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之美,塑造文明之城。菜市書屋、“文明集市”“微笑行動”……成都的文明敘事,藏在街頭巷尾的溫度和細節里。
近年來,成都持續擦亮“文明成都 溫暖你我”人文標識,以精神文明建設持續改進創新,推動市民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不斷提升,成都也因此連續16年獲評最具幸福感城市,連續五屆榮獲全國文明城市稱號。我們能看到,這座城市將精神文明建設深度融入城市發展脈絡,構筑起“近者悅、遠者來”的城市特質。
文明,關乎每一位市民的切身利益。如何繪好城市文明建設最大“同心圓”?在成都,多元主體協同共治的文明生態圈已然成型。
▲市民在興隆湖邊綠道散步
▲菜市書屋
為激發廣大市民參與文明建設的“主人翁”意識,成都率先成立精神文明建設促進會,創新“文明實踐合伙人”“文明公益大使”“市民觀察員”“文明騎手”等市民參與渠道,集結了387萬名文明實踐志愿者,舉辦了年均8萬余場文明實踐活動,同時,發動560家專業社會組織參與,搭建起溝通交流、聯動策劃、專業賦能的平臺。
例如,成都以交通治堵為突破口,從市政規劃、工程建設、智慧賦能、文明出行等方面,策劃金點子征集活動;發動8家專業社會組織開展文明養犬引導活動、進行聯合倡議,深入社區開展養犬知識普及、免費疫苗接種等活動,得到市民群眾的紛紛點贊。此外,成都還結合Citywalk流行趨勢,策劃開展“Citywalk看文明”市民閱卷活動,邀請“兩代表一委員”、熱心市民、本地“大V”等漫步成都街頭,感受煙火氣、成都味、文明范。
▲“文明交通·我為治堵出份力”文明交通主題宣傳活動
▲“Citywalk看文明”活動
城市的核心是人,精神文明建設背后,蘊藏著市民群眾的幸福密碼。在成都,市民獲得感成色更足、幸福感更可持續、安全感更有保障。
近年來,成都持續實施“幸福美好生活十大工程”,改造提升老舊院落616個、背街小巷1061條、農貿市場167個,推進城市功能品質提升。
▲成都太古里
成都瞄準市民的急難愁盼,建成運營戶外勞動者服務站點超1600個、外賣騎手驛站142個,讓環衛工人、公交司機、建筑工人、快遞小哥等能隨時進來歇歇腳、喝杯熱水、吃口熱飯。與此同時,成都還打造了離市民最近的“菜市書屋”,舒適的燈光、書柜和桌椅,讓市場的孩子有了可以靜心閱讀的地方。截至目前,全市已建成70家“菜市書屋”,充滿“煙火氣”的菜市,從此彌漫著“文韻”“蔬香”。
平凡之善、凡人微光,是一座城市最溫暖的文明注腳。在成都,文明從來不是高懸的標語,而是暖心又暖身的一碗愛心牛肉面,也是在風雨中合力抬起公交站燈箱牌救人的普通市民。
從火場中背出癱瘓老人的快遞小哥,堅強樂觀的“90后斷臂爸爸”,為聾啞父親當“翻譯官”的6歲小女孩……成都市民的“高光時刻”時常登上熱搜,友善熱情,已成為城市的標簽。
這座城市,堅持用榜樣的力量鼓舞人。成都將選樹禮遇先進典型與事跡宣傳相融合,在全社會營造見賢思齊的濃厚氛圍。發揮榜樣力量,推選368名道德模范、1500余名成都好人。
同時,成都還創新關懷舉措,樹立“德者有得”價值導向,在全國首創為全市道德模范定制專屬商業保險“蓉善保”,定期邀請榜樣模范及家屬走進成都世園會等重大活動;深入實施“德潤蓉城”工程,開展“平凡之善·蓉城之光”活動,挖掘宣傳1400余件暖心故事。
▲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專程慰問第八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董貴生,并為他送上“蓉善保”投保單
成都,將“文明”具象為可觸摸的生活圖景,讓城市文明成色更足,也讓“文明成都 溫暖你我”的標識更加鮮亮。而成都市改進創新精神文明建設的相關做法也多次得到了中宣部和中央精神文明建設辦公室的肯定,是中西部唯一入選全國精神文明建設口述史編撰10座代表性城市的省會城市,還曾作為優秀案例得到央級媒體的關注報道。
紅星新聞記者 呂佳羽
編輯 于曼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