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先滿足集郵群眾的利益,才會有公司創收。
1978年集郵活動恢復以來,有幾次很好的創收機會,都是先滿足了集郵群眾的利益。
第一次是1978年7月1日中國郵票公司在北京恢復營業,當時公司所出售的郵品有老紀特,售價僅比面值高11%。讓一些老集郵者率先收獲第一桶金。
隨后消息不脛而走,引發了各地到集郵公司搶購郵票狂潮。由于購買者多,擠壞柜臺時有發生。
一直到1984年,新郵票沒有打折的,基集郵者買到就是賺到。這段時間,公司的收益增長速度非常快。
第二次是整個90年代。
隨著集郵收益的廣泛傳播,集郵已經成了社會關注的焦點,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趨之若鶩,遂引發了1991年和1997年兩次新郵搶購大潮。
這段時間集郵公司的收益創下了歷史新高!之所以會這樣,源于80年代新郵買到就是賺到的示范效應使然。
第三次是2010年,
以80版猴票首次突破萬元關口為代表,老票行情出現了普漲,平均上漲了2-3倍,集郵者手里的老票漲了,讓不少集郵者重新返回集郵隊伍,據初步統計,這一次增加了大約三百萬人!
那么最近十年為什么集郵隊伍越來越萎縮了呢?
從2024年上海亞展發行的“芯片”小型張似乎可以發現一些問題。該張曾經吸引了不少上海投資者青睞,正要大顯身手的時候,不料截留現象再度出現,說好的出售五天,結果第二天中午就突然說售罄了,這讓投資者立即停止投資,芯片小型張行情很快就從300多元一路跌至目前80多元,再無起色了。
截留本質上是對投資市場的一種掠奪,破壞了市場規則,傷了投資者利益,其危害就是阻礙集郵隊伍壯大。
實際上,只要嚴格按照集郵者購買多少就發行多少的原則,就不怕不吸引集郵者青睞。
“西游記五”雙連張就是一個成功的例子。集郵者預購量為四十萬版,發行量就是四十萬版,這樣就不會打折,長期堅持下去,就會吸引更多的集郵者購買。
綜上,集郵要想搞創收,就要先滿足集郵群眾的利益,集郵群眾的利益都保證不了,集郵行業還能有發展嗎?
來源:畢氏郵品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