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建明:雄安血脈
黨建閱讀
1
你沒有來過雄安,你并不會知道這片土地的神奇。你來多了,會有一股蕩氣回腸的磁力,將你牢牢地吸引……
無須你跳入白洋淀中,只需站上堤岸展望一眼:那翻動的微波,那飛翔的白鷺,以及粉如姑娘臉蛋的荷花……都會讓你陶醉。
無須你俯下身子貼在大地上,只需把眼光輕輕投向那些在莊稼地里崛起的樓房和向遠方鋪展的高鐵與城際軌道,再看看那從北京開赴過來的浩浩蕩蕩的搬運車隊……你就會想問一句:我是不是也該到雄安來安居樂業?
是的,因為這里是繼深圳、浦東之后的又一個中國的新區;是的,因為這里的城市街道、小區環境、公園綠地、出行交通皆是頂級……這里還有無所不能的智能技術、拎包便可入住的新房——關鍵是比北京便宜了十分之八九的價錢,還有城市管理者已為你提供和設計好的諸多便利與好處,皆會成為你意外的欣喜。
水,往低處流。人,往高處走。
雄安的所有細節,都是照著人們蹦幾下才能攀及的高處而設計與建設的,所以“雄安”二字里,還包含了“雄居天下之高的安居樂業地”的意思。不誘人才怪,除非你不了解它。
中國有句古話:欲筑室者,先治其基。千年雄安,未來的希望在何處?
自然是在青年,尤其是血脈里流淌著雄安基因的青年們……
從小,父親就告訴我/只有好好地讀書/才可能告別這片玉米地/于是我每天背著書包/低著頭,一直在田埂/與學校之間的那道上/來回走了十幾年/直到考上大學,離開家鄉/后來我很少回家/即使捧了博士畢業證/也不愿再重踩那條/緊挨玉米地的田埂/……但當故鄉變成了“雄安”/我猛然想起了娘/回鄉的腳步比高鐵還要快/目光里閃動的盡是拔節生長的樓房……
這是一位普通“理工男”寫的詩,當他讀給我聽的時候,他的雙眼不時閃著晶瑩……我能感覺那熱淚的溫度。
雄安當地的一位中學老校長告訴我:以前他們學校考出去的學生,很少聽說考上大學后還會回到家鄉的,“最次他們也要留在保定、石家莊等城市……”老校長說的是事實。在雄安新區成立之前,當時人才的流失與白洋淀的干涸一樣令人擔憂與無奈。但2017年4月1日之后,別說劃定在雄安新區之內的容城、雄安和安新三縣,就連緊挨白洋淀的周邊縣,甚至像保定、石家莊和天津的青年們,都紛紛投向雄安這片新的創業熱土。
“我們錯過了深圳、海南、浦東的機會,這回再不能失去雄安新區發展的良機了!”說這話的并不是雄安當地人,是一群在北京、天津剛畢業的四川籍、貴州籍和河南籍大學畢業生。在雄安,我遇見的那些已經回到故鄉的本地籍青年這樣說:“外地人都爭著涌到雄安來,如果我們本地人再不回來參與新區建設和發展,那將喪失的不只是我們自己這一代最有意義和價值的機會,而且也會對不起自己的子孫后代……”
雄安新區的誕生,對故鄉在雄安地區的這代青年來說,其震蕩和影響之大是無法比擬的。而在我看來,雄安新區的當地人才的“回流”并永蓄故地,就像曾經干涸的白洋淀重新蓄滿干凈、清澈的水流,呈現碧波蕩漾、荷艷魚歡的美景一樣,這是雄安最令人熱血沸騰的“千秋大業”。
不是嗎?
2
在雄安采訪,每天都能接觸到許多感人的故事。然而最觸動我心弦的往往是看到那些曾經嫌棄自己家鄉的孩子們,又滿懷信心與抱負地回到雄安來……還有比看到遠走他鄉的孩子重回母親懷里更暖人心的場面嗎?
