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2日,華盛頓特區白宮玫瑰園,特朗普一邊慷慨激昂,一邊舉起一張大大的圖表和已經簽署的行政令,對全世界宣布了新的“對等關稅”政策,并十分驕傲地宣稱這一天為“美國解放日”。
這場活動是一場貿易聲明活動,主題是“讓美國再次富裕”。但關稅宣布完,我覺得特朗普整這個活兒的真實名字,應該叫“讓美國再次孤立”。
這一輪新簽署的行政令主要分為兩個部分。第一部分是“基準關稅”, 美國將對全世界的貿易伙伴征收10%的基準關稅,比如英國、澳大利亞等國家都在這個范疇,該關稅將于美國東部時間4月5日凌晨0時01分生效。。
第二部分是給各國量身定制的“個性化對等關稅”,美國將對重點關照的貿易伙伴們,征收“量身打造計算”的對等關稅,這部分關稅將于美國東部時間4月9日凌晨0時01分生效,所有其他國家將繼續遵守原有的10%關稅基準,加拿大和墨西哥與美加墨協定相關的商品,關稅另算。
這輪政策宣布的時間點還是很有講究,放在美股收盤以后,避免了美股走出一些什么不太可控的局面。但即便如此,納斯達克的指數期貨還是上躥下跳地狂飚了幾波過山車,紐約股市主要股指期貨在活動過后幾小時內,都走出了暴跌行情,節目效果依然相當爆炸。
特朗普第一任期對中國大打貿易戰時,大家都以為這事只針對神秘的東方大國。結果到了特朗普第二任期,原先一塊搞東大的“盟友們”發現,美國嘴上說著大家是戰略伙伴,一拔刀就照著哥們腰子捅,根本不講武德。
特朗普到底為什么這樣制定關稅政策?被這些關稅政策加速重置的全球貿易規則,受益的到底是美國還是中國?
犧牲一代美國人造福誰的產業鏈?
特朗普第二任期的關稅政策本身,確實不是為了針對中國而制定的。
很多人在解讀川普關稅大棒的時候,都喜歡設立假想敵,其實建國同志這一波操作,還真的是“從美國本土訴求出發”的,而且邏輯特別簡單粗暴。
簡單來說,就是他們認為,美國無法擺脫制造業空心化,主要是因為進口商品太便宜了,美國本土產品因為生產成本高,沒有價格競爭力。
怎么辦呢?給進口商品征收高額關稅。
你們的生產成本低,我強行給你加關稅成本,這樣你的總成本變高,內外制造成本的差距被拉平,你在外面生產,跟在美國生產一樣貴,企業就會愿意來本國本土建廠,制造業就可以回流了,工人就有工作啦,就業問題就解決了。
目前的中國產品成本,遠遠低于美國產品成本;但特朗普希望,加了關稅之后,中國產品成本+關稅成本=美國產品成本。
但問題就在于:首先,這個等式不一定能夠成立。很多領域,即使美國再征收百分之百的關稅,成本也拉不平。以汽車產業為例,美國汽車工人的平均時薪高達 30美元,而墨西哥汽車工人的時薪僅為 3美元,加關稅的同時還要趕走美國勞動力中占據重要地位的“非法移民”,成本就更難拉平了。
其次,供應鏈重構是個很漫長的過程,從建廠到形成規模效應,通常需要5 - 15年的時間。沒完成之前,通脹和就業的矛盾會更加尖銳。且不說企業還要付出巨大資金投入,應對技術、市場、人才的挑戰。單說短期內美國制造無法填補產品需求缺口,那就還要依賴來自中國和全世界的產品過生活。就屬于工作沒找著,錢還不值錢了。
最后,即便成本都能實現拉平,但商品整體價格一定是上升的。可能會有人去美國建廠,美國人可能找得到工作了,但美國普通人的可支配收入反而會變少。通脹會讓重獲工作的美國人覺得自己更窮了。以后美國人每天在工廠干活,可能還不如沒活干的時候富裕。
這是個至少要犧牲美國一代人的模型,一頓大棒打下來,富裕不富裕不知道,只知道我仿佛夢回美國的門羅主義時代,簡直是異想天開之下要自絕于世界貿易體系。
關鍵是,犧牲了一代人都還不一定真的有用。因為其他國家也不是死的。尤其是,在形成產業鏈集群和完整供應鏈這件事上,還有個大魔王,叫中國。
供應鏈大魔王,也要警惕外遷陷阱
特朗普的關稅政策,的確是簡單粗暴了點,但以犧牲美國一代人為代價的“重置”,并不一定沒有效果。這中間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中國如何應對。
應對得好,這就是中國企業真正走向世界,實現全球化的跳板。應對不好,的確有可能讓中國產業發展面臨巨大的問題。其中一個應對的關鍵點,就是一定要避免盲目的產業外遷。
舉個例子,紡織業和服裝制造業。
2025年,特朗普緊鑼密鼓的關稅大棒落下之后,我國服裝紡織業出現了一些“心思浮動”,一些不堪其擾的跨境電商、OEM企業,開始試圖將產業鏈整體外移到越南等第三方國家,來規避潛在的貿易摩擦。
中國成為了全球唯一的紡織業中心,圖源來自:世界銀行《Recent patterns of global production and GVC participation》
這是非常值得警惕的。從數據來看,2024年,我國紡織業出口額為3011億美元,只占了全國總出口額的8.6%,但卻實現了1487億美元的貿易順差,占貿易順差總值的19.4%。
也就是說,雖然絕對產值占比不高,但紡織業仍是目前我國出口貢獻最大的產業之一,也是賺取外匯的主要渠道之一。而且2024年,紡織業占就業人數占工業整體的7.7%,占制造業的8.4%。
無論是從貿易角度,還是就業角度,服裝制造業為代表的中國輕工業,都是非常重要的中國產業中堅力量,一定要警惕踩入外遷陷阱,避免盲目地跟隨美國關稅政策變動而外遷。要有自己的戰略定力。
但警惕的同時,中國產業,尤其是產業帶制造業,也在迎來一場巨大的機遇。
美國無差別對所有貿易伙伴加關稅,某種意義上講,是逼迫全世界做非此即彼的選擇:你是選擇美國市場?還是選擇除美國之外的世界市場?
