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短劇高喊精品化一年多之際,迎來了一部帶有轉折性質的作品《家里家外》,截止到目前,《家里家外》所帶來的熱度與效應還在延續。
3月份,一部講述80年代發生在四川的家庭故事《家里家外》在紅果平臺首播,這部作品全程使用四川方言,憑借著精良的制作,強烈的情感共鳴以及對于時代的還原度,《家里家外》一開播就成為了一部現象級爆款作品。
上線之初,#川話短劇家里家外開播#等多個話題登上抖音熱榜,上線12小時全網話題量破1億,上線3天紅果站內播放量破10億,全網話題量破40億,截止到目前,紅果站內熱度值破5000萬。
《家里家外》是一部充滿溫情的年代短劇,講述的是20世紀80年代初,川渝遭遇特大洪水,帶著女兒的單身爸爸陳海清遇到了帶著兒子的單親媽媽蔡曉艷,兩人攜手組建新的家庭,開始了一段二婚+閃婚的劇情,婚后,他們相互扶持、互相尊重,不內耗、共擔當,將這個四人的小家庭經營得充滿了愛和溫馨。
《家里家外》沒有延續短劇的慣用套路,摒棄掉了霸總、閃婚、豪門等抓馬情節,主打“輕喜劇+溫情”路線,憑借著樸實的情感表達,演員細膩的表演,這部“另類”的作品在一開播就打破了觀眾對于短劇歷來浮夸的刻板印象,迎來了高口碑與高關注度,引來無數“自來水”宣傳,有網友評論道:
“短劇《家里家外》又暖又甜,期待蔡曉艷和陳海清的新故事,他倆很般配,期待第二部作品”。
“編劇一流,演員一流,服化道一流,這部短劇堪稱一己之力推高了中國短劇作品的天花板”。
“完全不用擔心聽不懂,我們可以看字幕找翻譯,為了王道鐵會想盡一切辦法的,沒準還能學會一種方言”。
劇中對于親情、愛情、鄰里等關系的闡釋,讓網友感嘆“短劇有屬于自己的《小巷人家》和《苦盡柑來遇見你》”,同樣是作為年代劇,《苦盡柑來遇見你》由Netflix出品,在豆瓣評分高達9.6分,《小巷人家》由正午陽光出品,豆瓣評分達到了8.3分,網友將《家里家外》與這兩部作品相比較,可以看出,無論是從鏡頭、價值塑造、還是情感傳遞,《家里家外》都有著過硬的質量,這部作品也被網友戲稱為“短劇細糠”。
主筆/ Fengye
出品/ 飛娛財經
以爽劇為表象,以現實主義為內核
《家里家外》由國內知名短劇廠牌機構聽花島打造,聽花島曾生產出《我在八零年代當后媽》《引她入室》《閃婚老伴是豪門》《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等多部爆款作品,《家里家外》則是由曾經執導 過《引她入室》《宮女扶搖錄》 的導演楊科南執導,王道鐵、孫藝燃領銜主演 。
《家里家外》是首部將方言引入微短劇的作品。在電影和電視劇領域已經有了很多使用方言的作品,但是在微短劇領域,全程使用方言,《家里家外》還是第一次。
“說實話,我們團隊內部也有擔憂的聲音,因為我們用的是非常地道的四川話,外地人不看字幕真的聽不懂,可能會隔絕一些觀眾。但是,我們認真想了,堅持這部劇的地方性,更能體現真實感。”關于全劇使用四川方言,聽花島團隊在官微上如此解釋,并且為了保證方言純正和文化上的接近,導演全部選用了四川籍的演員。
《家里家外》以溫暖與溫情作為劇集主旋律,講述的是家長里短的故事,蔡曉艷和陳海清將川渝地區的辣妹子與耙耳朵刻畫的淋漓盡致,故事的推進也始終與時代相融合。
劇集以1981年的一場洪災作為開篇,蔡曉艷和陳海清愛情的起源也并非毫無緣故,而是起源于蔡曉艷一個善意的舉動。在幾年前的洪災中,蔡曉燕靠擺攤賣蛋烘糕維生,同樣很狼狽的陳海清帶著女兒路過時,蔡曉艷給了陳海情和女兒一份蛋烘糕,正是這一善舉讓陳海情牢記多年。