今年春節,我特別關注雄安的一件事:管委會把在外地讀大學的孩子們,熱情周到地組織起來,從四面八方回到正在發生巨變的家鄉——到熱火朝天的工地,到已經入駐的央企總部和首都著名醫院、學校參觀,讓他們感受雄安是如何在拔節生長的,讓他們為日新月異變化著的家鄉而自豪。這種做法很快激發了雄安學子們對參與家鄉建設與發展的熱情。
在雄安的某一天,我被一群雄安本地青年的精神與事跡感動了。他們應當成為“感動雄安”年度人物,特別是其中的代表楊蕾——這些青年的“領頭雁”。
楊蕾,雄縣城關鎮人。用她自己的話說,是一位并不是“特別討厭”家鄉的人。她對上學時的一幕記憶深刻:騎自行車去上學的路上,總是塵土飛揚。
“我是女孩子嘛,所以還是特別想‘飛’出去!”楊蕾與身邊的其他同學一樣,希望讀書后考出去。到北京——是以前雄安一帶的孩子們的“第一志愿”。楊蕾高考成績不錯,如愿到了北京上大學。畢業后留在北京,并建立了自己的小家。
十年一晃而過,楊蕾在央企——原電子工業部的“十一科技”華北公司擔任院長助理兼辦公室主任已數年。楊蕾是一位有追求和信仰的人,其能力和理想支撐著她的事業心,但在京城的公司本部,可以讓她發揮更大能力的空間并不是很多。
“2017年4月1日那天晚上聽到我家鄉要建新區時,我高興得真的跳了起來!心想,這機會不是來了嗎?”楊蕾說。她找到頂頭上司:“院長,我要回老家去,那里一定是我們公司,也是我事業的一片新天地……我等不及了,就想馬上飛回去!”
“噢?”余院長聽完楊蕾的話既意外又已經猜到幾分,因此臉上露出了笑容。他告訴楊蕾:剛剛他跟集團董事長已經通過話了,他倆一致認為,雄安新區的建立,作為電子房建、新能源和城市康健設計的國有龍頭企業,他們必須盡早介入,開辟戰場。
2017年5月的一天早上,楊蕾第一次以“雄安人”的身份,提前在容城縣城的奧威路上等候自己的上司余院長及另兩名同事。那個時候的奧威路已經非常熱鬧了,各地大大小小的企業都聚集在這條“容城第一街”上。
楊蕾憑借著“當地人”的人緣關系,為公司搶下了奧威大廈左邊第一家商鋪,作為“十一科技雄安工作站”的臨時立足點。
“小楊,這里是你的家鄉,雄安新區建設現在是一張白紙……我們十一科技的雄安藍圖怎么畫,集團董事長和我做了一個內部決定:由你來主持和牽頭,大膽干吧!”分院余院長站在奧威路大街上,看著涌動著的“淘金熱”人流,對楊蕾這樣說。
3
“呀,你們都是雄安人哪!”開張當天,就有兩位同在外面闖蕩了數年的當地青年設計師來到楊蕾的臨時辦公地。
“是,我家是雄縣的。”“我就是容城的……”
楊蕾試探地問:“愿意到我們公司來嗎?”
“我們就是來應聘的。”
楊蕾激動不已:“太好了!”
就這樣,楊蕾帶著分院一起來的兩位同事和新招聘來的兩位青年設計師,開始了他們的“青春雄安”。楊蕾解釋,之所以稱他們的雄安創業奮斗史是“青春雄安”,是因為過去他們在家鄉時的青春年華,基本是在埋頭讀書,除了“寒窗”的讀書味外,根本沒有享受過真正的青春味道。
“這一次再回到家鄉,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每時每刻,我們都在享受故鄉新變化中的清新空氣和奮斗創業的氣息,甚至在夢鄉中都在想著一件事:到底我能為雄安發展建設干點兒啥?”楊蕾真情袒露道。
楊蕾后來幾年的工作狀態特別令我敬佩,因為類似這樣的“雄安群體”,我認為才是“雄安效應”和“千年大計”的根本:生長在這片熱土上的那些有知識、有能力和有志向與定力的青年,他們的專注和熱血燃燒,才是雄安的根本和未來。
由于雄安成立之初的頭幾年,主要的工作重點是在城市規劃、安置百姓、基礎設施建設和治理白洋淀生態方面,這使得楊蕾他們的專業發揮空間比較小,而這樣的狀態,對每一個來雄安創業的年輕人來說,是真實的,也極具考驗意義。因為這種“大浪淘沙”式的考驗,才真正能夠顯現創業的艱辛與不易,想一步登天、一夜發財的人基本上不太可能成功。
