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僅供醫學專業人士閱讀參考
體重正常也逃不過“肥胖”魔爪,“雪花肌肉”藏雷年輕心臟。
撰文|鳶 鳶
猝倒寫字樓,罪魁禍首竟是“隱形肥胖”!
“32歲,不抽煙不喝酒……”迷迷糊糊中,小薇的耳邊傳來一些不真切的聲音……
深夜11點的寫字樓,小薇的手指還在機械地敲擊著鍵盤。
顯示器冷光映著她發青的眼圈,她左手無意識地揉著隱隱發緊的胸口——這已經是本周第三次,那股詭異的壓迫感從肩胛骨直往下竄。
“做完就回家,明早還得匯報……”忍住身體不適,她抓起桌角的冰美式灌下一大口,喉間的酸苦卻突然讓人有些反胃惡心。空調出風口的嗡鳴聲忽遠忽近,屏幕上跳動的像素點開始扭曲成黑白點。
“啪嗒”,咖啡杯滾落,小薇蜷縮在瓷磚地面上,兩只手死死揪住胸前的襯衫,冷汗正順著脊椎浸透上衣。她的眼皮越來越重,意識也漸漸模糊……
搶救室里,心電監護的蜂鳴聲中,小薇醒了,她聽見急診醫生在翻看她的體檢報告:“體重指數(BMI)22kg/m2,沒有家族史,年紀輕輕怎么就發生心梗了……”
之后的檢查報告給出了答案,她的右冠狀動脈竟有95%的堵塞,而一切病因來自她的高膽固醇血癥。
小薇看著檢查報告單,有些疑惑:“怎么會?我一點也不胖。”醫生指了指報告:“脂肪長在了其他地方,你的肌間脂肪比例很高,就有點像‘雪花肉’,這其實很危險。”
什么是“雪花肉”?這種情況出現在人的身上又意味著什么?
脂肪潛伏肌肉縫,心血管代謝亮紅燈
“雪花牛肉”之所以受吃貨們追捧,是因為它肌肉中夾雜著豐富的脂肪,形成了迷人的“大理石紋路”,吃起來口感鮮嫩多汁,讓人欲罷不能。然而,當這種“頂級口感”的脂肪組織跑到人體肌肉纖維之間,只會讓人“痛徹心扉”。
以往大家覺得脂肪都是安靜地藏在皮下或內臟,摸摸肚子能感受到它們的存在。但如今這些脂肪堪稱“脂肪界”的特工,竟然悄悄潛伏到肌肉縫隙中,一旦埋伏成功,危險指數直線飆升。這種隱藏的異位脂肪雖然表面低調,卻對人體健康構成了“重量級”威脅,堪稱肥胖界的隱形炸彈,讓你防不勝防。
近日,《歐洲心臟雜志》(EHJ)上發表的一項研究揭示了肌間脂肪組織、冠狀動脈微血管功能障礙(CMD)與心血管事件之間的關聯[1],以期揭示一種新的高危心血管代謝疾病表型。這一針對非傳統肥胖指標的研究為預防和治療心血管疾病(CVD)提供了新的視角:
研究方法
這是首個研究肌間脂肪組織對心臟病影響的研究,連續納入669例缺血性且非阻塞性冠心病患者,均接受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CT檢測評估心臟功能,中位隨訪了六年。觀察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包括死亡、心肌梗死及因心力衰竭住院的情況。研究還特別關注了冠脈血流儲備(CFR),即負荷狀態下與靜息狀態下心肌血流的比值,作為衡量CMD的指標。
研究發現
在校正多變量后發現,骨骼肌質量減少(校正后P=0.03)以及肌間脂肪組織增加(校正后P=0.04)與冠狀動脈血流儲備(CFR)降低獨立相關;BMI或皮下脂肪組織(SAT)與CFR的降低未觀察到統計學意義。無論其他已知的危險因素和BMI如何,而每增加1%的肌間脂肪組織比例,CMD的發生風險上升2%,MACE的風險則增加了7%。
CFR降低(每降低1個單位)、肌間脂肪組織增加(每增加10cm2),MACE分別增加78%、53%,而骨骼肌增加和皮下脂肪組織增加(每增加10cm2)均降低MACE風險(HR=0.89、0.94)。CFR與肌間脂肪組織之間存在顯著的相互作用,但BMI則未觀察到與CFR的交互作用,CMD與骨骼肌間脂肪同時存在的患者,其MACE風險最高(P=0.02)。
圖1 肌間脂肪組織是一種新型異位脂肪庫,與CMD有關,與體重指數和其他常規危險因素無關,可增加心臟代謝疾病患者MACE風險
研究意義
