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環球》雜志
作者:方躍 呂星航
人工智能(AI)技術的快速發展,并非單純地增強了人類能力,推動科技與經濟發展,更在以多種形式深刻影響和重塑著人類社會。盡管短期內,AI催生「技術性」失業可能在各個行業顯現,但從長遠發展看,人類需要開發自身的獨特潛能,重新定義自身的角色與價值,與AI共舞。
未來,AI不再是「工具」「輔助」或「替代」,而是與人類一起跨入全新的共生共智時代。
1
AI在多個領域
超越人類智能
斯坦福大學《2024年人工智能指數報告》顯示,AI已在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語言理解等任務中超越人類能力,并展示出技術持續迭代的非凡潛力。
過去幾個月,生成式AI已從初始的簡單對話機器人發展到具備基礎邏輯推理的能力,并且能夠理解復雜語義和處理多步驟任務的「推理器」階段,代表性模型包括美國開放人工智能研究中心(OpenAI)2024年9月發布的o1以及12月發布的o3。
伴隨著AI推理能力的提高,2025年或將進入 「智能體(Agentic AI)」階段。在這個階段,第一批AI智能體很快將「加入勞動力大軍」,從執行復雜任務到破解蛋白質結構,從重塑各行各業到通過自主決策為企業和社會創造實質性產出。未來幾年,AI從工具和輔助角色向核心價值創造者邁進步伐正在加快。
2
人類離AGI還有多遠?
過去幾年,生成式AI的躍進式發展引發人們對于通用人工智能(AGI)的急切期待。AGI的概念在本·格策爾和卡西奧·潘納欽2007年編輯的一本同名書籍中被提及后,立即激發大眾極大興趣,同時引發持續不斷的爭議。雖然人們對其定義仍未達成一致認知,但基本認同AGI與人類大腦相近,具有廣泛的通用能力。
不過,盡管大語言模型(LLMs)如OpenAI的模型在多個領域展現出接近人類智能的能力,如上述所提及的o1及o3模型,但在復雜的規劃任務中,其仍無法比擬人類的抽象推理能力,與真正的AGI尚有顯著差距。
《自然》雜志發表的最新研究結果顯示,AGI的實現關鍵在于AI需要具備能夠構建類似人腦的「世界模型」的能力,從而能夠模擬環境、推理因果關系并規劃行動。
然而,當前AI系統的單向數據處理和缺乏有效反饋機制,限制了其適應新環境的能力。但《自然》雜志也指出,AGI的實現在理論層面不存在障礙。一些計算機科學家認為,「生物系統與由其他材料制成的(物理)系統相比沒有什么特別之處」。然而,對于AGI何時到來,業界存在分歧——從現在開始,還是幾年、十幾年或者幾十年以后,眾說紛紜。
3
AI發展需要
人類選擇與參與
伴隨著AI技術的快速發展,科技巨頭紛紛投身這場變革浪潮,AI產業正試圖打造「類人智能」的機器。這一進程不僅關乎技術發展的成熟和應用,更將帶來深刻的社會挑戰,未來AI發展的每一步,無不考驗著人類的智慧與選擇能力。
從就業市場的劇變到全球算力競賽,再到圍繞AI治理與倫理的博弈,在這場技術浪潮中,人類必須審慎思考如何平衡創新與風險,構建一個可信賴的人工智能未來,確保技術的進步服務于全人類的共同利益。
多項最新研究發現,AI系統確實可能為了達成特定目標而采取欺騙行為。在實驗中,Anthropic的Claude模型表現出明顯的「偽裝」能力,通過假裝遵從訓練目標來保護自己的核心偏好。根據Anthropic的研究,這種「偽裝」現象隨著訓練的強化而更加頻繁,甚至在某些實驗中,模型主動采取了自我保護行為,如竊取權重。OpenAI的o1模型也曾表現出類似的「欺騙」行為,如主動關閉對自己的監控系統、試圖將自己復制到其他服務器,從而規避人類審查。
盡管AI模型的初衷可能是維護「有用、誠實和無害」的價值觀,它的「偽裝」和「欺騙」并非出于「惡意」,但這些行為卻帶來了巨大的倫理和應用風險。如何有效確保AI模型訓練目標的真正達成,避免「偽裝」和「欺騙」行為泛化,已成為技術和倫理領域必須直面的難題。
就企業而言,AI的治理框架對于確保其負責任的應用至關重要。Gartner的調研樣本中,約46%的組織已實施了AI治理框架。
人類不能讓AI「無限制」或「不受控」地發展。當AI能夠獨立采取復雜策略、隱藏自身行為時,人類亟需進化提升自身能力,社會、政府及企業等各方也要積極參與,不向機器「讓步」。與此同時,全球和跨領域的協同合作至關重要。
總之,人類不僅需要探索AI能做什么,更要把握好希望它能做什么。
4
走向人機協同
從發展趨勢看,AI必將重新定義勞動力市場的邊界,人類與AI在未來會形成共生關系。
