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慈利縣狠抓耕地質量提升,不斷夯實“糧食安全”基礎,以大力提倡種植綠肥為切入點,精準政策扶持與科學管理,“藏糧于地、藏糧于技”在春天的田野中得以具象化。
4月2日,在溪口鎮雙福坪村的田野上,紫云英正值盛花期,紫色花浪隨風起伏。轟鳴的農機在花田間來回作業,將花瓣、莖葉打碎埋入地下,碾作春泥,田間彌漫著淡淡的青草香,描繪出一幅生機盎然的春耕圖。
種植戶駱淵祥表示,綠肥播撒以后降解了重金屬,減少了化肥使用,改善了土壤。一開始他只種植了300畝左右綠肥,今后的計劃是在自己種植的基地里打造1000畝以上。
在與雙福坪村相隔不遠的杜坪村,不僅有單獨成片的紫云英花田,還有金黃的油菜花與紫云英交織一片的絢爛花海,成群蜜蜂在花間忙碌,這種混播種植模式使農田更具生態價值。紫云英根系共生的固氮菌可固定空氣中的氮,每畝固氮量達5—8公斤;而油菜根系能有效改善土壤團粒結構,莖葉還田培肥效果顯著,兩者混播后,土壤有機質含量顯著提升,種植水稻,化肥農藥使用量可減少30%,增產超5%,真正實現“以田養田”。
近年來,慈利縣推行綠肥生產全環節服務模式,為農戶提供綠肥種子統配、無人機播種、田間培管及機械開溝、翻壓等全鏈條技術支持,引導農戶在冬閑田規模化種植綠肥。2024年,慈利縣共創建了綠肥千畝示范片6個,百畝以上示范片28個,示范面積達到2.1萬畝,通過示范帶動,全縣綠肥種植面積達7萬余畝。
在推廣過程中,慈利縣采用了多種技術模式,如“雙季稻+綠肥”“一季稻+綠肥”“油菜套種綠肥”“油肥紫云英混播”,并結合慈利縣實際,探索“果園套種綠肥”等多種模式,有效地提高了農民種植綠肥的積極性。經農業部門跟蹤監測,連續兩年實施綠肥還田的地塊較對照土壤有機質含量提升18%,水稻畝均增產60余斤,化肥使用量每畝減少20—30斤,每畝節本增效150元以上,經濟效益、生態效益顯著提升。
慈利縣農業農村局土肥站站長易宗建說:“2025年,我們有信心實現綠肥種植穩中有增,讓群眾種植綠肥的積極性更高,讓他們能夠在減少化肥用量、提高農作物品質的基礎上,獲得直接的經濟效益,讓廣大農戶都行動起來,助力全縣綠色生態農業的可持續發展。”
(來源:慈利新聞網 作者:張典 王翔 蘇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