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僅23%的高血壓患者夜間血壓控制達標
整理:暗生崎樂
審核專家: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劉靖教授
高血壓作為全球心血管疾病發病率和死亡率的主要原因,其控制和管理一直是公共衛生領域關注的重點。盡管高血壓管理策略不斷發展和更新,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ABPM)作為一種更精準評估血壓變化的手段,仍未在臨床實踐中得到充分應用,尤其是在夜間血壓控制方面存在較大缺口。
2025年3月30日,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劉靖教授在第74屆美國心臟病學會年會(ACC 2025)展示壁報——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CHINA: A NATIONWIDE DATABASE REPORT。劉靖教授基于中國動態血壓與心血管結局的全國性數據庫(CDACO),首次揭示了我國高血壓患者24小時動態血壓控制的現狀。研究指出,盡管高血壓控制的全球共識逐步更新,但實際控制情況遠未達到理想水平,尤其是夜間血壓控制更為薄弱,亟需進一步的關注和改進。
圖1 “中國24小時動態血壓控制情況:全國數據庫報告”壁報截圖[1]
CDACO分析:僅35%患者全天血壓達標!夜間控制率不足白天一半
本項研究依托于CDACO數據庫,通過具有GPRS功能的便攜式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設備,收集了來自全國范圍內的高血壓患者數據。該數據庫涵蓋了210,782名患者(男性占50.5%,平均年齡59.3±15.3歲)。研究使用標準化的血壓控制定義:24小時平均收縮壓/舒張壓<130/80mmHg,白天血壓<135/85mmHg,或夜間血壓<120/70mmHg。
研究結果顯示,我國高血壓患者在24小時動態血壓控制方面的現狀令人擔憂。僅有35%的高血壓患者實現了24小時血壓控制標準。其中,男性患者的控制率為31%,女性為39%。此外,夜間血壓控制的情況尤其不理想,夜間血壓控制率僅為23%,遠低于白天血壓控制率(45%)。具體數據如下:
24小時平均收縮壓132.4(±17.3)mmHg,舒張壓80.7(±12.0)mmHg。
白天收縮壓133.8(±17.3)mmHg,舒張壓82.1(±12.3)mmHg。
夜間收縮壓127.8(±20.0)mmHg,舒張壓76.0(±12.9)mmHg。
圖2 24h、白天、夜間血壓控制率
關于收縮壓和舒張壓的控制情況,研究發現所有患者的收縮壓控制率為47%,舒張壓控制率為49%;而白天收縮壓控制率為56%,白天舒張壓控制率為60%。相比之下,夜間收縮壓控制率為37%,夜間舒張壓控制率為32%,顯示出夜間血壓控制明顯不足。
重視夜間血壓管理,推進ABPM技術普及
該研究基于中國最大規模全國性動態血壓監測數據庫揭示,我國高血壓患者24小時血壓控制率僅為35%,其中夜間控制率顯著低于日間(23% vs 45%),提示夜間血壓管理是當前血壓控制的薄弱環節。夜間血壓升高已被證實為靶器官損害及心血管事件的獨立強預測因子,其臨床意義超越日間及診室血壓。然而,ABPM因設備可及性、舒適度等限制尚未普及,導致診室血壓高估真實控制率,尤其忽視夜間血壓監測。
劉靖教授團隊強調,盡管本研究結論受限于數據庫性質(非全國高血壓“三率”抽樣調查),但其數據差異警示需將夜間血壓管理納入防控重點。未來應著力推廣《夜間高血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推薦的ABPM技術,并推動智能可穿戴設備及無袖帶測量技術的精準度提升,通過優化24小時動態監測的可及性與可靠性,實現血壓全程管理的突破。
夜間高血壓應該如何管理?
