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胡同,深圳的大道,景德鎮的里弄,是各自鮮明的符號,也是城市文脈所在。陶陽十三里,一百零八弄,瓷藝之魂就隱身其間。
自唐代以來,這里沿河建窯,因窯成市,宋代開始高度繁榮,四海豪杰緣瓷際會,“夜闌驚起還鄉夢,窯火通明兩岸紅。”街巷、里弄一路向東鋪排過去。古代景德鎮主干道是一條沿昌江的南北大道,為紀念孫中山,于1936年改名為中山路,北起觀音閣,南至太白園,長約十里。里弄則呈東西走向,如百川歸海,直指昌江各個碼頭。
小小的碼頭,卻吞天吐地,連通著世界,千年來都是中國海上絲綢之路的起點。
延綿六百多年的皇家御窯廠是景德鎮的核心,龍珠閣是標識,幽深曲折的里弄是靈魂。一座千年名城,居然是以一座工廠為中心點而布局,在世界城建史上絕無僅有。今年正月初二,我再一次在老城區的里弄獨自徜徉,陶陽里歷史文化街區是必游之地。
御窯后面就是保存至今的世界上最大的柴窯——徐家窯,高6米多,長18米,從明代后期至今有400多年,傳至第23代依舊窯火不滅。這里現在專注粉彩,取御瓷的華貴典雅,輔之以民間的清新活潑,賞之如飲甘露。面對這些至精至美的粉彩茶具,我冒充外地游客,用普通話跟店員交流。我從錦盒里隨手拿出一只小杯,薄如蛋殼,在白射燈下細看,瓷胎純凈勻稱,無半點黑斑,質地如羊脂玉。倒扣在玻璃茶幾上,杯口跟桌面嚴絲合縫,牡丹花層次分明,過渡自然。一看價格真不低,一壺四杯要3888元,高檔手工藝瓷只能賣給有緣人,貴有貴的道理吧。
附近傳承幾百年的黃老大窯、劉家窯保存基本完好。透過門縫和窗戶看,里邊正在修復中,還沒有開放。為減輕財政負擔,促進官民競爭提高,明、清御窯廠制作成型的部分御瓷,會分配給民窯燒制,稱為“官搭民燒”。御瓷設計和制作的高超技藝與民瓷良性互動,為景德鎮的瓷藝創新提供源源不斷的動力。
御窯旁邊有一條幽深曲折的龍缸弄,是專為皇宮燒制龍缸而得名。龍缸是器形巨大、上繪青花龍紋的高溫釉下彩,對窯溫要求極其嚴苛。景德鎮瓷業至今拜的是窯神“風火仙師”童賓,這里一座“佑陶靈祠”就是紀念他。陶瓷融合了瓷土的深沉和烈火的激情,而古代柴窯要精確控溫極難,差之毫厘,繆以千里,既便科技發展到今天的煤氣窯和電爐窯,依然是難題,要技術也要有運氣。童賓是明代萬歷年間本地的里村人,一位燒窯技師,為了解救窯工,按時給皇宮燒制出巨型龍缸,他以身殉窯。瓷工們感佩其英勇獻身,自發世代供奉他為窯神。“龍缸有供自前朝,風火名仙為殉窯。搏得一身煙共碧,至今青氣總凌霄。”
龍缸弄口的小店“龍珠軒”是當代瓷板肖像畫大師吳康的工作室。他在傳統基礎上融入油畫和攝影藝術,創造出形神兼備的瓷板肖像畫,作為國禮而名揚四海。招牌則是詹建強老先生所題,他題字落款一律是“老扁”。號如其人,書法亦是大俗大雅,以寬博厚重的顏楷為根基,融入魏碑的剛健樸茂、二王的秀逸灑脫,雅俗共賞。當年珠山中路上的蘇俄式大劇院上“群英堂”三個字就是他所題,字徑2米多。每次看見這三個威武雄壯的紅色大字,我就想到一幫梁山好漢在里面聚會。我了解中國近三百年內的書法名家,單論書藝,老扁是真正的書法大師,我的行楷榜書頗有氣勢,就深受他的影響。可惜他一生是平民布衣,又淡泊內斂,終生埋沒在里弄深巷。
王錫良(1922年2月-2023年3月13日),原籍安徽省黟縣,生于景德鎮。
去年逝世的陶瓷工藝美術大師王錫良,出身貧寒,12歲開始跟隨叔父、“珠山八友”之一的王大凡學粉彩人物。面對自己的一堆大師稱號,這位百歲老人謙和而又真誠地說:“我真是行時好運,這行的許多高手日夜奮發,極有水平,可是沒有平臺,又不好意思大聲吆喝,只能終身無聞。”陶淵明對江西的人文藝術影響實在太深!