研究者指出,肌間脂肪組織可能會導致炎癥和葡萄糖代謝改變,進而導致胰島素抵抗和代謝綜合征,這些慢性病變會損傷心血管。而且BMI并不能很好地反映肥胖相關的心血管風險,而檢測肌間脂肪組織能識別心臟病高危人群。這對于理解脂肪和肌肉調節型腸促胰島素對心臟健康的影響尤其重要。
對于那些BMI正常但脂肪比例較高的個體而言,肌間脂肪組織可能是一個更為準確的風險預測因子。正如小薇的案例所示,盡管她的BMI正常,但肌間脂肪組織的顯著積累以及高膽固醇血癥還是導致了不良心血管事件的發生。同時,這項研究也提示我們,增強骨骼肌質量和控制肌間脂肪組織是改善心血管健康的有效策略。
從心臟到腺體,這種脂肪讓機體全面失控
肌間脂肪組織的臨床危害遠不止于心血管系統,它還與機體炎癥、胰島素抵抗有關。值得注意的是,肌間脂肪組織含量多的個體更容易罹患衰弱,而且肌間脂肪組織的堆積與肌少癥、2型糖尿病等臨床疾病的發生呈顯著正相關[2]。
現代生活方式中常發生的久坐不動、高強度工作壓力等,都可能是導致肌間脂肪組織堆積的重要因素。我們如何對抗肌間脂肪組織的增長?根據現有的研究證據,持久且有規律的體育鍛煉是防治肌間脂肪組織浸潤最為直接也最為有效的辦法[3],除此之外,飲食干預在降低肌間脂肪組織方面也非常重要[2]。其他的如藥物干預手段(如維生素D、p38 MAPK抑制劑等)目前仍處于動物實驗階段,尚未實際應用于人類[4]。
在走向精準管理CVD風險的道路上,肌間脂肪組織就像一扇意想不到卻必須直面的“健康窗戶”。它不是你能輕易從鏡子里看到的肥胖,卻可能悄悄潛伏在肌肉縫隙之間,把“看起來不胖”的你,推向慢性病的邊緣。深入了解肌間脂肪組織的積聚機制與危害,是打破傳統“以BMI論胖瘦”局限的關鍵一步。未來,無論是監測、干預還是風險預警,掌握肌間脂肪組織,都將成為肥胖精準防控與CVD個體化管理的重要武器。
希望這篇解讀,能讓更多人意識到——“看起來健康”和“真正健康”之間,可能隔著一層肉眼看不見的脂肪。
參考文獻:
[1]Ana Carolina do A H Souza, Amelie S Troschel, Jan P Marquardt, Ibrahim Had?i?, Borek Foldyna, Filipe A Moura, Jon Hainer, Sanjay Divakaran, Ron Blankstein, Sharmila Dorbala, Marcelo F Di Carli, Hugo J W L Aerts, Michael T Lu, Florian J Fintelmann, Viviany R Taqueti, Skeletal muscle adiposity, coronary microvascular dysfunction, and adverse cardiovascular outcomes,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25, ehae827, https://doi.org/10.1093/eurheartj/ehae827
[2]劉競,丁國憲.骨骼肌肌間脂肪浸潤在代謝相關疾病中的研究進展[J].南京醫科大學學報(自然科學版),2024,(5):719-725
[3]Al Saedi A, Duque G, Stupka N. Targeting intramuscular adipose tissue expansion to preserve contractile function in volumetric muscle loss: A potentially novel therapy? Curr Opin Pharmacol. 2021 Jun;58:21-26. doi: 10.1016/j.coph.2021.03.006. Epub 2021 Apr 10. PMID: 33848932.
[4]譚玲玲,楊茗.老年人脂肪肌的研究進展[J].中華老年醫學雜志,2020,39(6):732-736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