櫻云棠雪,春和景明。3月31日至4月2日,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活動在上海師范大學火熱舉行。作為師范類院校應用法學巡講的開篇之作,來自司法實務、法學理論等領域的法官、檢察官、公安干警、律師代表與400多名師生共聚一堂,展開為期三天的“實務-學術”對話。部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應邀參加。
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活動現場
3月31日下午,系列巡講在上海師范大學國際教師教育中心世承講堂拉開帷幕。上海師范大學副校長陳恒教授出席活動并致辭。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黨組成員、政治部主任王理秋介紹“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系列巡講”項目和巡講專家。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院長劉林教授主持啟動活動。
作為本次系列巡講授課的實務專家,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上海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一級高級法官席建林,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高級法官余劍,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三級高級法官毛海波,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賠償委員會辦公室)副庭長、三級高級法官婁正濤出席活動。
王理秋、陳恒共同啟動“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上海師范大學站巡講”活動
現場,王理秋、陳恒共同啟動“上海法院實務專家組團式進高校·上海師范大學站巡講”活動,為雙方進一步深化院校合作、共育法治人才、推動法學教育與司法實踐深度融合打開新局面。
上海師范大學是一所以文科見長并具教師教育特色的綜合性大學,始終將“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作為辦學的初心和使命。在法治教育領域,既注重法學知識傳授、法治思維養成,也重視探索法治教育與實務教學的融合創新。在推行全程導師制、“雙師講堂”等培養措施的同時,強化與上海法院的產學研合作,是首批與上海高級人民法院簽署戰略合作協議的高校之一,也是上海法院系統重點支持建設的法學實踐基地。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 >>
啟動活動后,4位實務專家結合各自擅長的專業領域和審判實踐經驗,為師生們帶來精彩紛呈的主題講座,在理論與實務的交融中碰撞出思想的火花。
席建林:《事實認定與裁判方法——關于舉證責任分配的司法實務分析》
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上海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一級高級法官席建林現場授課
此次上海師范大學系列巡講活動,由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上海鐵路運輸中級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一級高級法官席建林領銜首講。作為上海法院審判業務專家,深耕法學領域三十余載,具有極為豐富的審判經驗和理論功底,他圍繞“事實認定與裁判方法”主題,對司法實務中的舉證責任分配展開生動的講解。本場講座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王健主持。
席建林從司法裁判者必備的正確適用法律和準確查明事實兩種能力切入,巧妙運用“五月花”案、“梁麗”案等20多個真實案例,將民事司法審判的運行方式徐徐展開。他指出,“舉證責任分配是訴訟的脊梁”“證明標準是訴訟的靈魂”,深入剖析當事人行為意義和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兩種舉證責任概念的關聯、責任分配標準等要點,用舉證責任分配彰顯裁判方法的精妙,最后提出努力成為一名優秀法官,要求是“要讓法律真實最大限度接近客觀真實”,方法是“要善于運用經驗法則去串聯細節查找真相”,目標是“讓勝訴者當然勝訴、敗訴者當然敗訴”。兩個小時的講座干貨滿滿,現場氣氛熱烈、回應聲不絕于耳。
隨后的與談環節中,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李峰表示,席建林院長以事實認定和裁判方法為題,通過大量詳實的案例詮釋證據意識、證明責任分配、事實判斷等民事訴訟理論及其運用方法,深入分析證明標準、法官訴訟指揮權、法官釋明在事實審理中的作用,展示了民事訴訟證據理論的深邃理解與豐富的司法經驗,令人頗有啟發。同時,李峰就事實層面的證明責任分配,分享了四點看法,并就訴訟法學理論的實踐運用以及法治人才培養等問題與席建林進行了互動交流。
余劍:《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
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高級法官余劍現場授課
第二講主講人是上海市金山區人民法院黨組書記、院長、二級高級法官余劍。作為上海法院審判業務專家,長期深耕刑事審判領域,他從理論、實踐的雙重維度向師生們解讀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本場講座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劉作翔主持。