這種選擇題,其實是在逼迫中國產業帶將重心轉向其他市場。美國在自我孤立,而中國則在進一步開放,擁抱世界。
還是那句話,把朋友搞得多多的,把敵人搞得少少的。而且被別人捅了刀子的,也會更傾向于向中國為核心的貿易體系靠攏。
本質上,美國當前的問題,源于長期以來金融資本主導的 “再分配” 體系:
貿易逆差讓美元流向全球其他國家;其他國家收到美元,又去買美債,投資美股,美元就通過金融市場回流到了美國。
但是這些通過金融市場回流到美國的錢,全被本就有錢的美國上層賺走了,于是有錢的變得更有錢了,貧富差距不斷擴大就算了,這些人賺的盆滿缽滿,還聯基建都不搞,也不投給公共服務。于是美國山火才怎么都撲不滅,因為消防的預算都被砍沒了。醫療和警力也集中在富人區。
而中國只要警惕制造業過度外遷的陷阱,把制造業的核心產能和先進產能留下來,給國內留足穩定的訂單,就能進一步保障產業帶的就業穩定,讓經濟增長的紅利惠及普通民眾。
就要求中國的企業在 “走出去” 的同時,要注重反哺國內產業鏈,平衡全球化與本土化的關系。企業應將海外市場的技術、管理經驗帶回國內,推動國內產業的升級。通過合理的利潤分配,確保國內產業帶能夠分享企業發展的紅利,避免出現韓國式的“財閥經濟”陷阱,即企業發展成果被少數人壟斷,普通民眾無法從中受益。
政企協同,中國大企業需要站出來
雖然說了要“警惕陷阱”,但只談覺悟,不談利益也是“耍流氓”。
大家出來工作,創辦公司,都是為了養家糊口。尤其是中國以中小企業為主的產業生態,這些基層的,一線的小企業,自身的抗風險能力很弱,這就需要宏觀引導,和實打實的產業支持。
這里面,政府可通過稅收優惠、補貼等方式,鼓勵企業將高附加值環節(如研發、設計)留在國內,同時支持低端產能有序外遷。而大型電商平臺企業,則應該扮演調節角色,幫助中小企業適應全球化競爭。
拼多多的Tume,阿里的速賣通,包括抖音電商,這些中國本土的電商企業,過去幾年里一直在幫助中國產業帶商家,打通出海的道路,鋪設中國企業全球化的基礎設施。
從某種程度上講,這些大型平臺企業,是國際貿易過程中,中國產業帶小商家們的“風險緩沖帶”。它們在其中起到很重要的作用,是有義務幫助和扶持中國小商家度過關稅難關的。
比較讓人欣慰的是,從目前能看到的舉動來說,中國的電商平臺已經有此覺悟。比如4月3日,特朗普關稅政策落地的同一天,拼多多就剛好啟動了一個 “千億扶持” 計劃,表示將要加大對跨境中小商家的補貼力度,針對性幫助跨境商家穩定生產,降本增效,應對出海風險。
中國的產業帶商家,撐起了中國的電商平臺商品供給。而現在,是中國電商平臺企業,回饋中國產業帶商家,反哺產業帶市場穩定的時候了。這種直接資金投入,和針對性的政策扶持,有時候效果比政府的宏觀調控,更加直接,更加有效。
舉個例子,廣東省惠東縣的女鞋產業帶此前在相當一段時間陷入過一些困境,也是在拼多多這些電商平臺提供的大數據支持之下,快速調整產品款式和生產計劃,才重獲新生的。到了2024年1-9月,惠東女鞋企業出口就已經達到45個億,同比增長了12.5%,挽救了數十萬產業工人的崗位。
只有同時發揮政策調節作用,和企業調節作用,才能讓中國企業“走出去”的同時,仍將核心產業鏈、技術研發和利潤分配留在國內,而非單純將工廠搬至海外,變成“無根企業”。
對于今天的中國來說,特朗普的關稅政策是一把雙刃劍:它既可能逼迫中國企業被動外遷,也可能倒逼中國產業升級,真正走向全球。關鍵在于,中國企業不能重蹈美國“資本外流、民眾受損”的覆轍,而應讓全球化成為國內經濟轉型的助力,而非空心化的開端。
····· End ·····
星海情報局 系統研究
中國制造與國產替代
專注中國產業崛起故事
▲關注產業資訊,破解科技密碼
追趕先進技術風口,看中國制造的星辰大海
入駐媒體平臺
36Kr/ 觀察者網風聞社區/ 網易
虎嗅/ 雪球/ 騰訊新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