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Mr.K
來源:技術領導力(ID:jishulingdaoli)
企業里往往都有一個“人力資源部”,但員工的各種作為、帶來的價值能不能稱為公司的“資源”,領導和老板們心里都會有一本賬。有的員工因行為模式、做事態度或價值觀與公司不同頻,甚至背道而馳,這些人不但不是資產,反而成了公司的負債,他們自然就會成為領導最想裁掉的人。
01
一身傲骨的“獨行俠”
在任何組織中,團隊合作是不可或缺的核心能力。但似乎每個公司,都會有那么一些員工,他們往往自視甚高,獨來獨往,不僅一些團隊活動“不屑”參與,甚至參加一些工作會議、業務討論,他們也是一百個不樂意,即使勉強參加,也通常沉默是金,一副高深莫測,不愿屈尊降貴的樣子。
以K哥多年的管理經驗來看,在職場中,這些“獨行俠”不論是真有水平,還是單純的性格孤僻,或者是故意裝神弄鬼,對整個工作團隊來說,都像一顆定時炸彈,對成員間的協同效率構成嚴重的潛在威脅。
谷歌公司為了探索團隊成功的關鍵因素、找出高績效團隊的共性,曾耗費數年時間分析,動用了數百個團隊的績效數據,進行了一個名為“亞里士多德計劃”(Project Aristotle)的內部研究。最終的研究結論顯示,團隊成功的關鍵,并不是成員的個人能力必須有多強,而是團隊之間能不能絲滑的協作配合。并為此總結出了高效團隊協作中必備的心理安全感、可靠性、分工結構和清晰度、工作意義、影響力等5大要素。而那些習慣獨行、游離于團隊之外的員工,不但不能在團隊中起到積極作用,反而會制造團隊中的不信任感,阻礙信息的正常流動,最終導致整體效率下降。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獨行俠”的行為特點,通常是源于過度自信和對控制的渴望。丹尼爾·卡尼曼曾在《思考,快與慢》一書中,詳細闡述了過度自信如何導致個人高估自己的判斷,如何忽視集體意見的價值,并最終導致決策過程缺乏全面性和客觀性,決策結果偏離最優解。也許,有些“獨行俠”式的人物,可以靠自己擅長的能力,解決短期問題,但從長期來看,獨行俠于團隊而言,絕對是弊大于利。
02
前任領導的心腹
權力更迭、領導變換本是組織常態。在職場中,總有一些員工因情感、利益綁定等各種因素,始終習慣活在前任領導的陰影中,而對新的領導各種挑剔和看不慣,甚至會對新領導的指令陰奉陽違,公然對抗。
K哥自己就有過這樣的經歷。當年我被挖到某上市公司做技術總監,到任不久我就發現,技術副總監是前任總監提拔起來的,經常對我表現的不友善,甚至還帶著另外兩個技術人員公開和我唱反調。比如,我習慣把項目會放在早上,他們就會有意見,說大家早上不一定能按時到,還有意無意提一句“前任X總監在的時候,我們項目會都是放在晚上開。”我讓他們所有需求必須走郵件留痕處理,他們三位也會說”以前X總的時候,我們只要發個微信就行了……”一時間搞得團隊亂哄哄,嚴重影響了我的管理權威。
后來,我在一次集體會議上直接把話挑明,現在負責這個團隊的只有K總,沒有X總。K總永遠歡迎大家提有建設性的意見,但一些沒有營養、想讓K總“蕭規曹隨”的話,就不要說了,如果有人舍不得X總,我會成全。我答應來這里的時候,已經和大老板談過了,我有權“動”這個團隊里的任何一個人,如果有人真有某種想法,可以直接去辦公室找我。
此后,副總監雖然有所收斂,但還是經常流露出某種對抗情緒,K哥只能說到做到,果斷成全他,讓他離開。這不是K哥心眼小,而是團隊中這種沒有建設性的對抗,不僅沒有意義,還會影響管理制度權威和決策,以及整個團隊的效率和凝聚力,對這種不識時務的害群之馬,必須要及時清理止損。
03
只想躺平的老員工
在職場中,資深老員工往往被認為經驗豐富,熟悉業務流程,了解公司文化,其實這些都是他們的優勢。但也有一些老員工,因為資格老,而慢慢喪失進取心,成了躺在過去的功勞簿上,用過去的眼光和視野,看待現在的市場和需求,不思進取的守成派和頑固派。他們通常習慣用“以前我們就這樣干”的思維定式應對新挑戰,拒絕學習新技能或接受變革,最終會拖慢甚至拖垮整個組織。
很多人可能不知道,如今大名鼎鼎的奈飛公司是靠租錄像帶起家的。但當時的行業巨無霸是百事達公司。奈飛創始人哈斯廷斯曾因逾期歸還從百視達借來的錄像帶,而被百視達罰款,由此萌生除了通過郵寄方式租借影片的創意。隨后他和合伙人聯合創立了奈飛,采用“線上選片,線下郵遞”的模式,打破了百視達按量租賃的游戲規則,并推出按月訂閱服務,用戶可任意租借電影且無逾期罰金的模式。這種創新迅速獲得市場認可,奈飛的業務量和用戶數量快速增長。
