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月起施行的《廣東省公共文化服務促進條例》提出,縣級以上人民政府應當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促進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鼓勵提供夜間服務、延時服務、錯時服務,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和產品數字化建設。我市在公共文化服務方面有哪些亮點?連日來,記者分別走進村(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市博物館、市圖書館等地,進行了深入采訪。
群眾在端州區白沙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練舞。
市民在市圖書館閱讀和自習。
推動實現四級設施全覆蓋
“右手開扇;并列一行,向上開扇……”3月28日上午,記者來到端州區城西街道白沙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范永紅等居民正在舞蹈室排練新舞。
范永紅是一名歌舞愛好者,退休后,她組建了一支40余人的歌舞隊,經常到社區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排練,“多虧了這個場所,為我們開展文化活動提供了極大的便利。”
“中心于2019年6月建成開放,面積約300平方米,建有兒童游樂場所、圖書閱覽室、舞蹈室和科普角等區域,能滿足各年齡層居民需求。”白沙社區黨委書記、居委會主任蔡夏玲介紹,為提高場所利用率,該社區組建了一支“居委會工作人員+志愿者”的服務團隊,對場室進行日常管理。同時,結合寒暑假等節點,面向轄內學生推出公益培訓班,免費開設書法、繪畫、舞蹈等課程。
這是我市不斷加強公共文化設施建設,促進優質文化資源向基層延伸的有效體現。市文廣旅體局公共服務科科長郭煒明介紹,近年來,我市大力推進城鄉公共文化設施和服務標準化、均等化建設,目前已建有國家一級圖書館和文化館各9個,104個鄉鎮(街道)全部建成省一級以上文化站,1549個村(社區)均建有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實現市、縣、鎮、村四級公共文化設施全覆蓋,有效構建起覆蓋城鄉的“15分鐘文化服務圈”。
提供夜間延時錯時服務
在完善公共文化設施的同時,近年來,我市各類公共文化機構緊跟群眾需求,不斷創新服務模式,推出夜間、延時、錯時服務,以進一步增強群眾文化生活獲得感。
3月29日20時許,記者在市圖書館看到,現場燈光通明,各層的閱覽和自習場所內,坐滿了前來閱讀和學習的市民,數名工作人員及志愿者正忙著提供指引服務以及整理圖書等工作。
市圖書館是我市實行夜間服務的公共文化場所之一。“白天,不少上班族和學生都較忙,沒有時間到圖書館‘充電’,為此,我們實行了夜間服務,將場館開放時間延長至21時。”市圖書館工作人員鄭玉玲告訴記者,2022年起,該館在寒暑假期推出了延時服務,開館時間由此前的早上9時,提前到8時30分。此外,結合寒暑假及節假日等節點,適當調整延時和錯時開放安排,以及舉辦形式豐富的主題閱讀活動。
市博物館在周二至周日,閉館時間從此前的17時延長到了17時30分。2023年以來,該館又于寒暑假及部分節假日推出夜間服務,開放時間延遲至21時,并組織開展了系列特色主題活動。
記者從市文廣旅體局了解到,近年來,肇慶市、縣兩級公共文化機構還針對群眾文化需求多樣化特點,推出了“青年夜校”等特色品牌活動,實現服務內容的精準供給。
加強設施和產品數字化建設
3月29日19時30分,記者登錄市文化館“微文化”平臺,在“精彩直播”欄,足不出戶就欣賞了一場以“樹下制燥·時空和鳴”為主題的線上音樂會。不止于此,在該平臺,還能參觀線上文化館,觀看和了解肇慶非遺項目、文化產品等。
“搭建數字平臺,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是我市公共文化服務的亮點之一。”在郭煒明看來,數字化建設,是打通公共文化服務向基層延伸、提高供給效率的“最后一米”。基于此,近年來,我市注重推動公共文化數字化建設,至今已實現市、縣兩級公共文化機構數字化服務平臺建設全覆蓋。
我市還不斷豐富數字文化產品供給。如通過深入挖掘廣府文化、端硯文化、鐵軍文化等肇慶特色文化,先后制作完成了《小城大匠——肇慶傳統工藝系列微視頻》《群眾文化中的歌曲創作》《肇慶民歌新唱》《紅色印記》《黏土定格動畫<龍生九子>的制作》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的數字文化產品,部分產品獲得省級表彰和推介。
結合肇慶非遺項目,市文化館還建立起非遺特色數字資源庫。目前,已建有全民藝術普及“E遺以藝”數字資源推廣項目1個,整合了非遺項目數字檔案90個、非遺傳承人數字檔案89個,進一步滿足了群眾日益增長的文化服務需求,真正實現“文化為民、文化惠民、文化樂民”發展目標。
來源:肇慶市融媒體中心 記者 戴福鈿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