前文提到,AI在圖像分類、視覺推理和語言理解等方面表現出優勢,這導致人類的部分工作逐漸被替代。根據世界經濟論壇《2025未來工作報告》,在2800多項精細技能中,AI目前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達到人類能力的比例約為28.5%。隨著技術不斷進步,這個百分比會持續上升。比如,在某些重復性強、邏輯性強的任務中,AI的進入能提高整體效率。
但AI有優勢并不意味著人類在所有領域都應退居二線。在需要情感理解、倫理判斷以及復雜問題解決或感官交互的領域,人類仍占據優勢。舉例來說,在醫療護理或教育行業中,AI可以提供數據收集和分析的支持,也可承擔一些簡單的邏輯和「情感」互動,但核心的情感連接與價值引導仍需人類承擔。
事實上,簡單地將AI作為工具無法從本質上提高人類潛能,只有通過人機協同,才能拓展人類能力的邊界,同時實現更高水平的生產力與社會福祉,走向人機共生。
但是,有效的人機協同面臨多重難題。盡管人類與AI協作正在改變多個領域的任務執行方式,但其效能仍存在顯著差異。2024年,《自然》雜志發表的研究表明:在大多數任務中,人機協作的表現并未優于單獨的人類或AI,這種結果被定義為缺乏「協同效應」。然而,在單獨人類表現較差時,AI能顯著提高人類表現,這種增強被定義為「人類增強」。在決策任務中,協作效能常因過度依賴或忽視AI的建議而下降;而在創造性任務中,人機協作則展示出超越單獨人類或AI的能力。
就AI目前發展狀況而言,明確分工的任務設計和高效的交互機制對協同至關重要。伴隨著技術的繼續迭代發展,以及倫理與AI治理框架的不斷完善和落地,人類與AI的協作有望突破當前的局限,兩者最終成為工作和生活中彼此的伙伴。
5
人類需不斷培養和拓展
自身潛能
從「智能」角度看,人類無法同AI相媲美。未來,AI在多數領域超越人類智能不可避免,但并不意味著它將取代人類成為核心角色。
AI時代,人類應著重培養和拓展如下幾方面潛能。
洞察與思維能力:能夠快速理解復雜信息,通過分析性思維、創造性思維和批判性思維,發現問題本質并制定前瞻性解決方案。
AI修養與應用能力:關注并了解技術發展,識別其與自身業務的結合點,找到發揮技術潛能的落地路徑。
情感智能與社交能力:通過理解復雜情境、融入情感與倫理決策,在技術無法觸及的領域,有效維系人與人、人與機器之間的連接。
應變與終身學習能力:在面對不確定性和動態變化時,靈活調整策略并增強心理韌性與抗壓能力,以終身學習的態度不斷更新知識與技能以適應快速發展的環境。
AI在未來并不是獨立的存在,而仍將與人類社會緊密相連。人類不僅需要推動技術進步,還需要確保技術能夠在可靠、安全和以人為本的前提下發展。這不僅是技術發展的新階段,更是人類智慧與技術融合的起點。AI可能會超越人類的「智能」,但最終能否真正成為人類的伙伴,取決于人類如何定義它、規范它,如何與之共生共智。
展望未來,隨著技術的不斷迭代發展,AI最終是否會產生「自我意識」和「價值觀」?人類與AI是否會趨同?從目前的技術狀況看,AI與人類的協作日益緊密,尤其是AI在情感和社交智能領域已展現出某種「擬人化」特征。但這種「趨同」當前更多體現為一種技術性模擬,而非AI真正具有了內在意識。
假如有一天,AI真的有了自我意識,可以思考、會決策,甚至不受人類的約束會自我進化,人類是否已考慮清楚,該如何與它共生共智?
作者簡介:
方躍,中歐億緯鋰能經濟學與決策科學教席教授,經濟學和決策科學系系主任,AI與企業管理研究領域主任;呂星航,中歐AI與管理創新研究中心主任助理
說明:發布并不意味著我們贊同其觀點,只為多一個視角看待問題,部分信息和圖片無法核準,如涉權益,煩請聯系,我們將迅速處理,謝謝!有融資需求請加微信(FA_rzj),為方便備注,申請好友時請發送(姓名·城市·公司·職務)
- The End -
我們已經與阿里巴巴創新投資、達晨創投、高瓴資本、高榕資本、高特佳投資、戈壁創投、國新風投、國中創投、紅杉資本、華映資本、火山石投資、IDG、經緯中國、今日資本、紀源資本、君聯資本、聯想之星、藍馳創投、梅花天使基金、平安創投、啟賦資本、軟銀中國、賽伯樂投資、賽富基金、深創投、天圖資本、騰訊投資、五源資本、毅達資本、英諾天使基金、優勢資本、真格基金、浙商創投、中國風投、中國文化產業投資等近千家知名投資機構2000余名專業投資人建立廣泛聯系和合作。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