研究顯示,中國、日本等亞裔人群夜間高血壓患病率高于白種人。夜間高血壓危害巨大,且可獨立于日間血壓預測心血管死亡及總死亡。夜間高血壓的發生與多種神經-體液調節因素改變有關,循環容量負荷增加和夜間異常交感神經激活是關鍵因素[2]。
圖3 夜間高血壓影響因素及機制示意圖[2]
根據《夜間高血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去除誘因并治療原發病是夜間高血壓管理的基礎。對于高鹽膳食引起的夜間高血壓,患者應嚴格限制鹽的攝入;對于因不當使用中短效藥物導致的夜間高血壓,應更換為長效降壓藥。對于合并慢性腎臟病、心臟衰竭、糖尿病、睡眠呼吸暫停綜合癥(OSA)等基礎疾病的患者,應該積極治療原發病,并通過相應的干預措施改善夜間血壓,如使用持續正壓通氣來治療OSA患者。
其次,生活方式的干預也極為重要。患者應改善飲食結構,減少鹽分攝入并增加富鉀食物,合理控制體重,戒除煙酒,增加適量運動。夜間高血壓的發生也與睡眠環境不佳、睡眠障礙和焦慮緊張等精神心理因素有關,可對因處理。避免睡前使用利尿劑等藥物。
此外,應用長效降壓藥是控制夜間血壓的重要手段。原則上,應將夜間平均血壓控制在120/70mmHg以下。對于無法單藥控制的患者,可使用聯合用藥策略。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一些創新藥物,如阿利沙坦酯、血管緊張素受體腦啡肽酶抑制劑、Aprocitentan、Esaxerenone、SGLT2i等具有較好的降低夜間血壓作用。持續氣道正壓通氣、去腎神經術、頸動脈竇刺激壓力反射激活治療、髂動靜脈吻合術等器械與手術治療均有研究報道能降低24h、白天和夜間血壓,但仍在進一步探索中。
最后,血壓監測與隨訪也是夜間高血壓管理的關鍵。建議患者定期進行24小時動態血壓監測以評估夜間血壓。對于不能及時進行ABPM的患者,可以使用經認證的家庭血壓監測設備進行自我監測。
專家簡介
劉靖教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
北京大學人民醫院高血壓科主任,北京大學醫學部血管健康研究中心副主任,高血壓與心血管代謝學科帶頭人,博士研究生導師。
長期從事心血管疾病預防與管理,擅長高血壓、冠心病、血脂及心血管代謝異常、血栓 栓塞性疾病的防治及心血管藥物與器械臨床試驗。
作為牽頭人及主要執筆人主持撰寫中、英文版《中青年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夜間高血壓管理專家共識》、國家衛健委《縣域血脂異常分級診療技術方案》等多部共識、診療 規范,撰寫中、英文版《中國心血管病一級預防指南》。
現為中國老年保健協會高血壓分會副會長、中國醫藥教育協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委員、國家標準化高血壓中心秘書長、中國高血壓聯盟常務理事兼副秘書長、中國醫療保健國際交流促進會高血壓分會常務委員、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分會預防管理學組委員、中國老年學與老年醫學學會心血管病分會委員、國家心血管病專家委員會心血管代謝醫學專業委員會委員、北京高血壓防治協會心血管代謝醫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北京慢性病防治與健康教育研究會高血壓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兼任歐洲心臟病學會高血壓委員會委員、歐洲心臟病學會心血管藥物治療工作組及歐洲高血壓學會血壓監測工作組委員。
現任
Journal of Hypertension、Hypertension Research、Clinical Hypertension
、 《中華高血壓雜志》、《慢性病學雜志》等期刊編委。
參考文獻:
[1] 24 HOUR 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CONTROL IN CHINA: A NATIONWIDE DATABASE REPORT. 2025.ACC.
[2]中國高血壓聯盟《夜間高血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委員會,劉靖,李燕,張新軍,王繼光.夜間高血壓管理中國專家共識[J].中華高血壓雜志,2023,31(7):610-618.
責任編輯:銀子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