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幫扶開新局 均衡教育促發展
3月26日至28日,“走進粵東西北(河源)教研幫扶活動”小學數學專場在河源市紫金縣舉行。本次活動,以“核心素養導向的小學數學課堂教學實踐探索”為主題,以數量關系教學為載體,聯動深圳、河源兩地教師及專家近兩百人,通過“集體研磨、跨域聯動、課堂實踐、專家領航”多方共研共享的教研模式,共探小學數學教學提質新路徑。活動由廣東省教育研究院主辦,河源市教育教學研究院承辦,紫金縣教育局、紫金縣教師發展中心、紫金縣中山實驗學校、紫金縣鳳安中心小學協辦。
第一部分
云端共研:集體備課凝共識
3月17日,活動序幕在云端拉開。在廣東省教育研究院鮑銀霞老師組織下,深圳、河源兩地備課團隊通過騰訊會議開展第一次集體備課,圍繞四節課例展開線上研討。首先由李彥、黃安娜、廖偉源、謝海花四位授課教師談教學思路,然后河源市團隊鄧淑妮、梁嫣鋒、黃梅州老師;深圳市團隊王開杰、陳清容老師以及省教育研究院鮑銀霞老師分別進行專業、細致的點評,為授課教師進一步明晰教學方向。鮑銀霞老師表示,課堂要落實新課程標準的要求,發展學生核心素養,要注重為學生提供思維空間,注重對學生數學表達能力的培養。
第二部分
現場研討:課例研討明方向
3月26日下午,在鮑銀霞老師的帶領下,深圳、河源兩地團隊齊聚紫金縣鳳安中心小學,通過實地試教、互動診斷、二次備課等環節,對課例進行精細化打磨,實現教學設計與學生認知的深度契合。
課例展示:紫金縣鳳安中心小學謝海花老師帶來五年級《分數乘法(一)》,以“一致性”視域下的計算為載體,引導學生從整數乘法遷移至分數乘法,通過“操作—建模—抽象”分層活動,實現算理與算法的融合。隨后,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集團)海岸小學李彥老師執教四年級《字母表示數》,李老師借助播放《數青蛙》兒歌營造輕松課堂氛圍,引導學生思考感受,挖掘出青蛙相關數量關系,促使學生發現現實情境中的數學問題,打破常規慣性思維,激發學生主動探究欲望,實現從生活情境到數學問題的自然過渡,契合數學源于生活理念,培養學生數學抽象意識。
集體研磨:首先由鳳安中心小學龔東方校長致歡迎辭,他對幫扶團隊的到來表示衷心的感謝和誠摯的歡迎;其次由執教教師談教學反思;然后與會教師談收獲和疑惑。大家充分肯定了兩位授課教師的課堂,教學環節設計精巧,注重學生主體地位,善用多樣化教學手段激發學生探究欲望。同時,能從教學細節處理、課堂節奏把控、練習梯度設置等方面提出優化建議。
最后,專家團隊針對李彥、黃安娜、廖偉源三位授課教師的課例進行深入剖析,從教學目標的精準定位、教學環節的流暢銜接,到教學方法的創新應用等方面,提出了諸多建設性意見。鳳安中心小學曾志忠老師表示,這次省教研幫扶活動有效促進了鄉村教師教學理念的更新,以挑戰“不可能”的任務,讓團隊在研討過程中成長;鄧淑妮老師指出在課堂應注重學生思維的培養,讓學生真正參與到課堂中來;王開杰老師認為教學要符合學生實際認知水平,注重知識生成的過程;鮑銀霞老師強調教學要緊密貼合課程標準,注重核心素養的落地生根。
第三部分
課例展示:素養課堂綻芳華
3月27日,教學創新與交流研討活動在紫金縣中山實驗學校舉行。此次活動匯聚了深圳、河源兩地的教育智慧,通過課例展示與深度評課,為數學教學質量提升探尋新路徑。
廣師大河源高新區實驗學校廖偉源老師執教四年級《字母表示數》。廖偉源老師通過創設生動情境,引導學生從現實生活中感知用字母表示數的意義。他通過讓學生獨立思考、小組合作、多元表達和生生互辯等豐富的活動,循序漸進,培養了學生的符號意識和模型意識。
深圳市南山區第二外國語學校(集團)海岸小學李彥老師執教《字母表示數》。李彥老師憑借獨特的教學設計,將抽象的數學概念巧妙融入趣味活動中。她關注學生從具體數字到抽象字母表示數的思維過渡,通過層層遞進的問題引導,讓學生深入理解字母在不同情境下的含義,體會字母表示數的簡潔性和優越性,有效激發了學生對代數知識的學習興趣。