“什么是以審判為中心的要求?”“為什么要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如何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圍繞上述三個問題,余劍與在座師生逐一探討、層層解題。“以審判為中心,既是一種理念,也是一種原則。”余劍以案例切入,結合對現行司法實踐的思考,從實體公正與程序公正的雙重要求,分析了推進以審判為中心訴訟制度改革的必要性。而如何實現以審判為中心?余劍從優化職權配置、保障訴訟權利、數字改革賦能三個方面,闡釋了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可行性路徑和具體措施。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吳啟錚在與談中表示,講座授課內容涵蓋了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歷史演進,既有深厚的理論內涵,又有豐富的司法實踐。其中豐富的實證內容,為學生們的理論研究提供了扎實的實證基礎。講座立足于實踐,又遠超實踐。這正是學者型法官講座進校園的獨特價值所在。此外,吳啟錚就學界對 “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研究歷程及研究成果與余劍作了進一步交流。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副教授程蘭蘭在與談環節表示,余院長強調的保障辯護權、保障控辯平等、對辯護意見進行有效回應是刑事司法貫徹以人民為中心,落實全過程人民民主的表現方式。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講師俞小海在與談環節表示,余院長是集學術影響力、實務引領力和跨界融合力于一身的專家型法官,今天的講座為我們帶來了對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全新認識和深刻洞見。
毛海波:《涉外商事審判實務熱點及發展》
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三級高級法官毛海波現場授課
第三講主講人是上海市浦東新區人民法院黨組成員、副院長、三級高級法官毛海波。作為上海法院審判業務專家,深耕涉外商事審判領域多年。這堂課,他圍繞涉外商事糾紛的審判工作,與師生們分享了司法實務中的熱點問題和發展趨勢。本場講座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蔣傳光主持。
“行為能力是否僅指‘完全民事行為能力’?是否還包括締約能力?如果涉及,包括哪些情況,如何適用?”毛海波以典型案例為基礎,讓同學們帶著具體問題與其一起暢游在解決涉外商事糾紛的思維旅程之中,并以涉外法治建設的頂層設計為引,詳細介紹了上海法院促進涉外法治建設的積極作為,從國際司法理念的轉變及管轄規則的變化,到查明外國法的合作機制、國際司法協助函的妥善處理,再到跨境破產合作的努力探索。講座最后,毛海波以《聯合國國際貨物銷售合同公約》《承認及執行外國仲裁裁決公約》的適用為例,講授了準確理解涉外規則和養成系統性思維的方法及要點。
上海師范大學教授鄧杰在與談中表示,講座授課內容聚焦涉外商事審判中的熱點問題和實踐發展,讓師生們看到了上海法院在改革開放前沿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推動我國涉外商事審判理論發展、制度改革、機制創新、規則重塑等方面做出的努力及取得的成就,為學校的學習和研究開辟了更宏闊的視野,也為涉外法治人才培養提供了方向上的指引。
婁正濤:《行政爭議實質解決的上海實踐》
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賠償委員會辦公室)副庭長、三級高級法官婁正濤現場授課
第四講主講人是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行政審判庭(賠償委員會辦公室)副庭長、三級高級法官婁正濤。作為深耕行政爭議審判領域多年的資深法官,這堂課,他圍繞“行政爭議的實質解決”這一主題,從開展行政爭議實質解決的必要性、行政爭議實質解決的探索與實踐、行政爭議實質解決的前沿問題等三個方面展開。本場講座由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石文龍主持。
“從生老病死,到衣食住行、就學就業,都可能涉及行政訴訟。”婁正濤以“中國行政訴訟第一案”為切入口,從行政訴訟的特點、行政訴訟的現狀向同學們闡明行政訴訟的概況。并以此為基礎,揭示推動行政爭議實質解決的必要性。“行政爭議的實質解決就是解開人民群眾的心結。”他從適格被告的確定、起訴期限的判斷、證據規則的適用、行政裁量、“穿透式”審判等方面,全面系統講述行政爭議實質解決的上海實踐。講座最后,婁正濤就一行為一訴、行民交叉、發揮行政復議解決行政爭議主渠道作用、集中管轄改革等前沿問題,作了更為深入的分析講解。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教授韓思陽在與談中表示,講座授課內容提示我們,行政爭議實質化解有三個特征。第一,看待問題要站位高。第二,具備法治的底線思維。第三,具有濃厚的人文關懷。行政爭議的實質化解不是冷冰冰的,是以規范保障的人文關懷作為支撐的。韓思陽就《中華人民共和國行政訴訟法》第六十一條的適用、婚姻登記撤銷與婚姻無效制度的任務分工等問題與婁正濤作了進一步交流。
“當待證事實真偽不明時,實務中如何處理?”
“知識產權案件中證明責任分配有什么特殊性?”
“在行政爭議實質解決的背景下,行政訴訟與行政復議二者如何銜接?”
聽課現場
<< 左右滑動查看更多照片 >>
聽聽講課現場的他們怎么說?
