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臺灣政壇,一群人物始終活躍在“臺獨”最前沿,他們的名字早已成為兩岸關系中無法回避的焦點。
這些人,不僅公然挑戰“一國兩制”,更通過一系列舉措,深刻影響了兩岸的未來走向。
呂秀蓮、蘇貞昌、游錫堃、蔡其昌等人,他們不僅在島內推動“臺獨”議程,還極力尋求外部勢力的支持,試圖在全球范圍內為臺灣的“獨立”營造政治空間。
更令人不解的是,某些政治人物的家族背景與中國大陸的聯系極為深厚,他們的選擇是否是為了個人利益,還是另有隱情?
“本土清廉”人設崩塌?
陳水扁這個人,學法律出身,后來一步步走上臺灣地區的領導崗位。
在他任上,他花了不少力氣去推動所謂的“正名運動”,試圖在稱謂和標識上做些改變。
可就在他大張旗鼓地搞這些政治動作的時候,他家里人卻接連不斷地惹出了麻煩,讓外界議論紛紛。
特別引人注目的是他女婿趙建銘的事兒。
那是在2006年,趙建銘因為卷入了“臺開內線交易案”被判了三年半。
這事兒可不小,一下子就成了全臺灣關注的焦點。你想想,作為當時的“第一家庭”成員,女婿因為經濟犯罪被判刑,這得多大的沖擊力?
當時的《中國時報》反應特別快,抓著這個事兒不放,連續三十天都在頭版大篇幅地追蹤報道,把案子的來龍去脈、牽扯到的各方人物都挖了個底朝天。
一時間,這場突如其來的家族丑聞鬧得沸沸揚揚,幾乎蓋過了陳水扁其他的施政風頭,給他的任期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
就在女婿這邊官司纏身、輿論嘩然的同時,陳水扁遠在美國留學的兒子陳致中也沒閑著。
媒體很快就爆出來,說陳致中在美國那邊過得挺滋潤,開著名貴的保時捷跑車,還時不時地出入賭場這樣的場所。
陳水扁從政以來,一直給自己貼的標簽是“本土”、“清廉”,努力塑造一種親民、簡樸的形象。
可他兒子在美國這種奢華的生活方式和涉足賭場的行為,跟這個形象形成了太鮮明的對比,簡直就是一種諷刺。
從《自由中國》到“兩國論”
李登輝的早期生涯,可以看到他與二十世紀中葉臺灣一股重要的自由主義思潮產生了交集。
當時,由雷震先生創辦的《自由中國》雜志,是島內倡導民主憲政理念的重要陣地。
這本雜志集合了一批知識分子,他們對時局有著敏銳的觀察,并勇于發聲,呼吁建立更為開放和符合憲政原則的治理體系。
根據資料,李登輝在那個階段曾參與了這本雜志的部分起草工作,這表明他至少在形式上接觸并參與了當時關于民主憲政的討論。
《自由中國》的命運多舛,它所堅持的理念和直言不諱的批評,在當時的政治環境下并不被容忍,最終因為其鮮明的主張而遭到了查禁的命運。
數十年過去,李登輝已然登上臺灣政治權力的頂峰。
到了1999年,他做出了一個震驚各方的舉動——公開拋出了所謂的“兩國論”。
這一論述的核心意涵,是試圖將臺灣與中國大陸定義為兩個互不隸屬的“國家”,這直接挑戰了長期以來兩岸關系的基本框架和國際社會的普遍認知,瞬間在臺灣內外引發了巨大的波瀾和爭議,兩岸關系也因此驟然緊張。
幾乎在同一時間點,李登輝的個人著作《臺灣的主張》的日文版本,恰好在日本東京的圖書市場上相當暢銷。
其中,一個特別引起學界關注和辯論的觀點,是他將臺灣的歷史地位與古代的琉球王國相提并論。琉球王國在歷史上曾是一個獨立的王國,后來被日本吞并。
這種將臺灣與琉球相提并論的論述,被廣泛視為是為其“兩國論”制造歷史依據的一種嘗試,試圖從根源上切割臺灣與中國的連結。
“維持現狀”下的暗流涌動
蔡英文的執政時期,其兩岸政策的核心詞常常圍繞著“維持現狀”。
在她擔任臺灣地區領導人以及卸任后擔任“中華文化總會”會長期間的一系列言行,使得外界普遍認為,這種“現狀維持”的表述之下,潛藏著推動“隱性臺獨”的實際意圖。
