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用后半生的時間,努力澄清1935年那場關于陜北紅軍是否迎接中央紅軍的爭議,說自己從沒反對過中央,都是“此人”造謠。這里的“此人”,指的就是高崗。
整件事從1935年一直糾纏到1955年,甚至更晚,直到程子華去世前,他還在回憶錄里反復提到這段往事,想把真相講明白。咱們就來聊聊這事兒。
事情得從1935年說起。那時候,中央紅軍長征到了關鍵階段,陜北成了北上的落腳點。陜北紅軍,也就是紅15軍團,剛由紅25軍和當地紅軍合編而成,任務是守住根據地,同時接應中央。
當時程子華是紅15軍團的政治委員,地位不低,決策上也有發言權。10月初,紅15軍團在勞山戰役中打了一場漂亮仗,殲敵一千多,順手繳獲了一份國民黨軍的情報。這份情報顯示,中央紅軍9月中旬已經到了甘肅武山縣西南一帶。
消息傳到前線,徐海東、劉志丹、高崗這些人興奮得不得了,馬上寫信給后方的朱理治,建議派兵去甘肅接應,還把情報附上了。
朱理治拿到信沒急著拍板,而是找程子華商量。程子華一看情報,眉頭就皺起來了。文件是9月中旬的,現在都10月初了,過去一個多月,情況早就變了。
他琢磨著,如果中央紅軍真要來陜北,這么久早該到了;如果沒來,可能去了別處,紅15軍團跑去甘肅不僅白搭功夫,還可能把根據地暴露給敵人。
當時永坪鎮是陜北蘇區的命根子,離甘肅來回得一個月,敵人要是趁虛而入,后果不堪設想。程子華就提議,別全軍出動去接,干脆向南打,調動西安的敵軍北上,既能保住根據地,又能間接幫中央紅軍一把。
朱理治覺得有道理,開會討論后,后方一致同意。程子華還親自跑到前線解釋,雖然他當時病得不輕,硬是讓人抬著去的。
前線聽完也認可了,最后決定留在陜北作戰。這事兒在當時看,邏輯沒毛病,畢竟情報太舊,風險太大,穩妥起見是正道。
可這決策埋了個雷,幾年后被高崗翻出來大做文章。到了1942年,西北局在延安開高級干部會,整風運動正熱火朝天。
高崗當時是西北局書記,地位高,發言有分量。他在會上猛批朱理治、郭洪濤,說他們1935年反對迎接中央紅軍,還暗指程子華也有份,雖然沒點名。
程子華后來回憶,這建議是他先提的,高崗的矛頭其實也沖著他來。朱理治和郭洪濤當然不服,反駁說當年是作戰部署問題,不是不歡迎中央。
他們還提到,那次決策是集體同意的,目的是保住陜北根據地,順帶策應中央紅軍北上。高崗不買賬,堅持翻舊賬。這背后還有更深的恩怨。
1935年陜北搞過一次錯誤肅反,朱理治和郭洪濤是負責人,劉志丹、高崗都被抓過,后來中央紅軍來了才放人。這梁子結得深,高崗1942年借機發難,估計也有報復的意思。
這場爭議一直拖到1955年才算有個說法。那年高崗事件剛結束,中央在北京飯店開了個西北問題座談會,彭德懷主持。
程子華在會上把1935年的事從頭到尾講了一遍,說這不是反對中央,而是怎么接應的策略問題。他把情報分析和戰略考慮攤開,強調自己沒私心,全是為大局著想。
會議最后,馬明方拍板定論,說當時不存在反對迎接中央的問題,就是部署上的分歧。這話一錘定音,程子華、朱理治、郭洪濤終于洗清了“污名”。
不過,高崗這時候已經不在了,1954年他因黨內斗爭自殺,1955年被開除黨籍,政治生命早就結束了。
程子華晚年回憶這段經歷,語氣里滿是感慨。他在回憶錄里反復說,自己從沒反對過中央,都是高崗造謠。
他覺得這事兒不澄清,自己一輩子都背著黑鍋。其實從歷史角度看,程子華的決策有他的道理。1935年的陜北,紅軍力量有限,情報又不靠譜,貿然出兵確實冒險。
當時中央紅軍最終還是順利到了陜北,說明沒接應也沒耽誤大事。可高崗為啥揪著不放?個人恩怨肯定是一方面,他和朱理治、郭洪濤的舊賬沒算清,程子華不過是順帶被牽連。
但也不能完全說高崗沒依據,畢竟迎接中央是大事,不去接在感情上容易讓人誤解。程子華晚年自辯,更多是想讓后人明白,他不是沒擔當,而是權衡利弊后的選擇。
再說說這些人的結局。程子華后來干得不錯,1959年當了民政部長,1978年升到全國政協副主席,1991年去世,86歲。
朱理治1955年后在國家計委干了多年,1978年去世,71歲。郭洪濤活得最長,2004年去世,95歲。
高崗就不用說了,1954年那場悲劇結束了他的路。這些人都是革命的功臣,卻因為歷史上的分歧互相糾纏了大半輩子,真是讓人唏噓。
程子華的說法也不無道理。中國革命那會兒,通信落后,情報不準,決策全靠前線摸索,誤會難免。
高崗1942年的指責,多少有點借題發揮的意思,整風運動本來就是個放大鏡,小事都能扯成大事。
1955年的結論算是還了程子華一個公道,但歷史真相從來不是非黑即白。程子華的建議保住了陜北根據地沒錯,可要是真派兵去接,會不會有別的結果?誰也說不清。
我覺得,程子華不冤,他的決策是當時條件下的理性選擇,高崗的指責更多是情緒化和派系斗爭的產物。不過,這也提醒咱們,歷史這東西,得看全了才公平,單聽一面之詞容易偏。
革命年代的決策困境,跟現在復雜環境下做選擇有啥區別?信息不對稱、資源有限的時候,怎么判斷才靠譜?
程子華和高崗的恩怨,其實是個縮影,說明溝通和信任多重要。這事兒擱到現在,可能就是個會議紀要的事兒,可那時候卻是性命攸關的大問題。
程子華晚年自辯,不光是為自己正名,也是想讓后人別忘了那段艱苦歲月里的艱難抉擇。
你覺得呢?程子華的堅持值不值?高崗的指責公不公?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