楊蕾經歷了這樣的過程,也知道自己團隊的專長與雄安建設初始的項目需求有一定的距離,然而她理解和吃透了雄安發展的未來,所以她認定這樣的一個目標:未來之城,一定是個高科技之城,只要這一方向不偏離,她團隊的專長必定大有前途。
那么在這座新城的建設之初,我們能干些什么呢?我們的青春燃燒點在哪兒呢?2017年10月,白洋淀上的蘆葦已經泛著金黃色的光芒,而此時的雄安新區仍是一片楊蕾熟悉卻又有些陌生的土地——它沉靜,似乎又在騷動;它質樸,又似乎在期待華麗……
那些日子,楊蕾一次次悄悄地來到新區管委會的報告廳,聆聽那些專家和領導們的激情演講,又無數次默默地站在“千年之城”的藍圖下專注地凝望……慢慢地,楊蕾理出了自己的思路:按住故鄉大地的時代脈搏,并隨之一起跳動——也就是說,用最真誠的熱心去參與雄安最初的起步性基礎建設,同時用自己的技術優長,將目光投向雄安的未來,為其鋪路搭橋。簡而言之,不言成本和代價,去參與為雄安起步的第一批安置房建設。同時調集集團和公司的精兵強將,為雄安未來的科技產業板塊乃至整個未來之城的高新科技“穿衣戴帽”“把脈會診”。
沒有對家鄉的那片赤誠之心,沒有對未來之城的希冀和期待,是不可能有這樣的胸襟與境界的。堂堂中國集成電路建筑設計的國家隊,去搞居民宿舍樓設計,不就是用高射炮打蚊子?可楊蕾不這么認為,她對參與回遷房建設設計的同事們說,雄安的第一批拆遷百姓,是雄安建設和未來之城的奠基者、奉獻者,我們要敬畏他們的奉獻和犧牲精神,即使干虧損的活兒,也要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也就是說,不要計較任何得失,而且在這個問題上,“失”就是得。
年輕的團隊馬上清醒地意識到“姐”的高見——楊蕾那年三十五歲,是團隊中的“老大”,所以大家這樣親熱地稱呼她。
“十一科技”在雄安干著安置房這事后來傳到南方的其他分院,開始同行們有些不可思議,后來了解楊蕾他們的真實情況后大為稱贊,甚至紛紛表示:只要楊蕾開口,精兵強將“隨你調”!
“謝謝,謝謝。”楊蕾的心熱熱的,暖流涌身。她在集團趙董事長和上級分院院長的支持下,要為雄安的規劃藍圖上添加一份“高科技產業條件論斷書”!啥意圖?就是未來的雄安城,肯定離不了科技產業,尤其是已經明確的“智慧城市”概念與建設途徑,那么,這座城市的地質條件、土壤生成、大氣環境、生態狀況……尤其是交通道路、地下設施,甚至包括網絡設置等,在各項條件的物理與空間互為影響之下,是否符合高端科技設施與產業生態的條件?
建設現代城市,高端科技的運用和高端科技的產業發展是絕不會缺失的,所以楊蕾他們提出的建議給雄安新區建設規劃中增加了一種新“滋味”,讓智慧城市和未來科技產業在“雄安藍圖”上明晰起來。
很快,楊蕾的實際能力和“雄安目光”得到了集團的贊賞。2017年10月份,楊蕾正式被任命為十一科技雄安分院副院長,實際主持工作。
而在那個時候,她還是一位即將分娩二胎的母親。然而,因為雄安的工作才開始,她怎能放下剛剛燃起的激情而去靜養休息呢?
“那個時候,我覺得自己異常慶幸,在事業和人生上‘懷’上了一對雙胞胎:一是集團分院在家鄉雄安新區的‘呱呱’落地,二是自己小家庭里又要添一個小寶寶,哪一個我都舍不得……雖然苦一點兒,但心里很甜,很充實。”楊蕾說。
當她挺著大肚子出現在分院的辦公室或雄安新區的建設工地時,年輕的同事們常常前呼后擁地保護著她:“姐,你就坐在辦公室指揮指揮就行了,活兒我們干!”
楊蕾笑笑說:“你們不能剝奪我看著雄安一天天發展的權利,更不能剝奪我肚子里的‘小雄安’見證大雄安的建設歷史的權利……”雄安情結深深地刻印在楊蕾心里,因此她無論干什么事都會先想著雄安。
“我們也是雄安人,我們是從北京回來想參加建設家鄉的,你就收下我們吧!”那天,兩個雄安籍的應聘人員見了楊蕾,便懇切地請求道。
“我招聘的員工,最重要的一條,就是要在雄安留下來,與雄安共命運,而不是來淘金的……”楊蕾真誠而坦率地向應聘者說明條件。
“我們就是這樣準備的,所以從北京回到家鄉來了!”年輕的應聘者用堅定的目光回答她。
“歡迎加入我們的團隊!”
