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聞記者 王越欣
“在父親完成捐獻的當天,我也簽下了捐贈登記表,成為一名遺體器官捐獻志愿者。”
4月3日清明前夕,在眉山市紅十字會第五屆遺體和人體器官捐獻緬懷活動現場,捐獻志愿者劉志嚴緊握著父親的捐獻證書,聲音哽咽卻堅定。
活動現場。古良駒攝。
今年1月,劉志嚴的父親劉銀海走完人生旅程后,用特殊方式延續了生命價值——捐獻的眼角膜讓兩位患者重獲光明,遺體則成為醫學研究的珍貴資源。“家族多位親人曾飽受病痛折磨,父親希望為醫學進步盡最后一份力。”劉志嚴說,正是父親的大愛之舉,促使她毅然接過了這份“生命接力棒”。
家屬在紀念碑上找尋自己親人的名字。古良駒攝。
近年來,隨著社會生死觀的轉變和紅十字會持續宣傳,遺體器官捐獻在眉山正被越來越多人接受。最新數據顯示,截至2024年底,當地登記人數已達12499人,其中18-35歲的青年占比近80%,成為捐獻主力軍。
“不僅是年輕人,老年群體也在快速增加。”眉山市紅十字會工作人員代麗彬介紹,許多老年人雖不熟悉網絡登記,但會主動上門咨詢,在工作人員的指導下登記自己的愿望。“他們看得很通透,希望實現人生最后的價值,這種觀念的轉變令人感動。”
群眾排隊獻花。古良駒攝。
為銘記這些無私奉獻者,眉山市自2011年在蓮花公墓建立遺體器官捐獻者緬懷基地以來,已連續五年舉辦紀念活動。從2010年至2024年,136位捐獻者的姓名鐫刻在紀念碑上,見證著生命的另一種延續。今年,第二塊嶄新的紀念碑正式啟用,繼續書寫這份人間大愛。
“一塊石碑、一束鮮花、一次默哀,都是對生命饋贈者最崇高的致敬。”眉山市紅十字會相關負責人表示,“期待更多人加入這項傳遞希望的事業,讓生命以另一種方式綻放光彩。”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