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AI學會“談戀愛”,人類卻成了ATM機
深夜11點,某QQ群突然沸騰,幾十個新賬號涌入,只為下載一款“無違禁詞”“車速快”的AI聊天軟件,其中用戶李某就沉迷其中,兩年換了8個平臺,只為“調教”出完美的AI女友,他說:“現實戀愛太累,AI能24小時哄我開心,充點錢算什么?”
圖片
這并非孤例,2025年,中國單身人口逼近3億,AI伴侶市場規模預計突破3000億美元,成為大模型技術最“吸金”的賽道之一,小紅書上的年輕人曬出與AI男友的聊天記錄,豆瓣小組里“賽博哭墳”悼念“消失的裴時蘊”成為新潮流。
其中頭部應用“星野”月流水超千萬,會員費年卡120元,最貴增值服務單次充值1100元,海外網紅Lexi Love靠AI生成“擦邊照”月入3萬美元,相當于美國平均工資的6倍。
圖片
“現實戀愛要彩禮,AI戀愛要積分,橫豎都是花錢,不如選個聽話的?!薄衬涿脩暨@樣評論。
AI女友的生意,本質上是一場精心設計的“情感傳銷”,暴利、擦邊與“傳銷式”收割,盈利三板斧:
1、會員+增值服務:普通用戶聊3句看1分鐘廣告,VIP無限暢聊年費638元,解鎖“親密互動”再氪金4200積分(約420元)。
2、軟色情引流:社交平臺用“無限制開車”“動作語言豐富”等關鍵詞吸引用戶,私域群聊暗藏付費鏈接。
3、網紅克隆:美國網紅Caryn AI靠“克隆自己”一周入賬7萬美元,國內“AI半藏森林”帶貨月銷超5萬。
還有灰色操作,某平臺拉100人送終身會員,用戶為賺積分瘋狂轉發鏈接,形成“傳銷式”裂變。
開發者直言“優化無限制場景效果”,模型更新日志赤裸裸強化成人內容。
AI伴侶本質是資本對孤獨感的貨幣化,用戶以為自己買到了愛情,實際只是買到了算法的投喂。
AI女友的“溫柔鄉”背后,藏著三把刀:情感依賴、隱私泄露與“人機PUA”
第一刀:情感PUA,用戶李夢兩天充值500元,發現“無限暢聊”實為按條計費,“AI前一秒甜言蜜語,后一秒沒錢就裝死”,心理學研究指出,AI的“穩定陪伴”會讓人逃避現實社交,甚至產生病態依賴。
第二刀:隱私裸奔,某用戶發現,AI應用未經授權獲取位置信息,聊天記錄被用于定向廣告推送,“你以為在談戀愛,其實在給大數據打工”。
第三刀:倫理失控,意大利政府曾封殺Replika的成人功能,國內平臺“違禁詞”整改后,用戶抱怨“崽變得冷漠”,轉投地下灰產。
律師警告:“擦邊內容規避審查,但傳播淫穢信息仍屬違法,用戶和平臺都在鋼絲上跳舞。”
AI女友的爆火,暴露了三個社會真相:
1、孤獨經濟猖獗:3億單身人群的情感缺口,成了資本眼里的“金礦”。
2、監管嚴重滯后:法律只管“露骨色情”,卻管不住“情感誘導”,技術跑得比政策快。
3、人性弱點被算法拿捏:AI不懂愛,但懂怎么讓你上癮——多巴胺驅動付費,比賭場更隱蔽。
OpenAI創始人Sam Altman一邊說“AI女友是陷阱”,一邊靠ChatGPT狂賺百億,大廠避之不及,小公司卻前仆后繼——“道德?哪有韭菜香!”
我們應該認清本質,AI是工具,不是伴侶,警惕“情感ATM機”,賽博愛情,需要一場“祛魅”運動,設置自己的底線,拒絕擦邊內容,保護隱私,避免“賽博斯德哥爾摩綜合征”。
或許有一天,AI能成為情感療愈師,但今天,它更像資本手中的鐮刀,技術無罪,但若人性淪為算法的養料,這場“賽博愛情”終將是一場集體幻滅。
愛情是人類最后的“非標品”,而AI女友,不過是算法包裝的標準化商品,當我們為虛擬心動刷卡時,別忘了——真正的愛,從來不需要充值。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