楊蕾被這些與她懷有同樣志向的“小老鄉們”感動了,于是她在應聘條件中明晰了一條:雄安原籍者優先。
采訪時,我問:“你為什么要加上這一條?”
她回答:“建設雄安是國家大事、千年大計。我知道在建設雄安的過程中,會得到全國各地方、各戰線和各行業的全力支持,這肯定是鼓舞人心的。但我堅定地認為,作為雄安人,更應該在這座偉大的新城建設中作貢獻,即使在未來的雄安,雄安本地人的作用和貢獻永遠是一股不可或缺的最具潛力的動力源,因為我們是雄安的赤子,是血脈基因,我們的赤膽忠誠度、無私的奉獻度,必定是最高的,而且只要雄安存在一天,這樣的忠誠度、奉獻度絲毫不會改變。雄安的榮、雄安的恥、雄安的明天、雄安的未來,連著我們這些人的命與運。我們不為雄安建設作貢獻,不在此時此刻多流幾滴熱汗,更待何時?更待何人來?”
一個看起來纖弱的雄安小女子,其內心竟具有超強的力量。這或許就是她的故鄉——自古遺傳給了每一個人血脈里的雄壯之氣!
新能源的運用和產業必定是新興城市和未來城市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對雄安規劃與建設,是一個新課題。楊蕾認為,像這樣的課題對每一個行業都是新挑戰,誰努力和超前了,誰就是成功者。但楊蕾所在的“十一科技”專長并不是新能源,更缺乏必要的人脈關系。
無疑這需要從頭開始。
“雄安來的小女子又來了,至少有好幾回了,你見一見吧!”北京某機關的大門口,一位處長輕輕地拉了拉司長的衣袖,悄悄說了聲。
忙碌的司長停下腳步。
被“請”入內的楊蕾迅速打開電腦,把自己準備的“新能源”話題與雄安建設中的新能源運用的“思考”,“灌”給了處長,后來又“灌”給了司長甚至是部長、主任等領導。
“好,這個建議和方案非常好,雄安建設規劃中應當加進一個新能源的概念和具體設施……”楊蕾聽到這樣的話時,熱淚在眼眶里打轉兒。
那一天,她感覺自己的腹部在劇烈地顫動——是新生兒在呼喚著要出生的訊號……
楊蕾的小寶寶出生在雄安建設的前奏曲中。
楊蕾和她的團隊規劃建起的雄安第一座加氫站成功落地!
她流下了幸福的熱淚。年輕的團隊伙伴為她,為她的“雙胞胎”來到這個世上、來到雄安大地而歡呼、而慶祝。
4
“走,我們一起去楊院長他們那個‘十一科技’應聘吧!”雄安的發展如春潮涌動,成千上萬的年輕人像當年奔赴革命圣地延安一樣,懷揣美好的夢想,來到這座充滿未來氣息的新城。而這樣的人流中,有相當多的是當年從雄安本地考到外地的大學畢業生。雄安是他們的家鄉,他們對家鄉的感受是復雜而多情的,當年的發奮是為了離開這片沉睡太久且似乎看不到希望的土地,而今再回家鄉則完全是為了不想失去一個偉大的機會。
在激情澎湃、熱火朝天的洪流中,尋找一個值得他們信任的人、一個可依托的單位,借此在家鄉的歷史性進程中插上理想的翅膀,其實并不容易,因為雄安的魅力太大,所以在很短時間里,涌進此地的中央單位包括國內著名設計與建設單位有數千個。誰是心目中最理想的選擇,其實是對年輕人判斷力和識別力的一個考驗。
“到楊蕾研究院去應聘!”這樣的信息一時間在一批雄安籍回鄉大學畢業生群體中相互傳遞。
王永,結構學專業的大學畢業生。那天他在奧威大街上徘徊,有些激動,也有些迷茫,“這里是我的家鄉,從小就熟悉這條大街,以前有些討厭它,是因為覺得除了餐飲和賣貨的店鋪,看不到我想要的那種現代化……但‘雄安’之后,這里又變得我不認識了,瞬間出現的‘央企一條街’,讓我一時不知選擇哪家為好!就在這個時候,我遇見了楊蕾姐,那時她已榮升為十一科技雄安分院院長了,可她依然像一位自家姐姐那樣對待我們,并告訴我們她想如何為家鄉建設作一份貢獻,而她的那些理想讓我激動,因為從專業上講,她說的方向,正是我所想的專業發展方向;她對家鄉未來的夢想,又同樣是我對家鄉的那份期待。”王永說,他就是這樣來到了楊蕾的團隊。