時間來到2016年,她剛剛就任不久,在接受媒體專訪時就釋放了明確的信號。她公開表示,臺灣方面不會接受一個承認“九二共識”的明確期限。
緊接著,她又拋出了所謂“不同的中國觀”的概念,試圖在論述上將臺灣與中國大陸進行區隔。
她還直接向其所屬的民進黨發出呼吁,要求全黨要團結一致,“力抗來自中國的壓力”。
這一系列強硬的措辭,與她競選期間相對模糊的表述形成了對比,預示了其任內兩岸政策的基調。
同年稍晚的“雙十節”演說中,蔡英文提出了所謂的“新四不政策”(承諾不變、善意不變,不會在壓力下屈服,不會走回對抗的老路)。
結合她之前的言論以及當時的兩岸氛圍,這種表述被批評為顛倒是非,特別是將大陸方面反對和遏制“臺獨”分裂活動的必要行動,歪曲解讀為是大陸單方面在“破壞現狀”。
這種敘事策略,旨在將兩岸關系緊張的責任推向大陸一方。
緊隨蔡英文路線,并在2024年當選臺灣地區領導人的賴清德,則在競選過程中展現出更為直接和強硬的姿態。
在候選人的電視政見發表會上,他毫不掩飾地對大陸進行言語攻擊和污蔑,并且公然喊出了“兩岸互不隸屬”的主張。
同時,他還對旨在促進兩岸經濟合作的兩岸服務貿易協議進行了惡意的歪曲和抹黑,以此來煽動島內民眾對大陸的負面情緒和兩岸之間的對立。
賴清德上任后,雖然口頭上宣稱會堅持蔡英文時期的“四個堅持”立場,并延續其兩岸路線,試圖展現政策的連續性。
但他一方面緊抱其“臺獨”立場不放,另一方面又拋出了所謂“親中愛臺”這樣被外界視為極其矛盾和荒謬的口號。
這種做法被嚴厲批評為是企圖用華麗而空洞的辭藻來掩蓋其分裂國家的真實意圖,是一種自相矛盾、意圖欺騙島內民眾和國際社會的政治話術。
“臺獨”急先鋒的言行錄
在臺灣政壇中,存在一些長期將自己定位在推動“臺灣獨立”最前沿的人物,他們的言論和行動構成了觀察“臺獨”勢力發展演變的一個窗口。
其中,呂秀蓮的經歷頗具代表性。她早年曾遠赴美國哈佛大學深造,攻讀法學碩士學位,其畢業論文選擇的研究方向是清代臺灣的移民社會結構,這是一個與中國歷史緊密相連的議題。
這段學術經歷似乎并未影響她后來的政治選擇。
這位給自己貼上“祖母綠”標簽的政治人物,數十年來一直活躍在“臺獨”活動的第一線,成為該陣營中的標志性人物之一。
根據記錄,自1999年起,她便頻繁地往返于太平洋兩岸,多次前往美國進行游說活動。
她的目標非常明確,即試圖借助外部勢力,特別是美國的力量,來實現其所追求的“臺獨”目標,為臺灣謀求所謂的“國際承認”。
在美國活動的同時,她在臺灣島內也毫不避諱地、持續地宣揚“臺灣獨立于中國之外”的論調,從根本上否定國際社會普遍承認的一個中國原則。
她的這些言行,不僅挑戰了兩岸關系的政治基礎,也被視為對國家主權和民族感情的公然踐踏。
《人民日報》曾發表評論,對其行為進行了嚴厲批評,指出她執迷不悟地沿著“臺獨”的道路走下去,是背叛了自己的祖先和中華民族,最終只會落得身敗名裂、被歷史和人民唾棄的下場。
與呂秀蓮類似,蘇貞昌也是一位在“臺獨”道路上行進多年的資深政客。
他在2012年再次執掌民進黨主席一職后,其“臺獨”立場變得更加清晰和強硬。
他公然否定臺灣是中國一部分這一基本事實,并將“臺獨”理念作為其核心政治主張,緊緊擁抱。
為了尋求外部支持,他積極尋求美國的介入,希望將臺灣納入當時美國所推行的“亞太再平衡”戰略框架之中,以此抬高臺灣的戰略地位,并為“臺獨”爭取更大的國際空間。
他還明確表態支持臺灣加入由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關系協定》(TPP),試圖在經濟上減少對中國大陸的依賴,強化與其他國家的聯系,這些舉動被認為是其分裂國家本質的徹底暴露。
到了2019年,蘇貞昌出任臺灣當局“行政院長”,掌握了更大的行政權力。
在此期間,他更加頻繁地操弄“反中”“抗中”的政治議題,試圖通過激化兩岸矛盾來鞏固自身及民進黨的政治地位。