我漫無目的地逛到“彭家上弄”。經過千百次烈火燒烤的廢棄窯磚,筑成老房和街面,堅硬如鐵,似乎還流著窯汗,散發出歲月的蒼桑,卻依然風骨蒼勁。透過密集民居之間的縫隙,時不時看到坍塌的瓷窯廢墟。景德鎮的四山八塢,九街十巷,是因制瓷需要而自發形成的,往往是窯、坊、居一體化,減少瓷器搬運距離,方便生產和生活。這一帶初始居民是彭姓,從宋代開始大量聚居,類似的“黃家弄“、“戴家弄”、“畢家弄”等星羅其布在全城。也有按地域命名的,如“新安巷”、“湖口弄”、“撫州弄”。
江西撫州古稱臨川,是才子之鄉,培養了王安石、楊萬里、湯顯祖和三千多進士,至今依然是江西高考最厲害的地方。撫州人開始時本小利薄跑單幫,尤其善于從各個窯場中淘寶,把略有疵瑕的廢棄瓷淘來,經巧手修復廉價售出,積累原始資本后呼朋引伴,“景德鎮瓷器撫州人賣”。清代同治年間在市中心建成金碧輝的撫州會館,占地4000多平方米,解放后折掉建為七小。至今在老火車站對面的樊家井仿古一條街上,許多商家是撫州人的后代,只要給夠價錢,連御窯珍品也能仿得讓鑒定專家打眼。因為相關專業知識及渠道世代相傳和積累,至今全國古董瓷商,撫州人占半數以上。
在中華北路居然還看到了建于清代的天主教堂,哥特式尖頂直指天空,紅砂石墻面莊嚴厚重,在初春暖陽的照耀下,閃著神秘的光芒。里邊正在做彌撒,抑揚頓挫的聲音飄蕩在里弄,嗡嗡回響,把中外、古今像瓷泥一樣妥貼地揉搓成一團。景德鎮的教堂有幾座,既方便外商禮拜,也傳播基督的福音。雖然深處內陸,千年景德鎮一直連通世界,默默地為中國創造了巨大的財富,成為中國的象征之一。既便時光飛奔到1990年代,那時我還在這里工作和生活,陶瓷依然是中國的重要出口產業。現在火遍全網的陶溪川,前身是國營宇宙瓷廠,僅1987年就出口創匯473萬美元,換成今天的購買力真是巨額財富。
歐洲直到1710年(康熙48年),德國人建立第一家“梅森瓷廠”,至今依然盡量用手工制作,強調個性,產量很低,價格極高。今天歐洲的所謂高檔瓷,如果單論工藝和設計,景德鎮可以輕易達到。同樣的產品,德國、英國的可以賣景瓷的十倍價格,主要是老牌發達國家這個品牌加持和高明的營銷。隨著中國的迅猛崛起,景德鎮這十幾年涅槃重生,在手工藝術瓷領域飛速追趕和超越。個人、商人的命運和國運息息相關,唇齒相依。
新安巷是我特意要去的地方。
古代皖南也稱新安。在新安巷口有徽州會館,始建于明代,內附新安書院,1942年改為新式學校,后來拆遷建成景德鎮第一小學。一戶余姓徽商經營木材發家后,不斷擴大家業,建起高墻深院、重檐飛翹的典型徽派大院,無私捐出一部分另外作為徽州會館,今天還保存完好。
北方山西,南方徽州,這兩大商幫稱雄古代中國六百年,“無徽不成鎮”就是真實寫照。徽州緊鄰景德鎮,一府六縣極重教育,亦賈亦儒,“珠山八友”中一大半是徽州人:王大凡是黟縣,何許人是南陵,畢伯濤是歙縣,劉雨岑是黃山區,首領王琦祖籍也是徽州。他們的后代今天依然在陶瓷藝術領域薪火傳承,熠熠生輝,畢伯濤之子畢淵明就是其中卓越代表之一。