王永來了,另一位“師哥”郜世龍也來了。
“大學畢業后,我選擇到了保定,原本是可以飛到更遠些、更理想的大城市,但踏出雄縣,又有些舍不得這塊古老而未發展起來的家鄉土地,所以到了保定工作,一待就是八年。這八年差不多是自己青春年華的大半了!”郜世龍說,“就在這個時候,‘雄安’如春雷巨響般誕生,而后的好幾個日子我都無法入眠。”
他要回到家鄉,回到雄安!“我已經等了八年,不能再等了,請給我機會吧!我一定全力以赴……”郜世龍在應聘時,在楊蕾面前說出這樣的誓言。
“我們都是雄縣人,姐欣賞你,好好干,真正做一條無愧于這個時代、這片熱土的蒼龍!”楊蕾也被自己小老鄉的情懷深深感染。
果不其然,郜世龍像是沉睡了多年的一條龍,回到家鄉之后,他的才華和干勁兒,如井噴一般地被釋放出來……
“郜世龍現在是我們雄安分院的建筑總師,日常負責民用建筑設計與管理。到雄安幾年后,他的業務能力可以說是飛躍式地進步,這與不斷有新項目的實踐機會有關。到雄安前他也有同類業務的參與,但不是設計和管理的主角,到雄安來后就不一樣了。在我們的許多項目中,他就是主持人、主角,連續幾個大項目下來,他熟悉了工程從立項到設計、到竣工驗收的全部過程。現在他已是甲級設計院的建筑設計總師了,這樣的技術資格在他這樣的年齡就取得,放眼全國同行,也為數不多。”楊蕾很驕傲地向我介紹她的“大弟弟”。
“一明,聽說你處了個對象是在石家莊工作的小帥哥?”說這話時,楊蕾的研究院辦公地已經搬到了如今雄安的“心臟”——市民中心,這是雄安管委會的辦公地所在,也是雄安建設的指揮部和“中樞神經”。
王一明是楊蕾非常看好的一位小姑娘,容城人,在市民中心展覽區當講解員,其氣質和素養出眾。平時經常去展覽區“轉轉”的楊蕾,時間一長,就成為王一明十分喜歡和信賴的好姐姐了,甚至連個人的私事都會向楊蕾傾吐。這不,二十出頭的王一明有了自己的戀愛對象,而且已經準備起結婚事宜了。楊蕾得知后自然很關心。
聽了姐姐的問話,王一明一面點點頭,一面露出了幾絲憂慮。
“怎么啦,能跟姐姐說說嗎?”楊蕾關切地問。
王一明袒露心聲道:“他家希望我結婚后把戶口遷到石家莊,那樣我就不能在雄安工作了,可我不想離開這里……他們就說我當講解員是臨時性的工作,吃‘青春飯’,不會長久的。所以我很糾結。”
楊蕾明白了,她以姐姐的身份對王一明說:“姐理解你。婚姻大事,自然要自己拿主意,但姐姐可以幫你分析一下……”
“這么說吧,從男方的家庭來說,他們所考慮的都在理上。但你喜歡家鄉,尤其是對未來的雄安跟我們一樣充滿了期待,不甘心離開這么個好地方……這也是情理之中,而且你是有眼光、有志向的,這個很珍貴。”楊蕾思考了片刻,對這位二十出頭的小妹妹說:“我知道你不舍雄安,希望自己在雄安干一輩子,可又不舍自己的愛情。這兩者之間的選擇是痛苦的,也很難為你。姐姐給你出個主意,你認真考慮一下看行不行啊!”
王一明急迫地說:“哎呀,姐姐你快說給我聽聽!”
“如果讓你到姐的設計院來,你愿意嗎?”楊蕾試探地問道。
“哎呀姐,真的嗎?真的要我嗎?”王一明興奮得跳起來,雙手緊抱著楊蕾的胳膊。轉而又著急了:“那你說我到你那里能干啥呀?我可不會設計呀!”