紫金縣中山實驗學校黃安娜老師為大家展示四年級《等量關系》課例。黃安娜老師通過創設蹺蹺板、天平等生活情境,引導學生發現常見數量關系,體會等量的等量相等這一基本事實。學生在黃安娜老師的引導下,借助線段圖、格子圖等形式,學會合理利用等量關系進行推理,逐步形成模型意識、幾何直觀和推理意識。
隨后,評課研討環節開始。首先,紫金縣中山實驗學校教育集團鐘勇鋒校長致辭,強調了校際教研交流對提升區域教育教學質量的重要性。接著,三位執教老師分別圍繞自己的教學目標、教學過程和教學預設進行了教學反思。
評課環節中,紫金縣教師發展中心黃梅州老師用“循循善誘,循序漸進”兩個詞肯定了李彥老師的課堂,提出課堂應讓學生去思考,去探索,去表達。源城區教師發展中心李歡歡老師從“真情境,真問題,真探究”點贊黃安娜老師的課堂設計,同時對深度的生生互動提出了“一問四答”的觀點。深圳市教育科學研究院的王開杰老師對三節課例進行了細致入微的點評,提出“數量關系”主題的課堂構建數量之間的關系是培養學生數學思維和應用能力的核心。河源市教育教學研究院鄧淑妮老師用“素養導向、兒童視角、任務驅動”三個方面對三節課例進行了肯定,提出課堂應從“備課和深度思考”“小孩子學習的角度”“用學生學習的知識來推動教學”三個方面來完成。最后鮑銀霞老師高度肯定了三節課例對“素養課堂”的實踐貢獻,希望全市老師能夠開展二次教研,將數量關系這一主題的教學研討深入下去。
第四部分
專家領航:理論實踐雙賦能
3月27日下午,王開杰老師作專題講座《“數量關系”主題的學習與思考》。講座聚焦“數量關系”主題,通過三大板塊系統解析其理論與實踐價值。通過追溯“數量關系”在數學教育中的演進歷程,闡明其在學科體系中的重要地位;接著深入剖析“數量關系”的核心概念與教育意義,探討其對學生邏輯思維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培養作用;最后結合教學實踐案例,分享如何設計有效課堂活動,助力學生構建“數量關系”知識網絡。王開杰老師以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生動的教學實例,為參會教師提供了兼具啟發性與操作性的專業指導。本次講座為河源市小學數學教育工作者深化課程理解、優化教學方法提供了重要引領和指導。
鮑銀霞老師以《五維七步:小學數學校本教研模式探索》為主題,簡要闡述了小學數學校本教研的實踐路徑。她介紹了“五維七步”的內涵與實施步驟,通過案例說明教師在參與校本教研中的角色轉變與專業發展,為一線教師及教研員開展校本教研活動提供了借鑒。
隨后的互動交流環節,一線教師圍繞“如何抓數學本質”“課堂中如何落實核心素養”等問題與專家開展深入對話,現場思維激蕩,智慧交融,探討氛圍熱烈。
第五部分
監測結果分析:教研沙龍啟新程
3月28日上午,在鮑銀霞老師的組織下,河源市小學數學教研員齊聚一堂,共話“基于質量監測結果的小學數學教學改進實踐探索”。河源市及五縣兩區的教研員先對本市本縣區小學數學學科省測結果進行解讀,查找出問題,提出改進措施。鮑銀霞老師根據各縣區的實際情況,一一指明了改進的策略及今后的教研方向。她最后建議,一是要精準查擺存在的問題,二是要狠抓常規教研工作,三是改進策略要找對突破口,聚焦亟待解決的問題;四是在現在基礎上深化區域小學數學教研體系構建。
此次教研幫扶活動以“核心素養”為錨點,通過跨區域協作、多課例剖析、專家分層指導,為河源小學數學教師搭建了高質量研修平臺。深圳經驗的輻射、本土智慧的煥新、專家理論的引領,共同繪就粵北教育“提質增效”的新圖景。未來,將繼續以教研幫扶為紐帶,推動基礎教育優質資源向粵東西北縱深流動,推動教育均衡發展。
來源:廣東省教育研究院
編輯:廣東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