與此同時,百視達上上下下卻依然頑固的堅守自己的市場模式,認為這就是他們“使用多年,行之有效,且被市場驗證過的模式”,只要憑借自己龐大的線下門店網絡和豐富的片源庫,打敗耍新把戲的奈飛,完全不在話下。但事實情況是,奈飛的發展勢如破竹,百視達卻在市場上節節敗退,直到2003年它才反應過來,急急忙忙推出郵件租借服務,但為時已晚,最終于2010年申請破產保護。
類似的故事也曾發生在百度身上,2013年,百度在移動互聯網浪潮中遭遇嚴峻挑戰,當時負責移動業務的核心團隊多為PC搜索時代的老將,他們固守既有的經驗和認知,堅持“搜索即入口”的邏輯,拒絕將資源向APP生態傾斜。甚至寧愿將移動部門70%的預算,用來優化移動網頁搜索,也不愿把資源更多的投入到開發獨立應用上。
這種在功勞簿上迷失方向,嚴重的路徑依賴,最終導致百度錯失2013年至2015年的應用分發市場的黃金期,百度應用商店市場份額從21%暴跌至7%。讓這家老牌互聯網企業在移動互聯網企業的風口上掉隊。
04
從不反饋的“無底洞”
美國心理學家喬瑟夫·勒夫特和哈里·英厄姆在20世紀50年代提出了“喬哈里視窗”模型。該理論將個體自我認知和他人對個體的認知劃分為四個區域,即公開區、盲區、隱藏區和未知區。強調信息透明意味著要盡可能地擴大公開區,減少盲區和隱藏區的信息。并認為當團隊成員之間能夠坦誠地分享信息,讓彼此了解各自的工作進展、想法和遇到的問題等情況,團隊成員之間的信任才能快速建立起來,從而增強團隊的凝聚力和協作效率。
但現實職場中,我們總會遇到一些不愿意匯報,沒意識反饋,把事情交給他,就像丟盡了無底洞,你不問,他永遠不會主動說,除非是出了大問題,捅了大婁子,才會想到找領導幫他擦屁股,解決問題。
被譽為美國現代體育產業奠基人、著名企業家和暢銷書作家馬克·麥考梅克曾在《哈佛學不到的經營策略》一書中這么說“誰經常向我匯報工作,誰就在努力工作。相反,誰不經常匯報工作,誰就沒有努力工作。”這句話聽起來好像有些武斷,但只要有足夠管理經驗的人,大概率都會認同這句話。為什么?你把事情做了(或者做成什么樣了),卻不反饋給我,就是讓我處在“喬哈里視窗”中的“你知而我不知”的盲區。對于每天都有很多事情要處理的領導來說,你還指望他能“一對多”的對每一個下屬探索盲區?這顯然是不現實。這也是為什么每個領導都喜歡“主動點”的員工。
羅振宇把這類不懂反饋的人稱為“反饋黑洞”,并直言這種凡事無交代、做事不溝通的人是 “職場中最沒有前途的一種人”。其實,在越來越講究效率的職場中,不懂反饋,不能讓信息正常流動的人,不只沒前途,甚至會很難立足。
05
與公司價值觀不同頻的人
公司的價值觀是組織文化的核心,它決定了團隊的方向和底線。如果一個人的價值觀與公司背道而馳,無論能力多強,無論在什么崗位,最終都可能成為公司“毒瘤”。
微軟 CEO薩提亞?納德拉上任后做的第一件大事,就是重塑企業文化和公司價值觀。他強調“成長型思維”的重要性,鼓勵員工不斷學習和創新,以適應快速變化的市場和技術環境,并快刀斬亂麻,淘汰了相當數量的 "業績優秀但價值觀偏離" 的管理者。當時,他的這一做法被認為太過“激進”,引發很大爭議,但在納德拉帶領下,微軟市值突破 3 萬億美元,在業務創新方面也一反之前的死氣沉沉,讓大家看到了新的氣象和格局,這些都從側面證明了價值觀的強大力量。
國內的咖啡龍頭瑞幸,2020 年的時候出現過慘痛的財務造假事件,時任 COO將 "激進擴張" 的個人信仰凌駕于企業價值觀之上,不惜造假,最終導致瑞幸市值蒸發 80%,在大眾心中的口碑也是一落千丈。畢竟,誰會相信一個不誠信的企業呢?后來,瑞幸痛定思痛,將原來的董事長、CEO、COO全部拿掉,重塑企業價值觀,通過 360 度評估,將 "長期主義" 等核心價值觀量化考核,重新贏回市場和客戶的信任,讓企業浴火重生。
阿里的總參謀長曾鳴說過:未來的公司只有兩種人,一種是合伙人,一種是無關緊要的人。相信前者一定是企業最稀缺的資產,也是最不用擔心被裁的人。希望大家都能適應發展趨勢,提升個人認知和能力,成為公司最離不開的那一群人。
THE END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