鄰國緬甸發生強震后,中國第一時間伸出援手,卻引起了美國莫名其妙的“焦慮”,中方在此次救災過程中,展現了哪些實力?美方為何會感到“不安”?反映了美方的哪些問題?
據環球時報報道,在支援緬甸救災的過程中,中方緊急調用了包括高分四號、高分三號等14顆在軌衛星,還原出災區的受災情況,在短短24小時內完成了20次成像,為救災行動提供了及時的幫助。
中國衛星緊急變軌提供支援
14顆衛星緊急變軌展現哪些實力
事實上,這已經不是中國衛星第一次在國際救援行動中發揮重要作用,比如在當年伊朗發生洪災后,中國就曾第一時間啟動衛星數據應急響應。
而中方之所以能夠在地震等災害發生后,立即啟動重大自然災害應急響應,并迅速調動14顆在軌衛星對災區進行多角度、多時相觀測,是因為我們已經建立了高效的衛星調度和應急響應機制。
比如在緬甸的這次救災行動中,高分四號、高分三號、環境減災二號05星等衛星的協同工作,就體現了中國衛星系統具備高度的協調性和靈活性。
而在這個過程中,每個衛星又有著明確的分工,比如高分四號衛星運行于地球同步軌道,可獲取宏觀的災區全貌,提供大范圍的災情概覽,而環境減災衛星可實時監測災區地質變化,幫助識別潛在滑坡帶等地質災害風險區域。
更重要的是,從地震發生到首幅影像獲取,期間僅耗時數小時,展現了中國在數據快速處理和共享方面的高效能力。
可以說,這種效率不僅體現了技術上的先進性,也反映了中國在國際人道主義援助中的責任感和行動力。
中國衛星傳回的緬甸受災前后對比圖
美方為何如此“焦慮”
而就在中國利用衛星技術幫助鄰國的同時,也有一些“雜音”傳出,有外媒指出,美國軍方十分關注中國展現出的“衛星緊急調度能力”,并對此感到十分“焦慮”。
美方這種莫名其妙的“不安”,歸根結底,無非是習慣于自己才是航空航天領域的領跑者,卻不得不承認中國在該領域的技術水平同樣不容小覷。
更讓美方百思不得其解的是,中國在航空航天領域的起步較晚,起點也很低,還要面臨美國設下的重重圍堵,卻能夠在逆境之中,用著遠低于美方的成本,和極短的時間,取得不亞于美方的成果,這顯然意味著在該領域,中方的潛力遠勝美方。
眾所周知,太空技術一直是美國保持全球霸權的重要支柱之一,然而,中國在衛星技術和應用領域的快速發展,正在逐步縮小與美國的技術差距,甚至在某些方面實現超越。
尤其是在和平時期,中國的衛星應急響應能力和數據共享機制,展示了我們利用太空技術服務于整個人類社會的能力,這種軟實力的提升,很可能才是美方產生異樣情緒的根本原因。
美國在太空技術應用方向上的格局狹隘
中方在格局上遠超美國
當然,我們的救援行動從人道主義的立場出發,不會因為某些國家的“焦慮”而發生變化,無論美方作何感想,中國現有的成就都無可置疑。
在遙感衛星方面,中國的高分系列衛星覆蓋了從低軌到高軌、從光學到雷達的各種類型,具備全天候、全地域的觀測能力。
與此同時,在量子通信、北斗導航系統等方面的技術突破,則展示了我們在尖端科技領域的創新能力。
美國在該領域的優勢只會越來越小
這些創新不僅提升了中國的國家安全保障能力,也為全球經濟和社會發展提供了新的解決方案。
更可貴的是,相比于美國在太空軍事化方面的傾向,中國則堅持和平開發太空的原則,強調衛星技術應服務于人類社會的整體利益,反映出中美在同一項技術上,截然不同的應用方向,孰優孰劣一看便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