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中國科幻影視的中場不僅是賽程的間歇,更是戰略的轉折點。在工業技術逐漸走向前沿、觀眾逐漸培養出審美與興趣后,IP開發的可持續性、產業鏈協同的強化等問題,將成為中場轉型的燃料。
作者:木刃????????????????????????????????????????????????????????????????????????????????????????????????????????????????????????????????????????????????????????????????????????????????????
編輯:藍二???????????????????????????????????????????????????????????????????????????????????????????????????????????????????????????????????????
版式:王威
又一部國產科幻電影官宣啟動了。毫不意外,原著作者仍然是劉慈欣。而這次,海南商業航天發射場的啟動儀式上,站在劉慈欣身邊的人,是陳思誠。
這部由劉慈欣同名短篇小說改編的電影《帶上她的眼睛》,將由陳思誠監制,《誤殺2》《三大隊》《唐探1900》的導演戴墨執導。擅長犯罪、懸疑、喜劇等強類型融合的陳思誠團隊,一向是下沉市場的票房靈藥,這也傳達出科幻電影的上升訊號。
受制于工業技術、科幻文本、觀眾審美、市場土壤,國產科幻影視發展多年滯后,直到2019年《流浪地球》橫空出世,正式開啟了科幻元年。此后,不僅在電影上有著《流浪地球2》的強力續作,騰訊劇版《三體》也在視效與內核深度上市場口碑雙豐收。觀眾驚覺,原來國產科幻并不是想象中那般孱弱。
事實上,國產科幻不僅在硬核文本上已然比肩世界,工業技術也不逞多讓。如今以各類影視虛擬化制作平臺為代表的國內技術團隊,甚至反過來吸引到了國際制作項目。這種中國技術賦能好萊塢的敘事,完美切中國人情緒。由此看來,國產科幻似乎打出了一個漂亮的上半場。
不過自2023年《流浪地球2》上映后,這兩年鮮有大聲量科幻作品出現——星火燃起后,國產科幻影視整體似乎進入了中場休整期。
這也暴露了國產科幻IP開發產能不足、供應鏈不齊全,未能形成有效持續運轉規模的短板。
或許陳思誠與劉慈欣的合作,對于此時的國產科幻領域來說,是一個好消息:用商業思路敲實市場基礎,為未來更多的科幻作品鋪路,無論結果如何,但能讓科幻IP積極上桌,都已是一種利好。
目前國內,絕大多數優秀的科幻小說原作,仍然封鎖在小眾圈層中,大量的優秀科幻文本需要被看見。想要冒芽出頭,觀眾的接受度與資本的青睞,都是必要的養分。
能抵達中場,已然不易。市場等待著國產科幻影視用更成規模的群體好戲,步入下半場。
初期積累之后
?進入中場的國產科幻需要更多燃料???????????????
早自上世紀90年代,國內已有諸多科幻作者奮力創作,但整體環境,就類似《宇宙探索編輯部》中那般:有人癡迷,有人不屑,有人無以為繼,有人拼盡一切,更多人帶著戲謔在一旁圍觀。
2009年,劉慈欣向張番番低價賣出《三體》版權時,核心原因就是科幻無人問津——“只有他一個導演來問過我。我覺得,如果我當時不賣,可能永遠都賣不出去了”。
顯然,劉慈欣自己都沒能想到,自己的IP會成為國產科幻影視發展的巨大里程碑。2019年《流浪地球》如同蝴蝶效應般,這個過去投資方、導演不敢碰,演員不知道怎么演,觀眾不抱期待的賽道,得到市場認可后,直接推動國產科幻電影以30%的增速沖擊千億市場。當年科幻題材影視立項數量就直接同比激增187%。
同年開始,國產科幻電影的成長空間,與國外好萊塢形成了此消彼長。
《復仇者聯盟4:終局之戰》中關于時空穿越與平行宇宙的設定,一定程度上已讓觀眾審美疲勞;縱使票房成績矚目,但也被影評人批評為“這部爆米花電影是對量子力學的戲說”。《阿麗塔:戰斗天使》在技術工業上有了更多迭新,數字渲染技術可以讓角色的面部捕捉精度達0.01毫米級,也仍然抵消不了觀眾對其劇情薄弱的爭議。
過于依賴IP的好萊塢開始進入疲軟。《星球大戰9:天行者的崛起》的重復性設定,被詬病“盧卡斯影業似乎陷入了自我復制的怪圈”。《黑客帝國:矩陣重啟》也成了收割情懷的狗尾續貂。哪怕是今年與亞洲導演奉俊昊合作的科幻電影《編號17》也驚喜不再。
而2019年之后,國產科幻則在類型片探索上輕裝上陣地向前邁。由劉慈欣短篇小說《鄉村教師》改編的電影《瘋狂的外星人》,就走出了軟科幻+黑色幽默的創新,為后續作品提供了參考。陳思誠在2022年的《外太空的莫扎特》中,也試圖通過科幻+親情的模式探索類型邊界。如今官宣啟動的《帶上她的眼睛》,也以“科幻+愛情”的復合標簽繼續延展探路。當然,更值得關注的是《流浪地球》引領起的、持續的技術突破。
電影之外,國產科幻劇集層面的步伐稍微慢了些,但也已經形成一股確定性的勢頭。
過度消耗IP、過度依賴特效,正讓國外科幻劇集陷入尷尬期——近年來,無論是改編自艾薩克·阿西莫夫同名小說的《基地》還是2024年重制的《神秘博士》系列,都不盡人意。
