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注文獻來源以及截圖,請知悉。
1975年,新疆建設兵團迎來體制改革,而當時擔任兵團負責人的裴周玉回到北京參與改革,一眾相關人員建議保留兵團建制,然后分區,可中央做出的決定是撤銷兵團建制。
為此,兵團內部人員基本上都迎來職位的變動,如果周邊地區軍方缺人自然就可以調任,而如果不缺相應的職位,就分配到自治區內部從政,誰知道在京的裴周玉反而等來了退居二線。
實際上,兵團建制之所以在1975年迎來衰敗,歸根結底是不符合時代需要的結果,新疆建設兵團在1954年成立,目的是為了鞏固邊防,防止西北地區生亂,同時整治匪患。
而新疆建設兵團的前身屬于留駐新疆的第二軍和第六軍乃至第五軍,當時雖然名為鞏固邊防,可官兵做的事情屬于勞武結合、屯墾戍邊,畢竟邊防鞏固不能缺少設施的部署。
因此,當時的兵團建設是有著很大用處的,后續還調任了上萬名干部來到邊境,然后進行代耕、代牧等活動,出于這個原因,2000多公里的邊境線才能建立其初具規模的邊境團場帶。
像裴周玉、魏德友等一眾早期開拓人員,在新疆建設的日子并不好過,當地條件惡劣,大部分時間就只能喝咸水,平日里吃的也就是冷掉的饅頭,和外界聯系只剩下收音機。
可以說,新疆建設兵團屬實是一窮二白發展起來的,用自己的一雙手建設起了戈壁灘上的一座城,裴周玉作為早期干部,貢獻自然不容忽視,但1975年兵團建制不太符合需求。
簡單來說,兵團建制是用于大規模作戰的,消耗的資源非常多,而當時的中國可以說剛剛穩定下來抗美援朝的局勢,根本沒多少經濟條件可以用于大兵團的建設,虧損十分嚴重。
更何況當時的新疆,大多是邊民越境出國去往海外發展,兵團總人數接近150萬的狀況確實加快了邊境沿線建設,可因此增加了花銷也是客觀事實,且兵團屯墾事業遭到大量破壞。
這么下去,兵團建制不會帶來什么好處,反而會逐步拖垮中國經濟,所以中央政府才打算在1975年的時候撤銷兵團建制,并且將新疆建設兵團改為農墾部門,兵團開始履行新的職責。
而裴周玉等人入京述職,在局勢穩定后,政委裴周玉已經65歲了,黨中央當時雖然實行領導終身制,可同樣推行干部年輕化,所以裴周玉沒能獲得相對應的職位,反而退居二線。
不過,對比和他同等職務的兵團將領,不少都是調任對等職位,只能說裴周玉身體條件確實不佳,在60多歲的時候因為冠心病、氣管炎等問題,時常就要去醫院檢查治療。
組織上自然擔憂其身體狀況,不愿裴周玉再多操勞導致身體進一步勞損,事實也確實如此,在裴周玉被調任到二線顧問后,他有了更多的時間進行身體恢復,精神狀態也一步步好了。
不過,他也有自己的遺憾,在他晚年之際,也就是1981年兵團建制被重新拾了起來,如果更早一些,這位老人說不定能夠陪伴新疆再走一段路,這令人產生疑惑,為何會變成這樣?
難不成是走了一遍回頭路不成?答案自然是否定的,實際上,政策的走向和社會認知有關,基于社會發展需要進行考慮才是關鍵所在,因此,兵團建制恢復是因為利益點的產生。
簡單來說,在80年代,中央對新疆的治理初見成效,當地生活迎來大幅度的改善,經濟發展紅利隨之而來,自然需要兵團進行額外任務,這就擴大了兵團的實際效用范圍。
為此,中央推出深化改革,兵地融合的發展模式,開始推動加快建設先進生產力,另外,中國在外交領域上的成就導致經貿領域迎來新的發展,特別是對于作為陸權國家的中國。
邊疆地區需要維持發展良性態勢,兵團自然就能發揮區位優勢,進而推動發展進程,除此之外,則是國內統一的大市場需要建立,這就和裴周玉當時的狀況產生了差異。
要知道,裴周玉參與新疆開發時,各個地區顧及自己都已經竭盡全力,再去講聯通各地有些不切實際,所以兵團的作用沒能發揮出來,要素資源不暢通,選擇取消是明智的決定。
而80年代后,這個顧慮被解決,兵團的優勢又體現出來,再加上新疆本地在環境保護方面的重要性,可以在沙漠、戈壁等地建設大型風能、光能的能源基地,重要性開始凸顯。
為了防止國際社會內出現針對中國特意布局的危險分子,重新拾起兵團制有相當的必要性,而事實證明1981年做出的決定沒有錯誤,畢竟中國推出了一帶一路戰略,新疆更加關鍵。
如果沒有兵團統籌規劃,新疆地區就難以對沿線形成對應的掌控態勢,更別說雙碳背景下,新疆在環保領域的關注度也是提升不少的,多方結合,自然就給出了額外的要求。
一旦繼續保留農墾局的建制,那還是會發生一樣的問題,職位和工作不對應,長久下來,管理就可能出現瑕疵,因此,關于新疆建設兵團的調整都是充分考慮未來的結果。
當然對應裴周玉本人來說或許非常遺憾,曾參與新疆開拓建設的他,卻沒能跟著新疆一路走到最后,只能說是時代的無奈造就了這樣的結局,但對他來說也可以稱得上是一件好事。
無論如何,當時裴周玉的身體狀況不算樂觀是事實,如果沒有二線生活的階段,裴周玉更大的概率是支撐不住,進而身體崩潰,所以沒必要為此多做遺憾,且新疆發展的也很好。
因此,我們希望政策本身能夠因時制宜、因地制宜,根據當地發展的切實需要進行轉變,也唯有如此才能保證發展速度不受干擾,避免經濟崛起速度被反超的結局出現。
參考資料:
開國少將、原裝甲兵顧問裴周玉逝世,系劉志丹犧牲在場見證人丨中宏網
兵團70年:大漠戈壁寫傳奇丨瞭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