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有兩天時間沒有更新了,這幾天行情回調的厲害,我的持股也沒有動,也是虧了一些。現在大部分時間在做一些研究,股價的上漲是由內因驅動的,外在的變化,只能是暫時的改變軌跡。長期來看,外因并不起主導作用。
換句話來說,就像今天這樣的大跌,有些人很沮喪,其實,換個角度來看,假如兩個月以后,大盤出現在3500那里,這些事情,都已不復存在,股市也變得欣欣向榮。行情有下跌的時候,就會有上漲的時候。如果上漲的時候,就開心,下跌的時候,就難過。時間久了,整個人也變得抑郁了。更嚴重的事情就是,心態不好的時候,操作就會變形,情緒的作用下,極容易做出愚蠢的決策。
比如說,對于一只個股,如果你有著強列的預期,你認為它未來會有很大的空間,就不會因為明天的下跌而傷心。如果你花費了一年時間,研究了一只股票,今天買進去,決不可能明天就會想著賣出或者止損。反過來講,今天買進來,明天想著止損,上午止損后,下午就又買進來,這樣的話,還是趕緊清倉離場吧。這個市場不適合這樣的投資者。
市場跌的最狠的時候,是2008年的金融危機,當時有個小哥來我家裝寬帶,聊天中,他說他的股票跌了差不多70%,是一只煤炭股。
我問到怎么辦?他說都跌到快沒有錢了,也就不管它。
后來到了2009年的時候,我家寬帶故障,他又過來了,我問到他,股票怎么樣,2009年的行情還可以哦,他說早已解套賣了,賣的虧了,賣出后,又上漲了很多。
這種思路是廣場舞大媽類型的,這樣的投資者,有可能虧,也有可能賺錢。至少會有50%的可能性是賺錢的。
那種上午買,下午就想割肉的,或者第二天上午割肉出來,下午又想買進的投資者,虧錢的概率是100%,沒有例外。這些所謂的精英或者精通各種K線指標看法的投資者,虧損的概率是100%。
我們曾經多次舉過一個案例。茅臺剛上市的時候,股價是40多塊,它上市后,就開始下跌,然后一路跌到30塊附近。它沒有價值嗎?它不好嗎?
還有一段時間,茅臺的價格是200塊的時候,那段時間大盤一直漲,但,茅臺卻從200元跌到170塊,很多人氣急敗壞。你看?大盤都漲了,板塊也在漲,白酒股也在漲,為啥茅臺就不漲?
早在多年前,我買了一只有色金屬的股票,那天整個板塊大漲,大盤也在漲,我買的那只是整個板塊里,唯一的一只綠色的,我盯著盤面看了一天,晚上睡不好,我覺得自己運氣太差了,就算是蒙一只,也不至于蒙到這么差的股票。
這只股票,大盤漲它不漲,板塊漲,它也不漲,如果明天大盤回調,它肯定會跌的更狠,或者明天板塊回調,它也會回調的更狠。第二天開盤后,我第一時間掛單賣出來,9點30分時,我精準的清倉了。
當天它漲停,第二天繼續漲停,第三天又漲停。這三天大盤沒有漲,板塊也沒有漲。唯獨我一個人盯著這只股票思緒萬千。
如果你對一只股票有著強烈的看法,或者有著強烈的預期,不要因為大盤回調,就輕易的割肉。或者因為板塊在漲,它沒有漲,就輕易的去放棄。請記住這一句話:大盤最終會漲上去,大部分個股也會漲,因為縱然經濟不好,但在通貨膨脹的加持下,在長期的貨幣貶值的背景下,只要是基本面不太差的公司,都會有所表現。一個很不恰當的案例,比如說,房產,現在房子在掉價,也許未來兩年還在掉價,但10年以后,房價依然是上漲的。因為一切都在漲價。
人總是在不斷的反思中成長,每天有很多時間可以利用,如果天天用來盯著股價看,那么這個時間浪費的太可惜了。我以前就是特別喜歡盯盤,而且,好像這個還具有成癮性。一會不盯著,就難受。現在也在慢慢克服這個問題。看報表搜集資料四小時,復盤一小時,思考總結一小時。六個小時,基本上解決了所有的事情。很多東西都在細節里。必須一點一滴的弄清楚,才能看的更準確。
比如說,一家汽車公司,它的業績連續翻倍,但股價并沒有實現上漲。從表面上來看,有業績,但沒有現金流?那么,一個重要的問題來了,是業績重要,還是現金流重要?
那首先要看它有沒有經營風險,如果有經營風險,那么,當然是現金流重要。如果沒有經營風險,那么當然是利潤更重要。可能有的投資者會說,那既有現金流又有凈利潤,豈不是更好嗎?
你說的沒有錯。但如果一家公司現金流充沛,而且業績連續翻番,訂單量爆滿,你覺得它現在應該是多少倍的市盈率合適?恐怕估值于少也得60倍以上的市盈率,問題是這么高的市盈率買入還劃算嗎?