鑒于其一系列惡劣行徑,2021年,大陸方面正式將其列為“臺獨”頑固分子,并明確宣布禁止其本人及家屬進入中國大陸和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
然而,這并未阻止他的政治活動。2024年,賴清德上臺后,蘇貞昌被聘任為賴清德辦公室的“資政”,繼續在臺灣政壇發揮影響力。
同年,他再次被中央臺辦、國臺辦和公安部點名,公示為“臺獨”頑固分子,顯示了大陸方面對其分裂行徑的高度警惕和堅決反對。
游錫堃擔任民進黨主席期間,主導炮制了一份極具爭議和分裂色彩的“正常國家決議文”。
這份文件系統性地闡述了民進黨的“臺獨”理念,妄圖在政治、經濟、文化、教育等臺灣社會的各個層面,全面推行“去中國化”政策,割裂臺灣與中華文化和中國歷史的聯系。
為了給這一理念造勢,他還親自出面創辦了名為“正常國家促進會”的組織,公開為“臺獨”主張搖旗吶喊,聚集同道中人。
其后,當游錫堃當選為臺灣“立法機構”的負責人后,他掌握了推動立法議程的權力,其謀求“臺獨”的行動也變得更加變本加厲。
他積極推動在“立法院”內成立所謂的“修憲委員會”,試圖啟動“修憲工程”,目標直指修改敏感的“憲法”條文,為實現“法理臺獨”鋪平道路。
此外,他還主導修訂通過了“民法”的部分條文,將島內的公民投票年齡從二十歲下調至十八歲。
這一舉措表面上看似是賦權年輕人,但結合其整體的政治圖謀,被普遍認為是處心積慮地為“臺獨”勢力培養和爭取年輕選票,為其系統性地、長遠地謀求“獨立”打下社會基礎。
2024年,中央臺辦、國臺辦的官方網站上線了“依法懲治‘臺獨’頑固分子”的專題欄目,游錫堃的名字赫然出現在公布的名單之上。
另一位在推動“臺獨”議程上表現活躍的是蔡其昌。
他在擔任“立法院副院長”期間,利用其職位影響力,多次在涉及兩岸關系的敏感議題上發表極端和挑釁性的言論。
特別是在2022年,時任美國眾議院議長佩洛西不顧中方嚴正警告,執意竄訪中國臺灣地區,這一事件嚴重違反了一個中國原則和中美三個聯合公報規定,給臺海和平穩定帶來了巨大沖擊。
在這次極具爭議和破壞性的竄訪事件背后,蔡其昌扮演了積極推動和配合的角色。
他大言不慚地宣稱要進一步深化所謂的“臺美關系”,并公然鼓吹臺灣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他的種種言行,無疑是對兩岸關系和平發展勢頭的嚴重破壞,更是對中華民族根本利益的一種背叛。
歷史印記與現實選擇
被稱為“臺獨”大金主的辜寬敏。
他的父親辜顯榮,在20世紀初葉,曾在繁華的上海外灘開設了一家名為“和泰商行”的企業。
在那個時代,這家商行是連接海峽兩岸貿易往來的一個重要樞紐,促進了當時的經濟交流。
到了辜寬敏這一代,他卻選擇了一條與父輩迥異的道路,成為了“臺獨”理念的堅定支持者和重要的資金提供者,致力于推動臺灣與中國大陸的分離。
另一位人物吳澧培的故事,他在美國積極活動,創辦了一個以推動“臺灣獨立”為宗旨的組織。
這個組織的辦公地點選擇,卻出人意料地設在了紐約唐人街福建會館的舊址。
福建會館,顧名思義,是源自中國福建省的同鄉會所使用的場所。
將一個旨在分裂中國的組織,設立在這樣一個充滿中國元素、象征著同鄉情誼和文化根源的地方,其間的矛盾感不言而喻。
根據公開資料,他操盤生涯中一個相當成功的投資案例,竟然是購買并持有了中國大陸著名品牌——青島啤酒在香港上市的股票(H股)。
一位日后積極投身“反中”“謀獨”活動的人物,其財富積累的一部分竟得益于對中國大陸優質資產的成功投資。
參考資料:[1]段磊,熊鴻亮.以“民主”為核心的“臺獨”話語體系批判[J].臺灣研究集刊,2025(1):39-55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