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汽車安全領域,防側翻性能一直是消費者和監管機構關注的重點,直接考驗車輛的操控和安全性,尤其對于高重心的SUV來說,防側翻在高速行駛時至關重要。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為此開發了一項名為“魚鉤測試”(Fishhook Maneuver)的動態側翻評估方法。這項測試通過模擬緊急避障場景,考驗車輛在極端轉向操作下的穩定性。具體規則和流程是什么?下面我們來詳細分析。
測試核心規則
測試分為兩種負載狀態,標準負載(Nominal Load)僅包含駕駛員、儀器設備、安全外撐桿和滿油箱。多乘員負載(Multi-Passenger Load)在標準負載基礎上增加模擬乘客重量的“假人”(每個重79kg),具體數量根據車輛座椅布局調整。
輪胎方面必須使用全新輪胎,輪胎氣壓需符合車輛出廠標準。為了保證安全,車輛需安裝鈦合金安全外撐桿,防止完全翻車。外撐桿高度根據車重分為短、標準、長三種規格,初始離地間隙約12-14英寸。
測試流程詳解
魚鉤測試并非單一動作,而是一整套的動態動作,整個運動軌跡看起來像魚鉤而得名。首先,車輛以50 mph(約80 km/h)的速度直線行駛,方向盤以13.5度/秒的速度勻速轉動至30度。通過線性回歸分析橫向加速度數據,計算達到0.3g時的平均方向盤角度N度,N角度將用于后續魚鉤測試的轉向量計算。
接著正式進入魚鉤測試,車輛略高于目標速度(初始為35 mph)直線行駛,隨后松油門滑行至目標速度。方向盤由可編程轉向機控制,確保輸入精度和一致性。
轉向時,第一階段方向盤以720度/秒的速率轉動至N度 × 6.5。第二階段為反向轉向,當車輛側傾角達到極限值,方向盤以相同速率反向轉動至-N度× 6.5。反向轉向完成后,方向盤保持3秒。
速度遞增:初始測試速度從35 mph(56km/h)開始,若車輛的輪胎沒有離地,則逐步提升至40、45、47.5、50 mph(80km/h),如果可以在80km/h通過測試,則車輛合格,需要注意的是,輪胎離地在5厘米以內,也代表通過測試。
測試考驗車輛的哪些性能?
魚鉤測試考驗緊急避障穩定性,模擬駕駛員快速打方向躲避障礙后立即反向修正的場景。這種“急轉-急回”操作會引發劇烈橫向載荷轉移,考驗車輛懸架、重心高度和電子穩定系統(ESC)的協調能力。
其次考驗側傾抑制能力和輪胎抓地極限,測試要求輪胎在高壓下保持附著力。通過“多乘員負載”測試,還可以評估車輛滿載時和空載時的穩定性差異。例如,皮卡車型需在貨箱中載貨,測試高重心配置下的抗側翻能力。
側翻本質是離心力與重心高度的博弈。當橫向加速度產生的力矩超過車輛重力矩時,內側車輪會抬升。魚鉤測試通過極端轉向放大這一效應,迫使車輛逼近物理極限。不同于麋鹿測試,魚鉤測試專門用來考驗車輛的防側翻能力,而不是緊急避障通過能力,對于SUV或者如今的微型電動車來說,這項測試可以讓用戶直觀地看出安全性,購車時有一個參考。
國內哪些車進行過魚鉤測試?
由于這項測試是美國國家公路交通安全管理局(NHTSA)的項目,僅測試在當地上市的車輛,國內并沒有大面積推廣,但隨著國內制造商測試項目的增加,魚鉤測試也進入消費者的視野,
比如吉利星越S(參數丨圖片)以122km/h的初始入彎速度通過魚鉤測試,長安UNI-T以80km/h的速度完成了魚鉤測試。而近期騰勢N9將魚鉤測試的速度提升到160km/h,在四個輪胎沒有離地的情況下,通過測試,模擬了高速避障防側傾的能力。
選車偵探觀點:魚鉤測試通過高度標準化的流程,揭示了車輛在極端工況下的“隱性短板”。從2000年推出以來,盡管其嚴苛性引發過爭議,但不可否認的是,這項測試推動了懸架設計優化、輪胎匹配優化、ESC普及等技術進步。未來,隨著自動駕駛和電動化浪潮的到來,測試方法或將進一步迭代,但核心目標始終如一:讓每一輛車都能在危機時刻穩住身形,守護駕乘者的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