黃堯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2024級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
從實務案例中提煉‘活的法律’
有幸聆聽了席院長關于舉證責任分配的司法實務分析講座,我深刻感受到司法實務中“舉證責任”絕非靜態規則的刻板適用,而是融合法理智慧與實踐經驗的動態平衡。通過對“五月花餐廳案”“龜池硬幣案”等經典案例分析,讓我們體驗法官抽絲剝繭鎖定請求權基礎的思維過程,認識到研讀法條的重要性;講座中一則借條“還”字的多重解釋困境,生動詮釋了“法律事實探尋”背后嚴謹的論證邏輯與經驗考量;“要讓法律真實最大限度的接近客觀真實”,這不僅是對證據規則技術性操作的嚴格要求,更蘊含著司法者追求實質正義的職業信仰。未來將主動從實務案例中提煉“活的法律”,鍛造兼顧邏輯理性與價值衡平的思維范式。
袁雨君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2024級訴訟法專業碩士研究生
以程序公正確保實體公正
有幸聆聽了余院長關于以審判為中心的刑事訴訟制度改革的實踐探索司法實務分析講座。在如何推進以審判為中心改革這個問題上從司法職能配置優化、訴訟權利保障、數字賦能三個方面為我們解答,讓我深刻體會到實務工作和理論學習的不同。用“以審判為中心”來指導司法實踐,才能更好地以程序公正確保實體公正。同時,證人證言制度變革帶來的司法溫度令我印象深刻。當證人從案卷中的“白紙黑字”走向法庭的“立體呈現”,司法正義的實現方式正在發生質的變化。從卷宗中心到審判中心的轉變,本質上是將司法活動從封閉的文書空間移至公開的言詞場域。當每一份證言都經得起當庭檢驗,當每個證人都能在法庭上挺直腰桿,司法公正便能落地生根。
王建安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2022級法律碩士
更加開放包容的審判思維和審判智慧
在全球化縱深發展的時代背景下,毛院長聚焦涉外商事審判實務熱點及發展,展示了上海法院勇于探索、敢于創新,在推動我國涉外商事審判理論發展、制度改革、機制創新、規則塑造等方面的積極作為和取得的成就。我注意到,“上海國際株式會社申請承認日本法院破產程序案”中,上海三中院將跨境破產案件與普通民商事案件互惠關系的認定予以分割,首次承認日本破產程序,不僅充分體現了上海法院更加開放包容的審判思維和審判智慧,更展現了大國司法的風范。“黃金置地案”中,在自貿區推進投資貿易便利的改革背景下,上海一中院對接國際通行實踐,以更寬松、靈活的標準認定涉外因素,尊重當事人意思自治,正確適用涉外法律,確認當事人約定境外仲裁的協議有效,深刻反映了上海自貿區建設“大膽闖、大膽試、自主改”的精神,也符合上海推進建設國際商事仲裁中心的戰略地位。
徐夏青
上海師范大學哲學與法政學院2023級憲法學與行政法學碩士研究生
司法如何通過柔性方式實現剛性效果
在婁法官的講座中,通過“包鄭照案”“姚某撤銷婚姻登記案”等一系列鮮活案例,我深刻體會到行政訴訟不僅是冰冷的法律程序,更是有溫度的社會治理工具。曾以為行政訴訟的核心在于糾錯,但婁法官的案例分享讓我意識到,司法介入的真正價值在于通過糾正違法行政行為,既保護公民權益,又促進行政機關規范執法,實現“一案雙贏”。這種“穿透式審判”思維,不拘泥于程序瑕疵,而是深入挖掘矛盾根源,正是解決“程序空轉”的關鍵。上海法院在協調化解與釋法說理上的創新,更讓我看到司法如何通過柔性方式實現剛性效果,這或許就是“案結事了”的真諦。
吳益亮
上海市徐匯區政協委員、上海市錦天城律師事務所律師
對法律人才的培養注入新的活力
本次巡講活動,來自法院司法工作一線的法官結合自身的長期實踐,通過生動鮮活的審判案例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司法實務中的熱點和難點問題,來自高校理論研究前沿的專家學者結合自身的學術研究,從法理角度帶來了獨到的見解,同學們積極參與、提問踴躍,四場講座場場氣氛熱烈,生動活潑。這種產學研結合、以實踐為導向的法治人才培養機制給與會者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為長期從事在司法活動一線的律師,我認為,這個巡講從內容設計、活動組織、現場把控方面都非常成功,也充分體現了法院司法為民的宗旨精神和熱心參與人才培養的社會責任感,必將對法律人才的培養注入新的活力。衷心希望以后能有更多類似活動!
廖瀟歌
上海市徐匯區人大代表、上海七方律師事務所副主任、高級合伙人
我們內心的道德法則
受邀在上師大世承講堂聆聽了席建林院長作的《事實認定與裁判方法——關于舉證責任分配的司法實務分析》的主旨講座。席院長從導論、提供證據的義務、舉證責任分配是訴訟的脊梁、舉證責任的含義、當事人承擔的行為意義上的舉證責任、當事人承擔的結果意義上的舉證責任等幾大方面,結合實際案例進行了深入淺出的講解,現場座無虛席、互動熱烈。而同為多年法律人,我感受最深的莫過于席院長在結尾時引用康德的這句話:“有兩樣東西,我們越是不斷執著地思考,就越是喚起心中日新月異、不斷增長的贊嘆和敬畏,這就是頭頂燦爛的星空和我們內心的道德法則(追求)。”
來源丨上海市高級人民法院、上海市第三中級人民法院(上海知識產權法院、上海鐵路運輸中級法院)、上海市徐匯區人民法院
高院供稿部門:干培處
文字:梅佳、夏凌振、王莉
攝影:奚曉詩、嚴湛、林曉瑩、董雪皓
責任編輯:張巧雨
編輯:左雨欣
聲明丨轉載請注明來自“上海高院”公眾號
? 點擊上方卡片關注“上海高院”公眾號 ?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