產,某種程度上講,都相似,寫點感悟,房地產投資的童靴也可以做參考。來日方長,成長不滅。
過去2年,股市里漸漸彌漫著一股小情緒:巴菲特也不過如此。因為標普連續兩年錄得25%左右的增長,你只需要買入被動指數基金就可以擊敗伯克希爾。
以至于,當巴菲特在去年11月爆出連續8個季度減持美股的時候,還是有相當部分投資者認為不足為懼,巴爺爺老了。也有不少投資者選擇繼續相信老巴,因為美股實在很貴。以我推測,大部分投資者最后選擇了:相信老巴的警示,不再增加投資,但心存僥幸,沒有撤出。
去年11月,我寫過一篇小文《巴菲特大拋售的警示與啟示》,討論巴菲特大幅賣出蘋果、連續8個季度凈賣出、現金水平迭創記錄(持有現金3252億美元,現金持股比高達57%)。我當時指出,我選擇相信巴菲特的判斷:美股太貴了,巴菲特指標已經超過了歷史上任一時刻。那個時候,市場對此存在重大分歧,相當多的觀點認為,那不代表什么。
如今站在二季度伊始回頭看,許多投資者一夜之間又重新開始對巴爺爺頂禮膜拜:姜還是老的辣。今年以來,標普500指數跌近7%、納指跌超12%、M7平均下跌超過20%,而伯克希爾呢,大幅上漲了超過18%,完美的熊市堡壘。事實證明,巴菲特又一次堪稱完美的避開了美股大幅下跌的風險——一直到去年底,巴菲特持有的現金水平達到3342億美元,相比去年第三季末又增加了賣出。
這是很多年輕投資者,包括我們作為房地產市場的參與者,少有的能夠近距離接觸到股神的實盤操作機會。從這里可以學習到很多,就我的總結,可以有三個值得學習深思的地方。
第一,重新去理解“價值投資”的精髓。一般投資者理解價值投資,給人的感覺就是:買入一家好公司,然后長期持有。但實際上價值投資的核心應該是在于判斷“價值”,而不在于“時間”,或者說,時間是第二位的,價值才是第一位的,時間要服從于價值。再好的公司,如果價格不再是“合理價格”的時候,或者整體市場出現嚴重高估的時候,你會看到,就算是好公司,巴菲特他也會賣。原因很簡單,太貴了,不可持續,而不可持續就要賣掉。所以說,巴菲特不擇時,不關心宏觀,未必盡然,只是他擇的是“大時”,不是“小時”。這樣的時候不經常,往往意味著一個較大周期的完結,而且事前常常有許多線索預警,并非是突如其來,用常識一般也能看得出來。比如茅臺股票本輪的大回撤、房地產本輪的大回撤,事前都有太多的跡象預警。但只有老司機才可以做到,全身而退,并在事后成為后人的學習經典。現在這次也一樣,新手做不到這點,抄作業你可能都抄不會。因為新手會帶有太多的僥幸心,四處出擊,頻繁操作,把過多的決策建立在短期預測之上,而不是風控與應對。這是投資方法論的區別,即便作業抄對(買同樣的股)最終結局也一樣是南轅北轍。
第二,模糊的正確大于精確的錯誤。如果說上一個原因是根本原因、不容易參透,那我覺得技術上看,這一個是最直接、最容易明白的原因,也是這次展現的非常經典的“巴式策略”。老巴賣股,基本上都發生在美國本次大選之前,其中一個關鍵原因是:他認為美債不可持續,未來勢必加稅,所以提前賣出蘋果。我記得,當時市場上也有諸多評論指出這一點,而他在去年5月的股東大會上亦有提及。但是,恐怕當時大部分投資者都沒有意識到,今天川普是以這樣的關稅形式展開全球征稅的。也就是說,你判斷出未來勢必會發生加稅,但你不知道它將在何時以及以何種形式展開。后一個不重要了,你只需要做出前一個判斷,就夠你決策用了。這可能就是所謂“常識”的力量吧。
第三,能力圈。能力圈理論是巴菲特創建的重大理論,對于個體的人生成長我認為都是極其重要的教誨。這個內容博大,比如包含:耐心、紀律、集中投資、正確的揮桿等等思想。想想看,過去這幾年,美股科技股的上漲趨勢多么的可怕,特斯拉在疫情那一年漲了7倍,英偉達過去兩年漲了8倍,也催生了不少著名的投資大佬——比如木頭姐——為全球所知。毫無疑問,她們也都擁有自己獨到且令人印象深刻的投資哲學。但是這好幾年來,伯克希爾幾乎沒有搞過大手筆的投資,一股腦兒全買了西方石油,我印象中買了三年,持股比例都到30%了,看起來沒賺到幾毛錢。在今年之前,我們還經常看到,因為這個,市場質疑巴菲特已經“廉頗老矣”的言論此伏彼起。但是,老巴還是嚴格恪守紀律,不碰科技股,并且一再強調看不懂。不碰,也不眼紅別人賺錢。
在我看來,對于年輕投資者而言,巴菲特不碰科技股不是重點,值得學習的是他知行合一展現出的“能力圈”投資哲學,人最重要的是了解你自己,直到自己能做什么,不能做什么。他用行動展現一個簡單的事實:有人專門投資M7科技巨頭可以非常成功,有人不碰科技巨頭也可以持續成功,有人做量化也可以非常的牛批,這本身并沒有高下之分。但是,它的背后所展現出的共性啟發是:每個投資者都應該尋找到自己適合的能力圈,并在自己的能力圈內正確揮桿,徐徐圖之,積跬步以至千里。在能力圈之外,你不要不懂裝懂,不僅要做到不去碰,更要學會不眼紅,直到你擴展了你的能力圈。做到這一點,太難了,因為這本質上是反人性的。回到過去,面對任何的熱點趨勢,誰又能做到既不碰、又不眼紅?太難了。正因為難,它是大多數投資者虧錢的主要原因,也是伯克希爾能夠持續成功的主要原因。
這是一個值得記錄的典范案例,我建議后臺的小伙伴們也跟蹤觀察,共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