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深刻了解汽車產業變革
出品: 電動星球
作者:Wallace
「3 月 29 日當晚已經有人在傳這個事情了,但我沒想到會發酵成這樣,鬧得這么大。」
一位在廣州某財經自媒體工作的編輯同行,老馬,他的另一個身份,是小米 SU7 標準版的車主。
他起初以為,這只是一則平常到不能再平常的交通事故,因為自小米 SU7 交付以來,再加上 SU7 Ultra 的上市,類似的事故早已在互聯網上得到大量傳播。
但數十小時后,這一場在高速上撞車、起火燃燒,帶走三條生命的事故,成為了全網熱議的話題。
在官方賬號「小米公司發言人」對事件進行首次回應,且公布了部分細節后,4 月 1 日晚,小米汽車通過公眾號平臺再次做了回應;而雷軍本人,也在微博上回應了此次事件。
「小米汽車」以「關于大家關心問題的回答」為題,回答了包括「為什么不聯系家屬」「事故細節」等網友熱議問題。
雷軍這邊,表達的意思大致相同,也就是小米公司暫時還沒接觸到事故車,且承諾「無論發生什么,小米都不會回避,我們將持續配合警方調查,跟進事情處理的進展,并盡最大努力回應家屬和社會關心的問題」。
但顯然,直至 4 月 3 日,網友的質疑、互聯網上的聲討,并未因小米官方的一系列回應而停息。
其中的一部分,是對小米 SU7 本身的質疑,包括智駕水準如何、AEB 為何不生效等等仍在發酵;而另一個更深層次的問題則是,小米汽車在這則事故中,到底有沒有責任?
這場事故又會不會演變成「信任危機」,讓小米 SU7 的現車主、準車主們,感到不安?
帶著這些問題,我們嘗試通過一些對話,來尋找答案。
誰的責任?
最核心的話題自然離不開「責任劃分」,這次事故中,到底是駕駛員自身的責任多一些,還是小米 SU7 存在產品層面「不到位」的地方,是網絡上的討論熱點。
就我們采訪的這些車主與意向車主,他們的看法同樣分為兩大類。
小米「不背鍋」
作為小米 SU7 標準版的車主,老馬認為在這一次的事故中,小米本身似乎沒有太多的過錯。
「我知道小米這個車子的能力邊界在哪。比如智駕,白天用著都不太放心了,我一直不敢晚上用。」
「而且現在也有一些博主去到事發路段考察過,那里有按施工規范放了很長的一排錐桶,一般情況下見到這種路況,車主就該接管了。」
另一位有意購買小米 SU7 的朋友小嵐也認為,就目前的信息來看駕駛員的問題可能更大一點。
「明顯就是開車的人沒注意,撞上去了。如果開別的車,也可能會出事,把鍋都甩給小米,我覺得不合理。」
根據「小米官方發言人」公布時間軸可見,NOA 在運行過程中曾發出「輕度分心報警」,隨后更是報警升級,提示駕駛員「請手握方向盤」——不知道什么原因,總之駕駛員已經超過一定的時間,沒有把雙手放在方向盤上,不符合輔助駕駛的使用規范。
另一方面,包括小米在內的所有車企,都反復強調「智能駕駛」是「輔助駕駛」而不是「自動駕駛」,開啟的情況下駕駛員是第一責任人。
因此,老馬認為現在的輿論風向不太對,不能認為該車出事前用過 NOA,事故就是小米的責任。
但一個小插曲是,他也提到,考慮到電動車起火的問題當下幾乎無解,他下一臺車,將更傾向于考慮燃油車。
做得還不夠
另一位此前接受過我們采訪,暫時還沒提車的車友,則表示網上鋪天蓋地的聲討,讓她覺得有些「暈頭轉向」。
「感覺現在很多細節都還不清楚,有的人說小米的智駕系統不靠譜,也有人說什么安全功能沒觸發之類的,聽上去感覺是小米的安全功能不到位。」
她表示,車友群里針對該事故的討論非常熱烈。
「我覺得小米還是可以做得更多吧,現在的回應感覺有些無力。網友的質疑,不可能說一句還沒見到車就應付過去了,車門為什么打不開這種,是非常嚴重的問題。」
已下訂的準車主都受輿論影響開始質疑小米,而「第三方觀眾」,言辭自然會更激烈一些。
「一些媒體說,小米 SU7 標準版的智駕硬件只有 84Tops 的算力,沒激光雷達,連毫米波雷達都沒幾個,就這樣的配置,不出事才怪。」
「純路人」阿鑫,批評起小米來絲毫不留情面。
事故發生后非常多的「工程師」在網絡上表態,雖然不配備激光雷達也可以實現高速 NOA,但加入激光雷達的話,能讓車輛更早地探測到路面異常,讓系統早一步作出判斷。