“我的設計院也不是所有人都是設計師,還有財務、行政管理人員等。我覺得你社交能力強,關鍵是人踏實,姐信任你。如果你不嫌棄,來當我們的行政負責人成嗎?我正好缺這方面的人員……”
王一明又蹦了起來:“我愿意!愿意!愿意!我現在就跟他們去說這事!”王一明已經迫不及待了。
楊蕾告訴她:“不必急,想好了跟人家好好說,因為你不離開雄安,將來你的小家安在何處,這是件大事,要好好商量。”
“嗯!”王一明頓時像小鳥似的“飛”走了。
不幾日,她來楊蕾辦公處報到,從此成為“十一科技”雄安分院的行政負責人。
“后來怎么樣?你跟對象什么結果?”采訪時,我急著問王一明。
“她已經結婚了!”伙伴們七嘴八舌地搶著幫王一明回答,弄得王一明滿臉羞澀。
這小美女看上去還很年輕,她對自己已經結婚有些害羞。
“祝賀,祝賀!”我忙說,然而又問,“那你們兩地分居啊?”
楊蕾笑著代替王一明回答:“一明的愛人現在已經遷到雄安來了,他們小兩口在同城工作……”
“哎呀,這結局太完美!”我忍不住歡呼起來。王一明的小伙伴們也跟著歡呼。
5
楊蕾的這個團隊令我印象深刻。那天坐在一起接受我采訪的連楊蕾共七人,他們都是雄安籍本地的年輕人。“我們院目前有三十多個人,今天在工地和項目上工作的有二十多個,來見你的都是在家工作的。”楊蕾解釋。
看到一張張青春的臉龐,我十分欣慰,心里一直在想著:這才是雄安真正的希望和未來,這才是我最想了解的“雄安故事”,因為有楊蕾他們這樣的一批雄安原籍的青年知識分子參與大雄安建設,雄安的每一天、每一項工程、每一個細節,都會是精細、精致和精美的——因為他們是為自己、為自己的家、為自己的后代和未來在做事,沒有人可以超過他們這一群體的情懷,對此我深信。
“是這樣的,我們這些人已經都決定與雄安共命運、同成長。雄安榮,就是我榮;所以我們不想讓雄安恥,也不想讓自己的未來和自己的父母過不幸福、不完美的晚年,自然更希望自己的后代能夠更好地在這里成長和發展……”楊蕾告訴我,她的小寶貝今年五歲了,小家伙的哥哥馬上快要考大學了。“我準備帶女兒到雄安來生活,一則彌補這幾年對她的虧欠,二則讓她熱愛這塊土地,將來跟我一起為雄安作些貢獻。”
楊蕾的這份情懷令我深深感動。還有比這一批青年人更讓我篤信雄安將有燦爛未來的嗎?
現在,楊蕾的設計院已經有了自己獨立的辦公地,雖然是租借的,但已成規模。她告訴我,設計院已經著手在準備一兩年內買下一個兩千多平方米的新辦公樓宇,作為設計院的固定資產和永久性辦公地。
她還告訴我,她為設計院的年輕人都辦了社會保險和“雄安人才卡”。
“這個卡非常重要,有了這卡,是可以買雄安的房子,而雄安的房子不僅漂亮,而且便宜,還是拎包入住的那種……”楊蕾說,她還為單身青年員工租下幾套宿舍,他們可免費入住。
楊蕾給我說的最后一句話,更令我備感欣慰。她說,他們現在已經有幾個數千萬標底的項目了,尤其是作為高端高新產業集聚區的昝崗片區開發實施后,他們承接的新項目已經紛至沓來。
“因為我們這些人都是雄安人,所以我們很關心身邊的事,我的團隊中有一部分骨干一直在為雄安的生態環境做些實用性的科研工作,比如我們有個研究小組剛剛完成了白洋淀重點村落隱性污染源治理的施工圖設計。這些工作在大雄安建設中可能不太顯眼,但它對雄安百姓和未來很重要,因此我們愿意拿出部分精力,結合大家的專長,去做些基礎工作,這是很有意義的事,我的團隊成員都很樂意去擔當這樣的義務工作。
“我發現,我們的心越來越貼近這塊土地,可干的事越來越多了!”楊蕾說,“已經忙不過來了,準備還要招一批年輕的設計師。”
“還是招雄安原籍的?”
