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4月3日,丹麥國防部長特羅爾斯?波爾森宣布啟動史上最大規模對烏軍事援助計劃,總額達67億丹麥克朗(約合10億美元)。這一舉措不僅標志著北歐國家對烏克蘭危機的介入深度達到新高度,更折射出歐洲安全格局在俄烏沖突持續三年后的結構性變遷。
根據丹麥國防部披露的細節,此次援助分為三大方向:14億丹麥克朗專項用于采購北約制式火炮系統及精確制導彈藥,其中包括M109A7自行榴彈炮和“神劍”制導炮彈;設立無人機專項采購資金,計劃向烏克蘭提供 “彈簧刀”自殺式無人機及“影子”戰術偵察機;剩余資金將用于后勤保障、戰場醫療設備及通信系統升級。波爾森特別強調,該計劃“將使烏克蘭軍隊獲得持續火力優勢”。
值得關注的是,丹麥此次援助突破了 “防御性裝備”限制。此前,丹麥對烏軍援以“標槍”反坦克導彈、“毒刺”防空導彈為主,而此次首次提供重型火炮系統,直接增強了烏軍的進攻能力。軍事專家指出,這表明丹麥對俄烏局勢的判斷已從“局部沖突” 轉向“長期戰爭”,其援助目標從“維持均勢”升級為“助力烏克蘭反攻”。
作為傳統中立國家,丹麥的軍援力度在北歐五國中名列前茅。自2022年2月以來,丹麥已累計提供332億丹麥克朗援助,涵蓋“凱撒”自行火炮、“霍克”防空系統及多批彈藥。此次追加援助后,丹麥對烏軍援總額接近 400億丹麥克朗,人均援助金額位列歐盟第一。
這種轉變背后是北歐安全戰略的重構。瑞典和芬蘭在2023年加入北約后,丹麥作為北約創始成員國,其戰略地位從“后方”變為“前沿”。哥本哈根大學北歐安全研究中心主任彼得森分析稱:“丹麥正從‘和平調解者’轉型為‘安全提供者’,這種轉變既是對俄羅斯威脅的回應,也是重塑北歐地緣政治話語權的嘗試。”
丹麥的激進舉措引發北約內部不同聲音。美國國務院對丹麥“堅定支持烏克蘭”表示贊賞,五角大樓則暗示希望北歐國家承擔更多歐洲防務責任。但德國、法國等歐盟大國對此態度謹慎。德國防長皮斯托里烏斯指出:“過度軍事支持可能導致沖突外溢風險”,法國總統馬克龍則呼吁“平衡軍事援助與外交斡旋”。
這種分歧凸顯了北約在烏克蘭問題上的戰略矛盾:美國希望通過代理人戰爭削弱俄羅斯,歐洲盟友則擔憂能源危機、難民問題及自身安全。丹麥的選擇,本質上是將國家命運與美國戰略深度綁定,其代價是承受俄羅斯可能的反制措施。
國際智庫 “歐洲對外關系委員會” 警告,丹麥的軍事援助可能觸發俄羅斯的“北歐威懾機制”。俄方已多次表示,任何向烏克蘭提供遠程攻擊性武器的國家都將被視為“沖突參與方”。2025年3月,俄羅斯波羅的海艦隊在丹麥周邊舉行大規模軍演,被視為對北歐國家的直接警告。
軍事科學院研究員李明指出:“丹麥的軍援行動雖能短期內提升烏軍戰力,但也可能使北歐成為俄羅斯‘混合戰爭’的目標。網絡攻擊、能源斷供、輿論滲透等非對稱手段,將對丹麥社會構成長期威脅?!?/p>
回顧歷史,丹麥在兩次世界大戰中的中立政策均未能避免被卷入戰爭。如今,面對俄羅斯的 “灰色地帶” 戰術,丹麥選擇主動介入沖突,其戰略風險不容小覷。正如波爾森在記者會上所言:“烏克蘭的今天可能成為我們的明天。” 這種緊迫感,既是對現實威脅的反應,也是對北歐安全模式的重新定義。
當丹麥的火炮系統運抵烏克蘭前線,它所投射的不僅是火力,更是北歐國家對歐洲安全秩序的重新賭注。這場援助背后的地緣博弈,或將改寫波羅的海地區的戰略平衡,而丹麥能否在大國角力中保持國家利益最大化,仍需時間檢驗。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