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乳腺癌作為全球女性發病率最高的惡性腫瘤[1],嚴重威脅著女性的生命健康。在眾多乳腺癌亞型中,三陰性乳腺癌(TNBC)和人表皮生長因子受體2(HER2)過表達的乳腺癌具有較高的腦轉移風險,一旦發生腦轉移,患者預后往往較差。盡管治療手段不斷進步,但乳腺癌腦轉移的發生率仍在上升。并且,關于乳腺癌的特定亞型和患者特征如何影響生存率的數據有限。近期一項韓國的11年單中心回顧性研究[2]深入探究了影響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生存的預后因素,為臨床實踐提供了數據支持。醫脈通小編特此整理文章主要內容,以饗讀者。
研究背景
截至2021年,乳腺癌是韓國女性中最常見的癌癥。不同乳腺癌亞型發生腦轉移的概率不同,TNBC和HER2過表達的乳腺癌腦轉移率可高達50%,而激素受體(HR)陽性/HER2陰性的乳腺癌腦轉移發生率約為14%。
近年來,隨著多種有效的全身化療藥物的應用,轉移性乳腺癌患者的生存率得到顯著提升,但全身化療在預防轉移方面效果有限,且患者生存期的延長也導致了腦轉移發生率的增加。盡管腦轉移的局部治療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新型可穿透血腦屏障的全身治療方法也不斷涌現,但乳腺癌腦轉移患者的預后仍然不容樂觀。此外,關于特定乳腺癌亞型和患者特征如何影響生存率的數據有限。因此,本研究中對乳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了回顧性分析,旨在確定與生存相關的臨床病理特征和預后因素,為患者提供潛在的治療策略。
研究設計
本研究為一項單中心、回顧性、觀察性研究,納入了韓國釜山國立大學醫院在2010年1月至2020年12月期間確診的乳腺癌腦轉移患者。所有納入患者需滿足以下條件:經腦部磁共振成像(MRI)證實存在轉移性腦腫瘤或轉移性腦膜強化,或在腦脊液(CSF)中檢測出轉移性癌細胞;且排除患有乳腺癌以外其他惡性腫瘤的患者。研究的主要觀察指標為影響腦轉移時間的因素以及影響生存的預后因素。
研究結果
01
患者臨床特征
共回顧了151例腦轉移乳腺癌患者的數據,其中131例患者可進行分析(排除20例數據缺失的患者)。患者確診乳腺癌時的中位年齡為51歲,確診腦轉移時的中位年齡為55歲。原發性乳腺癌患者紅,53例(40.5%)患者為雌激素受體(ER)陽性,39例(29.8%)為孕激素受體(PR)陽性,41例(31.3%)為HER2陽性。110例(84%)患者在確診腦轉移時有神經系統癥狀,最常見的是頭痛。腦部MRI檢查發現,126例(96.2%)患者觀察到轉移病灶, 13例(9.9%)患者表現出軟腦膜強化,10例(7.6%)患者表現出硬腦膜強化。此外,5例(3.8%)患者的腦部MRI結果正常,但在CSF分析中轉移性癌細胞檢測呈陽性。
在體能狀態方面,99例(75.6%)患者的ECOG體能狀態為1或2分,而32例(24.4%)患者的ECOG體能狀態為3分。
在治療方面,110例(84%)患者接受了局部治療;62例(47.3%)患者進行了γ刀放射外科手術,其中1例患者額外進行了全腦放療(WBRT)。共有50例(38.2%)患者進行了WBRT,36例腦孤立性轉移病灶患者中,7例行手術切除,24例行γ刀治療。
02
影響腦轉移時間的因素
受分析患者中,確診乳腺癌到腦轉移的中位間隔時間為27個月。單因素分析顯示,乳腺癌診斷時的分期和組織學分級與腦轉移時間顯著相關;多因素分析表明,乳腺癌確診時的分期是影響腦轉移時間的獨立顯著因素(中位時間:I期:97.2個月;II期:44.4個月;III期:38.1個月;IV期:13.0個月,P<0.001),分期越高,從乳腺癌確診到腦轉移的時間間隔越短(表1)。
表1. 影響乳腺癌患者腦轉移時間的因素的線性回歸分析
03
影響生存的預后因素
數據截止時,已有122例(93.1%)患者死亡。腦轉移后的中位生存期為8.0個月,52例(39.7%)患者存活>1年(圖1A)。乳腺癌確診到腦轉移的間隔時間(>1年與<1年)對腦轉移后的生存率無顯著影響(n=105與n=26,中位生存期分別為5.7個月和8.9個月,P=0.872)。