“是的,以他們為主……因為我們這些人與雄安這片土地的血脈是連著的,是具有同一基因的,容易產生共鳴,我們會永遠無私地對這座城市、這片土地愛下去,愛到千年萬年、愛到海枯石爛!”
嗬,我們已經很少聽到這樣冒著熱氣的話了,而且還是一群年輕人。
那天,我是踏著雪,走出楊蕾他們的設計院的。在半途中,遇上一個車隊,后來在國際酒店的門口,看到從車上下來的是一群生龍活虎的年輕學生,原來是管委會利用周末假期,把在外讀書的雄安籍學子們接回來參觀,讓他們加強和加深對家鄉巨變的了解。
“你們以后會選擇回雄安工作嗎?”我問他們其中的幾位。
“當然!當然回來呀!”誰承想,大學生們爭先恐后地搶答。
“太好了!”我忍不住對他們說,“雄安是中國的,更是你們的,你們能回來參加雄安建設,雄安才是最有生機和活力的,才會永葆雄安基因的不變!”
“雄安是中國的,雄安更是我們的!雄安屬于未來,我們就是未來!”
“我們就是未來!”
“我們就是未來——”
哈,這是我不曾想到的,整個國際酒店的大廳里,年輕的雄安學子們齊聲高呼,其聲回蕩四壁,響徹云霄……
那一刻,我頓感——“未來”。
“未來”是什么?
未來就是青春的他們,和他們之后的一個又一個青春年華……
【何建明:長安街讀書會主講人、中國作協原副主席】
注:授權發布,本文已擇優收錄至“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重慶日報、新華網、央視頻、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鳳凰新聞客戶端“長安街讀書會”專欄同步),轉載須統一注明“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出處和作者。
責編:鄧啟東;初審:陳佳妮、許雪靖;復審:李雨凡、程子茜
更多精彩請點擊
長安街直播
長安街讀書會是在中央老同志的鼓勵支持下發起成立,旨在繼承總理遺志,踐行全民閱讀。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學習、養才、報國。現有千余位成員主要來自長安街附近中央和國家機關各部委中青年干部、中共中央黨校(國家行政學院)學員、全國黨代表、全國兩會代表委員等喜文好書之士以及黨中央、國務院確定的國家高端智庫負責人,中央政治局集體學習主講專家和中央各主要出版機構的資深出版人學者等。新時代堅持用讀書講政治,積極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
自2015年長安街讀書會微信公眾號發布至今,始終堅持“傳承紅色基因,用讀書講政治”的宗旨,關注粉絲涵蓋了全國34個省、自治區、直轄市、行政特區。累計閱讀量達到了近億次,其中通過朋友圈轉發量千余萬次,參與互動人數近千萬人,平臺產品質量高,針對性強,受關注度較好。并在中央相關宣傳網信部門的關心支持下,相繼同步入駐“學習強國”學習平臺、人民日報、人民政協報、北京日報、全國黨媒信息公共平臺、新華網、央視頻、視界、北京時間、澎湃政務等新聞客戶端,以及經報送遴選評薦《求是》《中國紀檢監察》《黨建研究》《中國黨政干部論壇》《世界社會主義研究》《中國財政》《中國出版》《中國井岡山干部學院學報》《中國高校社會科學》《外交評論》等近百本中央級核心期刊正式入選長安街讀書會干部學習核心來源期刊,此外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長安街讀書會主編的《學思平治——名家談中華民族現代文明》等理論讀物,形成了系列的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長安街讀書會理論學習平臺累計固定讀者百余萬,影響全國各級黨政機關、企事業單位、社會團體、大中院校等受眾數億人次。
為深入學習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現正面向中央和國家機關、中央企業、各省市縣(區)等所在的黨校(行政學院)、干部學院、馬克思主義學院、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所、站)等單位部門聯合開展相關黨建閱讀學習活動。近日,經相關部門批準,已正式同意全國人大常委會機關、中央紀委國家監委機關、中央組織部、中央和國家機關工委、國家發展改革委、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教育部、財政部、住房和城鄉建設部、中國證監會、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共青團中央等定點幫扶地的有關單位加入“長安街讀書會”黨建閱讀合作機制,并聯合承辦“長安街讀書會”系列讀書學習活動。
關注公眾號,回復:【申請入會】【學思平治】【黨建閱讀】【智庫】【好書推薦】【干部培訓】【免費贈書】【直播】【新書報送】【期刊報送】查看更多。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