針對網絡上的其他質疑要點,比如「為什么電池燃爆」「車門打不開」等,阿鑫認為如果傳言為真,那么小米 SU7 可能存在產品層面的問題。
「如果這三個人真的是因為車門打不開,而活活燒死在車里的,那么小米 SU7 這款車,會讓我覺得很可怕。」
話鋒一轉,阿鑫繼續「吐槽」小米 SU7 標準版的智駕能力。
「小米自己公布的信息,上一秒發出提示,下一秒就讓接管,正常人怎么可能反應得過來?而且我早上看了其他博主的測試,特斯拉都知道遠遠地降速了,順利通過。人家也是純視覺,怎么就能提前看見路障呢?」
最后阿鑫也提到,近期網絡上有關小米 SU7 的風評,變得越來越差。
「隨便一刷,全是 SU7 不規范開車導致交通事故的視頻,感覺現在開 SU7 的都是一些不遵守交通規則的人。我現在在路上看到小米 SU7,會下意識地躲遠一點。」
他感覺,小米的宣傳可能出了問題,過分強調速度、性能、操控,讓一些年輕人把持不住自己。「再這樣發展下去,小米的車子快要和「鬼火」劃等號了。」
在中文語境中,「鬼火」可不是什么好的形容詞。
信任依舊
網絡上「拱火」的輿論一浪接一浪,其洶涌的勢頭甚至讓人覺得,小米汽車忽然間從頂峰墜落,來到了生死攸關的邊緣。
但顯然,車主們對小米汽車品牌的信任,暫時未出現動搖的跡象。
知己知彼
「首先我對小米 SU7 的優缺點,還是比較了解的。智能駕駛的話,不光是小米,其他品牌的也還是抱著半信半疑的態度,不敢過分信任。」
「至少我是不敢在晚上用小米 NOA 的,能自己開就自己開,累了就找服務區休息一下。」
巧合的是,老馬的 SU7 在一周前發生了小剮蹭,剛剛才從番禺的小米中心取回車子。
期間,他再一次稱贊了小米的服務:「小米那邊知道我清明假期要用車,所以特地調了檔期,好讓我早點拿車,現在車子已經充好電、洗好車,在等我過去了。」
老馬覺得,就目前小米 SU7 展現出來的產品表現,在合理、正常的情況下使用的話,應該不會出現太大的問題。
「過去很多新勢力的首款車型,不是這里有小問題就是那里有小問題,偶爾也會有召回之類的。但小米 SU7 都上市一年了,沒聽說過有什么嚴重的產品缺陷。」
況且,小米還有不錯的服務作為加分項。
「因為一兩次事故而對車企失去信心,這樣的邏輯不太對吧?而且導致人員傷亡的直接原因,是不是和車子本身有關,現在還沒有結論。」
實際上,作為「利益相關者」,小米 SU7 的車主們,比誰都更想知道調查結果。
「這也是還我們一個清白」,老馬不希望見到,自己的小米 SU7,在輿論中變成「問題車」。
「歪風邪氣」
「我覺得就是一起普通的車禍,而且更大的幾率是駕駛員的操作不當,但最后演變成對車企的口誅筆伐,這就很奇怪。」
此前因采訪而結識的 SU7 準車主,MOMO 老師覺得,來到新能源車時代,市場中刮起了一陣「歪風邪氣」。
「汽車誕生至今都不知道出現多少次車禍了,除開有些產品缺陷、質量問題而導致的事故外,其他車禍,怎么不見家屬跳出來,說奔馳、寶馬有問題,要負責?」
順著 MOMO 老師的觀點,回顧過去一些被社會廣泛熱議的「新能源車事故」,不難發現「出事找車企」,已經成為當下中國車市的「條件反射」。
一年前,山西一輛問界 M7 因 AEB 響應不及時而發生碰撞,事故發生后,當事人家屬也是第一時間「控訴」問界,認為導致事故發生的元兇,是「智駕系統不完善」。
這些事故的共同點,除了都有「智駕」的身影外,駕駛員的「不規范操作」,比如分神、雙手離開方向盤等,也被證實存在。
「我覺得像是一種甩鍋的手段吧,以前車子只能自己開,出了事賴不著誰。現在有了輔助駕駛了,哪怕自己操作不當,也可以說是車企的問題,來推卸責任。」
MOMO 老師的分析有一定道理,但不可忽視的是,近些年來新能源車企對智能駕駛的宣傳,偶爾會有些「過火」。
小米的官方宣傳一直「恪守紅線」,強調自駕 HAD 是「輔助駕駛」,使用時駕駛員仍是第一責任人,但強調 HAD「邁入第一梯隊」時不區分車型也是事實。
對那些不太了解新能源車的用戶來說,有可能會錯把算力、硬件都略遜的標準版 SU7,也認為是「智駕第一梯隊車型」。