正因為它有一些問題點,所以才會以20倍左右的市盈率存在。
這些現象的存在是暫時的還是長期的,以后會不會改善,那就得對這家公司進行詳細的分析,比如說,它有6個億的利潤,但是賬戶上沒有現金。它的現金去了哪里?要抽絲剝繭的進行分析。分析后發現它增加了2個億的存貨,增加了4個億的應收款。
增加了存貨?是不是因為存貨不好賣了,或者滯銷了造成的存貨的增加?那就要看存貨的周轉率的變化,我們發現,它增加存貨后,存貨的周轉率反而變的更高效了,周轉天數變的更短了,說明這家公司這樣的決策是正確的。因為它的銷售量變的大了,需求量在增加。自然的多增加庫存是應該的,這符合常理。
增加了4個億的應收款,這也不是一個小事情,是不是它的行業話語權變低了,試圖加大賒銷來占領市場。我們看它的應收賬款周轉率的變化,發現周轉的更快了,這說明它的產品很暢銷,回款力度也在加強,但規模擴張的更厲害。而且它的應付賬款也在相應的增加,而且增長的幅度更大。這說明這家公司對上游供應商更強勢了,增加了采購原材料的賒銷力度。
我們再分析它的應收賬款的賬齡, 發現超過95%以上的應收賬款是一年以內的,超過一年以上的應收款項極少。這說明它回款的力度很強。壞賬率極低。我們再看它的固定資產的情況,發現最近一年時間,固定資長增長了接近一倍,主要的固定資產是廠房與機器設備。這說明它在擴大產能。
那么,接下來就可以給這家公司畫像。它的壞賬率極低,應收款占比大,但回款率極高。這說明它的下游客戶,極有可能是行業內的大型新能源汽車公司,而且對該公司進行了大量的采購。因為別人是大公司,需求量極大。所以,話語權較為強勢。對該公司進行了大量的賒銷,但人家是大公司,絕不會拖欠款項,它只是賬單期較長而已。
這從應收款項極大,并且基本上都在一年以內支付的情況來看,確實是這樣。我們從它的固定資產增長情況來看,它的固定資產近一年增長了接近一倍,說明該公司的訂單量太多,急著擴充規模。
總體來看,今年的業績是有保障的。
如果產能繼續擴張,需求量或者采購量進行加大,規模效應出來后,單件的成本價會更低,那么,凈利潤率也會提高,那么未來的業績會繼續翻倍的增長。行業的話語權會變的強勢,現金流也會變好。
如果只是單純的瞄一眼,這公司現金流不好,不能買,那么,這個股市將沒有什么票可以做的。茅臺不可能在下個月跌到30塊的股價讓你去買進。反過來講,假如茅臺真的出現大問題時,然后股價大跌,你也不一定敢買。就像ST華微,剛剛暴雷的時候,股價跌到一個極低的位置。如果你能分析出來它的合理性,那就是一個極佳的買點。后面漲上來了,再說這些,就沒有意義。
同樣的道理,就像巴菲特在1989年買的富國銀行,1988年,美國的房地產崩盤,而當時的富國銀行有大量的房地產貸款。恐慌的散戶,瘋狂的拋售,導致股價大跌。巴菲特反復分析后,這認為這家公司縱然把這些爛賬全部抹平后,也不至于凈利潤出現虧損。如果債務全部計提后,明年就又是一家干凈的公司。而且業績會持續上漲。所以,它炒在了一個大底附近。
這個道理很簡單,如果一家公司,什么都好,哪方面都優秀,可能現在的估值至少也是80倍或者100倍的市盈率,問題是,如此高估的情況下,買進后,還劃算嗎?值得嗎?
反過來講,假如一家公司,短時間內存在一些問題,如果你分析后,發現這些問題只是一些表象,并不影響未來的發展。那么當下的問題點,正是造成它估值低估的一個重要原因。等一段時間后,或者一年以后,一切都明朗了,那個時候,它的估值可能是50倍市盈率或者80倍市盈率。等一切都明朗后,再買入,還劃算嗎?
股市就是這么擰巴,正是因為這樣,才會導致有些股票被錯殺,找出來這樣的股票,然后買進它,拿著它,等水落石出后,賣出它。就可以了。不要因為今天大跌,它也跌了就認為它不好,發現它的好,是需要一個過程的。正所謂有句股諺:買在分歧,賣在一致。
這也就是說明了為啥炒股的人總是虧?因為你看好的,大家也都看好,既然大家都看好了,那自然就有著豐富的泡沫。你每天在各種泡沫之間,來回的穿梭,能不虧嗎?
同樣的道理,有些股票,它三天五天或者一個月沒有漲,這本身就是正常的,從分歧到一致是需要一個過程的。巴菲特買的華盛頓郵報,翻了上百倍。買入的時候,是因為凱瑟琳堅持報道“水門事件”。它在與國會打官司,很多廣告商認為它不會贏,紛紛撤出與華盛頓郵報的合作。
但由于凱瑟琳堅持說真話,最終贏得了這場官司。在這場官司的旋渦中,一家價值五個億的公司,跌到只剩下8000多萬的市值。
巴菲特正是在它跌到不足一個億的市值時,大規模的買入。買入后,官司還在打,股價還在跌。但一年后,它贏得了這場官司,并且獲利了媒體業的最高獎項——普利策獎。反過來,這家公司后面成為市民最值得信任的媒體,
巴菲特買入后,后面幾個月仍然在持續下跌之中,并且連廣告商都開始撤退了。大家都認為這家公司要“黃”了。老巴看到了未來,并且看到了當下的低估。所以,就買了,就這么簡單。
總的來說,沒有大量的客觀的調整與研究,沒有長期的跟蹤與分析,是做不好股票的。天天盯著K線圖,每天看著賬戶里的數字變化,反而更容易虧損。買在分歧,分歧絕不是一天或者兩天就能解決的事情。所以,短時間內的變化,就是非理性的。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