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年我跑遍了全國各地的車展,測過的車型沒有一百也有八十,但最近這一幕是真沒想到——咱們國產中大型SUV在銷量上徹底碾壓合資品牌了!記得五年前,誰要跟我說國產車能在中大型SUV市場上占據主導,我肯定嗤之以鼻。但現在,看著3月最新出爐的銷量榜單,我只能說:現實比戲劇更精彩!
先給大家直接上數據。根據懂車帝最新公布的2024年3月第四周銷量,理想L6以單周0.4萬輛的成績穩坐C位,講真,這已經不是贏了,而是——斷崖式領先,其他車型只能看見它的尾燈。理想L7、智界R7和問界M7緊隨其后,寶馬X5作為合資車型的扛把子,也只能排在第五位。
老實講,這是一場國產品牌的集體勝利。前十名里有八款新能源車型,其中理想汽車一家就占了三款!理想L6、L7、L8全系爆發。而合資品牌呢?就寶馬X5和大眾途昂兩款擠進前十,還得看人臉色。我去,這局勢比三年前反轉得也太徹底了吧!
曾經那些被視為“豪華標配”的合資中大型SUV,如今銷量只能用“一般”來形容。普拉多排在第17位,周銷量僅有300多輛;攬境和探陸的表現更是低迷,周銷量都只有0.01萬輛左右。想當年,這些車可是4S店里的香餑餑,銷售顧問見了客戶都要笑臉相迎,現在呢?估計銷售月底連KPI都完不成。
為啥會這樣?我認為最根本的原因是國產車在智能化和電氣化方面實現了彎道超車。拿理想L6來說,從我上個月的試駕體驗來看,這車的智能座艙做得是真順手。導航、語音助手、智能泊車這些功能不光有,而且是真的好用!相比之下,某些合資品牌的所謂“高科技”就像是為了應付差事,體驗還不如手機里的APP。
空間方面,理想L6那2900mm的軸距也是實打實的舒服。一些比它貴20萬的豪華品牌,后排空間反倒還不如它。坐在里面的感覺就像——你花60萬買了個中檔餐廳的位置,而花30多萬卻能在家里擺個大餐桌。這差距,消費者又不傻。
動力系統上,問界M7和智界R7這些國產新能源SUV的增程式技術早已經成熟,再加上三元鋰電池的壽命和安全性不斷提升,消費者的里程焦慮大大減輕,這也是它們能夠快速搶占市場的關鍵所在。而那些還停留在傳統燃油時代的合資品牌,除了硬件優化已經很難有大的突破。
說到價格,合資品牌中大型SUV動輒60-80萬的售價,在當下的消費環境里確實有點“不識時務”。相比之下,理想、問界這些品牌的產品在30-40萬區間就能提供相當不錯的產品力,性價比優勢明顯??拥剡@不是?同樣是高管座駕,省下來的錢夠買個不錯的二手車當備用了。
零跑C16、藍山以及智已LS6的表現也相當亮眼。尤其是零跑C16,作為新入局者能夠在短時間內突破千輛大關,足見市場對國產高端SUV的認可度在不斷提升。我之前試駕過零跑C16,那底盤調校比我想象的要好很多,高速穩定性一點不輸同級別的合資車。
講個小故事,上周我一朋友去看寶馬X5,銷售顧問一上來就說“我們這車不優惠”。結果第二天去理想店里,不但有現車,店員還熱情地講解各種智能化功能。同樣是花幾十萬買車,這待遇差別也太明顯了吧?市場就是這么殘酷,誰把消費者當回事,消費者就把誰的產品當回事。
合資品牌確實在一些方面還有優勢,比如寶馬X5的操控感、普拉多的越野能力以及奧迪Q6的內飾質感,這些都是國產車短期內難以完全超越的。但問題是,對于大多數家庭用戶來說,他們真正關心的是日常使用體驗和性價比,而不是極限條件下的表現
未來的走勢我認為很明顯——國產中大型SUV會繼續擴大市場份額,特別是在新能源領域。合資品牌如果不能在產品力和價格策略上做出根本性調整,只會被進一步邊緣化。消費者的錢包才是最誠實的投票器。
祝大家心想事成,身體健康!對了,你覺得合資品牌應該怎么應對目前的局面?是降價還是加大創新投入?歡迎留言分享你的看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