憑借發達的商業網絡和文化底蘊,徽州人在景德鎮主要從事陶瓷販賣和“紅店”產業。紅店也叫畫紅,是在燒制成的素胎上畫圖填色后再入窯低溫復燒,屬釉上彩。有的根據國內海外客商要求訂制,也有自畫自賣,“珠山八友”為代表的就是后一類。在市中心廣場旁邊我看到一座古色古香的牌坊,上書“紅店街”,這里就是畫店集中地之一,解放后公私合營成為藝術瓷廠。紅店內書畫高手云集,藏龍臥虎,今天許多老一輩的陶瓷藝術大師都是從這里開始艱辛嚴格的學徒生涯。
我隨意鉆旁邊進一條里弄走幾十步,見到一老人在小院里拉坯。我用景德鎮話邊打招呼邊敬煙:“大哥儂初二都不歇啊?錢是賺不完的。”老人哈哈一笑道:“家里老少都去鄉下拜年了,我閑得慌,就過來摸泥巴。”他滿頭銀白,站起來也是勾腰,這是常年低頭彎腰的職業癥。老人很開朗地聊開了:“我姓余,祖籍都昌,十六歲來這跟大伯學手藝,是家族第四代傳人。我原來在建國瓷廠拉坯修坯,九五年下崗了,就出來自己混。”
我一聽就肅然起敬,那是新中國第一家國營瓷廠,主攻各種顏色釉。“要想快點窮,去燒釉里紅。”由于銅離子對溫度太敏感,失敗率超高。建國瓷廠集全市瓷業高手,又有國家財政和銷售保障,能專注創新,“三羊開泰”系列達到歷史最高水準,精品常作為國禮,對器型要求極嚴。我看見靠墻的木架上推放幾樽素胎如意瓶。如果不是親眼所見,無法相信僅用雙手,能把一坨泥巴飛快變成如此精巧復雜的器型。
鄱陽湖邊的都昌縣雖然行政上屬九江,卻跟景德鎮有不解之緣,當時景德鎮人多勢眾財厚的主要是“都幫”和“徽幫”,其它叫“雜幫”,窯主和窯工,包括筑窯和修窯,主力是都昌人,景德鎮話的基礎就是都昌話。
這座小院落是余師傅祖居,雖然是清代廢窯磚所砌,卻沒有破敗潦倒的感覺。近幾年市政府加強老城區保護修復,洗去現代的涂抹,洗出了瓷都的厚度和自豪。
屋內的廳堂有位小伙子在忙,我看見隨處擺放的幾件作品,不是傳統的山水花鳥,青花玲瓏,而是學院現代派。我指著一件還末燒造的瓷雕說:“好像借鑒了畢加索的立體畫,似乎又有三星堆的夸張和賀蘭山巖畫的拙樸。”小伙子靦腆笑笑說:“你也干這行?有點美學素質。”余大爺跟進來笑著說:“咯是我孫子,在陶大讀大三。不曉得他學到什么鬼名堂?畫女人吧,胸部比屁股還要大。看這個盤子,儂曉得這畫是魚還是雞?怪里怪氣,咯叫么得藝術?放到網上偏就有人買,真見鬼!”
小伙子搖頭嘆息。看祖孫倆人的神態和表情,肯定經常為藝術而斗嘴。我心里很認同小余的創新和創業精神,也不愿掃老余的興,我打起了哈哈:“能賣出去就好,別像梵高,為了藝術而天天餓到發瘋。”
這里沒有流芳百世的名人佳句,沒有慷慨激昂的鐵血征戰,只有全力以赴的精雕細琢,只有孤獨寂寞中的日夜堅守。
千年瓷都,萬般磨難,景德鎮總能絕處重生,正是因為有飄蕩在里弄中不逝的瓷魂。
作者簡介
呂有德,1969年1月出生于江西省景德鎮市浮梁縣,現在定居深圳,中國散文學會會員,深圳有德文化傳播有限公司法人代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