通過Kaplan-Meier分析比較三種乳腺癌亞型患者的后續生存情況。單因素分析顯示,相較于ER/PR陰性患者,陽性患者生存期更長;但多變量分析表明,只有TNBC是具有統計學意義的預后因素。HR陽性組(n=43)的中位生存時間為11.5個月(95%CI,7.07-21.5),HER2陽性組(n=25)為13.1個月(95%CI,9.97-29.5),TNBC組(n=47)為3.3個月(95%CI,2.7-5.9),不同亞型之間的生存率存在顯著差異(P<0.0001,圖1B)。
多因素生存分析顯示,原發性乳腺癌的組織學分級是影響生存的獨立預后因素。原發性乳腺癌的組織學分級越高,腦轉移后生存期越短(圖2B)。
此外,ECOG體能狀態評分也對患者預后有著重要影響,與體能不佳的患者相比,體能良好的患者在腦轉移后的生存期更長(圖2C)。腦轉移病灶大小不影響腦轉移后的生存率,但腦轉移灶的位置是獨立預后因素,腦室上部和腦室下部均有轉移(包括腦膜播散轉移)的患者的生存時間明顯縮短(圖2D)。單純腦膜外播散轉移也是一個不良預后因素(中位生存期為2.8個月vs 9.6個月,P=0.014,圖 2E)。
在腦轉移的治療方面,研究顯示腦轉移后的全身化療是改善生存的良好預后因素(中位生存期11.0 vs 3.3個月,P<0.001),尤其是在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腺癌患者中。此外,在局部治療中,γ刀療法HER2陽性和三陰性乳腺癌腦轉移患者帶來生存獲益;而全腦放療改善了HER2陽性亞組的生存。
圖1. 腦轉移后的總生存期。(A)總體人群;(B)TNBC、HER2陽性與HR陽性患者
圖2. 不同基線特征患者的腦轉移后生存情況(A)TNBC與非TNBC;(B)原發性乳腺癌的組織學分級;(C)ECOG體能狀態;(D)腦轉移的位置;(E)軟腦膜播散性轉移;(F)腦轉移后的全身化療
研究結論
本研究通過對131例乳腺癌腦轉移患者進行回顧性分析,深入探究了影響患者預后的因素及生存狀況。研究發現,乳腺癌確診到腦轉移的中位間隔時間為27個月,確診時分期越高,腦轉移發生時間越短,這一趨勢同樣發生在ER陰性患者中。
在生存預后方面,患者腦轉移后的中位生存期為8.0個月。多因素分析顯示,TNBC、高組織學分級、體能狀態差以及軟腦膜播散轉移等均為不良預后因素。其中,TNBC患者中位生存期僅3.3個月,遠低于激素受體陽性和HER2陽性患者。值得注意的是,腦轉移后的全身化療是改善生存的關鍵因素,接受化療的患者中位生存期顯著延長至11.0個月。
盡管HER2過表達通常被認為是腦轉移的高危風險因素,但本研究中其并非獨立預后因素。然而,接受曲妥珠單抗治療的HER2陽性患者有生存獲益趨勢。在局部治療方面,γ刀放射外科治療和手術在單因素分析中有延長生存的趨勢,但多因素分析未證實其顯著影響。
本研究存在一定局限性,如回顧性單中心設計易導致選擇和回憶偏倚、樣本量較小、存在數據缺失等。未來需要更大規模、更廣泛的研究來證實這些發現,并進一步探索針對乳腺癌腦轉移的優化治療策略。
參考文獻:
1.Bray F, et al.CA Cancer J Clin. 2024 Apr 4.
2.Lee GH, et al. Medicine (Baltimore). 2025 Mar 14;104(11):e41827.
編輯:Villanelle
審校:KIKI
排版:KIKI
執行:KIKI
醫脈通是專業的在線醫生平臺,“感知世界醫學脈搏,助力中國臨床決策”是平臺的使命。醫脈通旗下擁有「臨床指南」「用藥參考」「醫學文獻王」「醫知源」「e研通」「e脈播」等系列產品,全面滿足醫學工作者臨床決策、獲取新知及提升科研效率等方面的需求。
本平臺旨在為醫療衛生專業人士傳遞更多醫學信息。本平臺發布的內容,不能以任何方式取代專業的醫療指導,也不應被視為診療建議。如該等信息被用于了解醫學信息以外的目的,本平臺不承擔相關責任。本平臺對發布的內容,并不代表同意其描述和觀點。若涉及版權問題,煩請權利人與我們聯系,我們將盡快處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