當然,就目前的國產科幻作品而言,除了《三體》這少量硬科幻之外,大多數科幻作品都是有幻無科,往往都只是加入了平行宇宙、時間穿越等設定外殼。但換個角度看,純科幻目前確實缺少大眾市場號召力,用軟科幻培養觀眾,也給了更多作品、公司入局的機會。
站在2025年的時間節點,中國科幻影視的中場不僅是賽程的間歇,更是戰略的轉折點。
面對昔日無技術、無市場、無規模的天崩開局,國產科幻影視憑強勢單片刷新世界認知,但即便工業技術逐漸走向前沿、市場觀眾逐漸培養出了審美與興趣,IP開發不可持續性的弊端、產業鏈協同不足等現狀也促使行業反思:中國科幻影視需要的不僅是爆款,更是可持續的工業化體系。
國產科幻中場轉型,得為星辰大海準備更多燃料。
活水引渠
國產科幻文本得持續上桌
《2025中國科幻產業報告》顯示,2024年中國科幻產業總營收達1089.6億元,連續兩年穩居千億賽道。其中,影視板塊雖僅占67.1億,但科幻短片、微短劇的爆發式增長與00后等更為年輕化觀眾群體的崛起,標志著市場需求正在發生結構性轉變。
短片、微短劇由于成本相對較低,加之近年AI技術的興起,為科幻類型提供了新的路徑。而它們相對短頻的節奏,恰好也與當下的科幻文學環境相吻合——比起長篇大作,國內大量的科幻小說都為短篇。
那些絢爛的未來想象,往往只有一小刻的火花,用一個小場景便足以承載。小而美的科幻短篇,成為影視化的理想試驗田。
作為華裔科幻作家的代表人物,劉宇昆憑借《三體》英文版譯者身份為中國讀者熟知,其創作始終以跨文化視角重構科幻敘事。《愛、死亡和機器人》第一季中,將劉宇昆短篇《狩獵愉快》動畫化,通過蒸汽朋克風格的視覺呈現,講述了傳統法術在工業文明沖擊下式微,魔法生物狐貍精最終接受機械改造的故事。東方美學與朋克元素完美融合,被《華盛頓郵報》評價為“科技狂想中的文化尋根”。
劉慈欣、何夕、韓松、王晉康被稱為中國科幻的“四大天王”,除了劉慈欣頻頻亮相之外,其他三人的作品近幾年,也以實驗短片的形式開始試水。
何夕的《汪洋戰爭》將中國古典哲學中的“天人合一”思想融入太空戰爭敘事,通過 “水戰”這一傳統戰爭形式的未來演繹,構建出具有東方美學特質的科幻場景。2024年,以該IP為基礎創作的AI短片,在全球AI電影馬拉松大賽中斬獲“最佳技術獎”與“最佳IP創意獎”,證明了其故事內核與視覺呈現的雙重價值。
王晉康的中篇小說《生命之歌》榮獲過中國科幻銀河獎特等獎,通過基因工程與人工智能的融合敘事,構建了一個關于生命本質的終極追問。2021年由此改編的同名科幻短片入圍上海國際電影節,其“高壓教育引發智能覺醒”的設定,與當下AI倫理討論形成跨時空對話。
但顯然,這些短片都是在投石問路,最終指向的是電影或者劇集。比起短片的實驗性,電影改編則更需要看到市場,需要權衡更多。就目前趨勢上,以“科幻+”的形式持續探索科幻電影的復合樣貌,是條可行之道。
當年郭帆看到中影擺出的劉慈欣三部科幻小說《流浪地球》《微紀元》《超新星紀元》時,就決定拍攝《流浪地球》。因為這一部是近未來設定,其他兩部設計為遠未來,不但影像呈現會有難度,觀眾們也會有理解門檻。
畢竟,科幻電影不是科普教學,不能用一堆天文學、物理學等學術概念抬高門檻,把觀眾拒之門外。觀眾坐在電影院里,要的是音畫沖擊與更貼合自身共鳴的情感波動。想要提高觀眾接受度,多類型的融合改編必不可少。
盡管2019年《瘋狂的外星人》被相當一部分觀眾批評與原著基本無關,但電影超過22億元的票房,證明了市場的接受度,也為接下來的科幻類型試水提供了通道。一切正如劉慈欣分享《帶上她的眼睛》創作理念時所說,我們更應該思考,技術如何撫慰人類的孤獨。電影,正好搶先未來,讓一切先行一步。
站在劇集視角,近年國產科幻劇集呈現出軟科幻探索的趨勢。但隨著劉慈欣IP宇宙的奠基,劇集也朝著更硬核的方向前進。一些具有市場讀者口碑的科幻作者,也在影視層面上嶄露頭角。
諸如王晉康的《黃金的魔力》即將被改編為科幻懸疑犯罪劇,講述了一生致力于研究時間機器的物理學家,發明出時間機器后竟搖身一變成為“奪金大盜”,卷進黃金劫案并陷入了時間循環的故事。其海報上“我拯救了我/我背叛了我/我戰勝了我”已有了燒腦味道。
在《帶上她的眼睛》之后,戴墨執導、陳思誠編劇的劇集《球狀閃電》也在推進中。一名14歲少年,生日的雷雨之夜出現了一顆詭異的球狀閃電,之后他的命運被徹底改變。其科幻+懸疑的敘事類型,恰好落在陳思誠團隊的舒適區,值得期待。
綜合以上信息可以看出,國產科幻有足量的源頭活水,也在微短劇、短片、電影、劇集等多形式上深耕,不斷為這道活水引渠。上半場的突破和積累后,雖然目前整體處于中場調整期,但正如三體人畏懼地球人的邏輯那般:趨勢、發展速度,比現狀的實力碾壓更值得敬畏。
未來在全球化語境與本土化表達的博弈中,國產科幻必然將需要開辟出屬于東方的敘事新范式。這個過程注定充滿挑戰,但正如《三體》中那句經典臺詞,“給歲月以文明,而不是給文明以歲月”。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