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3月29日,一輛搭載小米SU7標準版智駕系統的車輛在安徽高速發生碰撞爆燃,致3人死亡。這場事故不僅將小米推上輿論風口浪尖,更讓公眾對智能駕駛技術的信任度跌入谷底。這場悲劇背后,折射出智能駕駛技術發展的深層矛盾:當車企以“全民智駕”為口號加速狂奔時,安全與技術沉淀的鴻溝是否被刻意忽視?消費者究竟該如何在“智駕競賽”中辨別真偽?
一、小米事故:一場技術、營銷與責任的“三重塌方”
此次事故暴露了當前智駕技術的三大核心問題:
1. 功能失效的疊加效應:事故車輛在116km/h時速下,AEB(自動緊急制動)未介入,道路標識識別與高精地圖限速數據同步失效;低配車型與高配車型智駕能力差異顯著,但宣傳中未明確區分,導致用戶誤判系統邊界。
2. 人機交接的致命空白:從系統報警到碰撞僅2-3秒,遠低于人類平均反應時間與接管所需操作時間;駕駛員分心提醒機制僅停留在“警告”層面,未強制限制功能使用,放任用戶將輔助駕駛等同于“自動駕駛”。
3. 安全設計的“紙上談兵”:車輛碰撞后車門鎖死、電池熱失控起火等問題,暴露了應急機制與物理防護的不足。盡管小米宣稱電池采用14層防護,但高速側撞的極端場景仍超出設計冗余。
二、智能駕駛的“恐怖谷”:技術未熟,信任已碎
“恐怖谷”理論揭示了人類對類人物體的情感波動曲線。當前的智能駕駛技術正深陷這一谷底:“接近人類,卻不夠可靠?!避嚻笮麄髦小败囄坏杰囄蝗?接管”“應對復雜路況游刃有余”等話術,讓用戶產生“類人駕駛”的期待,但L2級輔助駕駛的實際能力仍局限于車道保持、自適應巡航等基礎功能。
同時,在行業普遍存在的過度營銷加劇認知偏差:發布會強調高配車型的“天花板”表現,卻淡化低配車型的功能限制;短視頻平臺充斥“開車睡覺”“脫手駕駛”等危險示范,進一步模糊責任邊界。
由此產生的信任崩塌的代價:當技術缺陷與生命風險掛鉤,用戶的好感會瞬間逆轉。
三、“卷智駕”的本質:技術競賽還是營銷內卷?
車企的“智駕競賽”呈現兩極分化: 少數企業依然以技術為依托以安全為前提穩步推進智能化進程;相當多的國內車企將低配車型的閹割版功能包裝為“行業領先”,甚至通過OTA升級承諾未來性能,實則透支用戶信任。 低價車型通過削減傳感器、簡化算法降低成本,但安全冗余隨之降低。
智駕技術的成熟需“數據-算法-硬件-場景”的長期閉環迭代。小米作為造車新勢力,交付首年即沖刺35萬輛目標,卻缺乏傳統車企數十年安全驗證的沉淀,恰是“速成式創新”風險的典型案例。
四、破局之道:安全為尺,敬畏為界
要讓智能駕駛走出“恐怖谷”,車企要明確宣傳邊界,禁用“自動駕駛”等誤導性詞匯,強制標注不同配置的智駕能力差異。強化人機交互設計,例如分心監測與強制接管機制(如特斯拉FSD Beta版的“安全評分系統”)。
做為用戶首先考慮成熟的經過時間驗證的企業和產品,不要因網紅而購車、不做“小白鼠”;購車前研讀用戶手冊,警惕“配置表游戲”;理性要看待智駕功能,始終將雙手置于方向盤,復雜路況主動降速接管。
同時呼吁監管部門:制定智駕分級宣傳規范,嚴懲夸大營銷(如歐盟要求L3級以上車型需通過獨立安全認證)。
完善事故責任認定與應急標準,例如強制要求碰撞后車門自動解鎖、電池熱失控延緩設計。
結語:穿越“恐怖谷”,唯敬畏與時間不可辜負
智能駕駛的終極目標是“零傷亡”,但這一愿景的實現必須建立在安全基石之上。小米事故的代價警示行業:“技術可以加速,但安全沒有捷徑”。當車企以“顛覆者”自居時,更需銘記:汽車工業的進步規律從未改變——對生命的敬畏,永遠是超越營銷話術與資本狂歡的第一性原理。
消費者亦需清醒:在智駕技術真正跨越“恐怖谷”之前,我們仍是方向盤的“第一責任人”。唯有保持理性、審慎選擇,才能避免成為技術狂飆中的代價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