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道培院士畢生致力于推動中國醫學事業發展,他的辭世,是我國醫學界、教育界和科學界的巨大損失。
撰文丨凌 駿
責編丨汪 航
今天(3日)下午,北京大學人民醫院發布訃告,中國工程院院士,我國著名血液病學和造血干細胞移植專家陸道培因病醫治無效,于2025年4月2日16時58分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陸道培院士是我國骨髓移植的奠基人,開創了中國異基因骨髓移植事業的先河。終其一生,他從成功完成亞洲第一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到參與創建中華骨髓庫,主導創建臍帶血庫……為我國血液病學的發展做出了卓越的貢獻。
1931年,陸道培出生在上海一個醫學世家。祖上世代行醫,年幼的陸道培耳濡目染,早早就將治病救人視為自己的人生選擇。17歲那年,他考入(原)國立同濟大學醫學院,畢業后分配至北京中央人民醫院(現北京大學人民醫院)內科,從此開啟70余載的醫者生涯。
1957年,北京大學人民醫院成立內科血液病專業組,陸道培任住院醫師。
日后,他曾多次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回憶起這段經歷,稱當年醫療條件落后、經費不足,但“沒有條件、創造條件也要上。”沒錢買存放血樣的盒子,他就去找橋下做簸箕的老人定制;沒有液氮罐,就找北大和中科院的朋友幫忙制作......
當時的北大人民醫院血液病專業組以重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救治而聞名,但仍有一部分患者的治療結果并不理想。年輕的陸道培率先提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骨髓造血干細胞移植。
在當時的醫療條件下,這一想法有很多技術細節無法實現。陸道培將自己的辦公室改建為移植病房,從骨髓移植的針頭設計開始,幾年間他研讀了大量資料,對每個病例逐一進行思考總結。1964年,陸道培成功完成了中國首例異體同基因骨髓移植,這也是亞洲的第一例。
1992年,這一病例和美國另一位同類患者被收入世界《臨床移植年鑒》,列為經移植無病存活時間最長的紀錄。
多年后,陸道培院士和當年患者的合影
“文革”期間,陸道培的臨床和科研工作被迫中斷,但下放到農村的他仍利用一切空余時間,鉆研一并帶去的白血病、遺傳學、免疫學和實驗血液學等書籍和教材。
恢復工作后,1972年,陸道培帶領血液組設計的聯合化療方案,使急性白血病完全緩解率逐漸上升到75%-80%。
“緊跟國際最新醫學進展,但永遠保持清醒的判斷,不盲目跟風”,是貫穿陸道培職業生涯的行醫理念。1980年,他在(原)衛生部的推薦下前往倫敦皇家醫師進修學院Hammersmith醫院進修,此后又自費到法國、德國、瑞士幾個著名的骨髓移植和白血病診治中心訪問學習。
在看到我國與醫療發達國家的差距后,帶著成箱書籍資料回國的陸道培,又萌生了一個大膽的想法:“中國也一定要搞異基因骨髓移植?!?/p>
“盡管當時國外已有大量異基因骨髓移植資料,但我們并沒有照搬照抄。”陸道培曾在接受采訪時表示,從放療劑量,到避免移植物抗宿主病的用藥策略,再到術后護士團隊的護理方案,他進行了大量的改進和創新。
“骨髓移植要無菌的病房,我的無菌病房只申請了一千塊錢,兩間房子中間打一個洞。高效過濾器、粗效過濾器,我也自己去買;架子用磚來搭……”
正是在這樣一間簡陋的無菌層流室中,1981年9月30日,陸道培成功為一位患急性白血病的女大學生進行了HLA(人類白細胞抗原)相合異基因骨髓移植,開創了我國骨髓移植治療的先河。
陸道培的女兒陸佩華曾在接受“醫學界”采訪時回憶,“當時有人覺得,我父親骨髓移植的探索對病人來說太冒險,但其實他比誰都愛護自己的病人,每一項研究放到患者身上前,都要做周密萬全的準備?!?/p>
“這背后蘊含著他無數次模擬訓練,病人們信任他,所以才敢把生命托付。父親這一生的心血都獻給了血液病學研究?!标懪迦A說,直到自己成為家里的第六代醫生,她才理解父親所說的“病人要活下去”這句話的真正含義。
在此后十余年的時間里,陸道培帶領團隊在造血干細胞移植領域取得多項突破性進展。他成功完成國內首例ABO主要血型不相合骨髓移植、國內首例超大體重成人雙份非血緣臍血移植、首次證實了混合胎肝細胞移植,可降低移植物抗宿主?。℅VHD)風險......
1991年,陸道培又率先在國際上報道了誘導免疫耐受的新技術。通過系列技術創新,我國HLA相合移植5年生存率逐步達到國際領先水平。
因為一系列卓越貢獻,1996年陸道培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同年,他創建了中國首家臍帶血庫,并于2000年率先成功開展成人雙份臍帶血移植,為亟需移植的患者開辟了新的造血干細胞的來源。
2016年,國際血液與骨髓移植研究中心(CIBMTR)授予陸道培杰出服務貢獻獎,以表彰他對推動中國,乃至全球造血干細胞移植事業發展所做出的杰出貢獻。陸道培也是第一位獲此殊榮的中國專家。
除了自身的醫學成就,作為一位醫學大家,陸道培院士還為我國培養了大批醫學領域的杰出人才,其中不乏兩院院士。
“1987年我還是一名研究生,有幸加入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跟隨陸老師學習。”中國工程院院士、北京大學血液病研究所所長黃曉軍曾回憶,他始終記得陸道培老師“移植無小事”的教誨。
北大人民醫院在骨髓移植領域的成績,“都是陸院士當年從一張病床、兩張病床艱苦的條件下打下的基礎。”黃曉軍說。
89歲時,陸道培院士還會在早上8點出現在病房里,仔細詢問患者的情況。2020年90歲生日時,他曾許愿,等疫情過后,自己還要出門診、查病房。
“陸道培同志畢生致力于中國醫學事業,以醫學發展為使命、以國人健康為己任,嘔心瀝血、勤勉工作。作為醫學家、教育家和臨床科學家,他矢志不渝、求索不息,在中國血液病學領域取得開創性成就,為無數血液病患者帶來希望,譜寫了我國血液病學發展的壯麗篇章?!?/p>
北大人民醫院在訃告中還寫道,“他的言傳身教激勵著一代又一代醫務工作者勇敢追求理想、不斷追求卓越……他的貢獻永載史冊,他的精神永存人間!”
來源:醫學界
校對:臧恒佳
編輯:張金金
*“醫學界”力求所發表內容專業、可靠,但不對內容的準確性做出承諾;請相關各方在采用或以此作為決策依據時另行核查。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