對「智駕」的過度宣傳,未嘗不是另一種「歪風邪氣」。
事態升級
一些海外媒體也報道了小米 SU7 高速車禍事件,其中《華爾街日報》發出評論,認為該事故引發了大眾對「智能駕駛」系統安全性的討論。
「雖然這些系統具有潛在優勢,但如果未被正確理解或其能力被夸大,也可能帶來風險」,《華爾街日報》援引某技術專家的觀點,矛頭直指中國市場內智能駕駛的宣傳問題。
而在國內,有網友曬出了某高管,介紹某智駕系統時的訪談截圖。
「打著瞌睡開回來」「為啥我不用司機開,我自己開,用自動駕駛開,該處理工作,該干啥干啥。」
這番言論雖然已有一些時日,但不難看出中國新能車企在早期,并未意識到「規范地宣傳智駕」有多么重要。
此外,或是不希望影響宣傳效果,車企在做智駕宣發時,也傾向于「多談亮點,少談邊界」。
如今智駕能力最新的進展,已能實現「車位到車位」功能,也就是車輛從某一車位自動駛出,經過一系列復雜道路,到達目標停車場,泊入另一車位。
在「車位到車位」,和其他智駕場景的比拼中,車企會以「更少的接管數」為能力指標。官方放出的演示系統,也極力證明自家智駕系統的接管數量更少。
而這種「無接管」的暗示,很可能會讓用戶降低戒備,忽視「隨時接管」的重要性。
除此之外,在車企宣傳中能力不斷提升的「AEB」功能、能高速躲開障礙物的「AES」功能,在真實路況中能以多高的概率保障用戶安全,也缺乏真實數據的統計。
目前定期公布 AES 能力生效次數,以及效果的車企幾乎只有蔚來一家。從大樣本來看,車企們在宣傳「智駕」或者「主動安全」等相關能力上,有關「安全教育」的部分依然存在欠缺。
類似的觀點我們在討論「小米 SU7 Ultra 為何事故頻頻」時也表達過:在新能源車市場中,用戶的安全意識教育,遠跟不上產品性能迭代的速度。
該慢下來
近些年無疑是中國新能源車快速發展的黃金期,從 2021 年到 2024 年,新能源車的滲透率分別是 14.8%、27.6%、35.6% 和 47.6%——每一年的提升,都非常可觀;銷量也突破 1200 萬臺/年的大關。
而其中,小米汽車又是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快速發展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剛剛過去的 3 月,小米汽車單月交付超 2.9 萬臺;上市剛好一年,小米 SU7 的交付量已超過 20 萬臺。由此,小米汽車成為了中國市場中最受歡迎的汽車品牌之一,小米 SU7 也成為了最受歡迎之一的單一車型。
三電能力、整車尺寸、舒適性配置,尤其是「智能化」,這些體驗的快速提升,是推動中國新能源車快速占領市場的關鍵。
但回過頭來看,市場規模的快速增長,也的確掩蓋了一些存在的問題。以至于中國消費者對待「新能源車」,依然沒有相對準確的理解。
這既體現在「誤會」,也體現在「迷信」上。
「誤會」是指,部分消費者對新能源車仍有偏見,不信任電動力,和聽信網絡謠傳,認為新能源車「不安全」「不好用」。
而「迷信」的最典型特征,便是對待智駕的「敬畏不足」。正因為如此,我們如今仍能在網絡上見到大量的,不遵守智駕使用規范的行為(包括欺騙 DMS 系統、啟動智駕后直接睡覺等)。
而這一次的 SU7 高速燃爆事件,外界討論最激烈的點就包括,「迷信智駕」是否已經變成一種社會風氣,而同時車企又缺乏正確的引導。
宏觀來看,小米 SU7 的高速燃爆事件,放在新能源車發展的歷史長河中,會成為一個非常重要的里程碑和轉折點。
自此之后,或許車企會更加審慎地對智能駕駛能力進行宣傳,也會在事故緊急逃生等方面進行更深入的思考,來避免類似的悲劇重演。
先「慢」下來,讓思考回歸到用戶身上,這才是讓中國新能源車可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而回到小米汽車身上,一份能夠服眾的詳盡報告,和不斷改進的承諾,比起不斷「飆升」的銷量,對現有車主、小米品牌乃至雷軍本人的支持者來說,會更有意義。
(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