兩人再次相遇后,陳海情勇敢追愛,婚后,陳海清把錢都交給蔡曉艷保管,更是引來女兒官方吐槽“耙耳朵”,不過這種吐槽并不是真的家庭地位低,更多的是夫妻之間的敬重、理解與信任。
在兩人結婚初期,陳海情的女兒陳爽對后媽蔡曉艷有很多隔閡,不過在日常的來往中,蔡曉艷也憑借真誠贏得了陳爽的信任。陳爽被班主任誤會時,蔡曉艷選擇了相信陳爽,并且在班主任面前勇于保護陳爽,蔡曉艷在陳爽和親兒子邵一帆之間也是“”厚此薄彼,但是蔡曉艷偏向卻是陳爽,在相處之中蔡曉艷也慢慢感動了陳爽,并最終以真心換真心。
一天早上,收音機里播放著“1981年11月6日,第三屆女子排球世界杯在日本東京舉行”的背景音,這既提示了時間,也交代了歷史重大事件。
陳海清在一次出差回來后,給家里買了一臺新的電視機,之后女排世界杯決賽,中國隊對戰日本隊,左鄰右舍圍在陳海情家里一起觀看決賽,最終中國隊勝出,首次奪得世界冠軍,創造了歷史,也正是在這個時候,陳爽第一次承認蔡曉燕是自己媽媽,蔡曉燕聽到后淚流滿面,此時的淚水是多重含義的,個人情感與時代印記相交融。
“我們不是在父母締結婚姻的那一刻就自動擁有的親情,是漫長歲月里,日復一日的真心,讓我們成為了比血緣還要牢固的家人”當陳爽說出這句內心獨白時,觀眾也跟著一起落淚了。
《家里家外》在講述溫情故事的同時,也會穿插一些極具戲劇性的情節,例如,蔡曉艷多次勇于反抗無理婆婆。這樣的既能吸引觀眾,但也不至于使故事過于懸浮。
《家里家外》并不美化苦難,也不會刻意煽情,“這一次,我們想表達的是:充滿變化的年代,不變的家人和愛。”這句話一直貫穿在《家里家外》的創作始終。
《家里家外》拓寬了短劇的表達寬度,劇集不僅僅給觀眾帶來了爽感和情緒價值,同時帶給觀眾的觸動深入到了情感共振的層面,在微短劇提出內容精品化一年之后,聽花島已經憑借《家里家外》率先實現了從“表達情緒→表達情感→表達情懷”的迭代升級。
與文旅相結合,打造短劇+文旅新樣本
《家里家外》從劇本創作到拍攝籌備到后期制作,歷時總計三個月左右完成,從制作周期來看,這比一般的微短劇制作周期要更長。
除了對于劇情的考究之外,《家里家外》還贏在對時代感與地區性的真實還原,從語言、居住的房子、周圍的環境、日常生活中使用的物件,《家里家外》團隊都做了細致地研究,深度還原了80年代的街坊鄰里的生活環境,充滿了煙火氣,這也是其內容精品化創作的成果之一。
在語言上,“川妹看著歪(兇)”,“這個四川話雜嫩個親切”,“就是這個調調,聽起來安逸得很!”除此之外,嬢嬢、千翻兒、行勢、巴適得板、打整、鋪蓋等,劇中出現了很多極具四川特色的日常用語,在努力推廣四川話的同時,背后傳遞的還有家鄉情懷。劇中包括主演王道鐵、孫藝燃在內的所有演員都是川籍演員,說起家鄉話更是自然流暢、不突兀。
據了解,《家里家外》從策劃到推廣還得到了四川省廣播電視局全程參與支持。在拍攝場地的選擇上,《家里家外》拍攝地點選在成都老廠家屬區,熟悉的觀眾一眼就認出拍攝地點,雙流區軍工廠家屬院、彭祖山景區、青龍老街、青龍老電影院等極具年代感的地點也都成為了取景地,既增強了地域性,也增強了文化屬性。
在地方美食的推廣,劇集一開始,蔡曉艷賣蛋烘糕維生,劇集最后,蔡曉艷又擺攤賣起了串串,此外,麻圓、鍋盔、竹筒飯、芙蓉酥、天府可樂等具有四川地方特色的美食也逐漸出現在了劇集里,《家里家外》中隨處可見的喝茶鏡頭,也體現了四川的茶文化,在《家里家外》,看到的不僅僅是時代的變遷與,還有一座城市的文化底蘊與內涵。
#網友對短劇的審美已經NextLevel##短劇的風從霸道總裁吹響煙火人家#等話題頻繁登上熱搜,在微博話題“短劇已是nextlevel”的微博話題下,一位電視劇博主寫到,“ 《家里家外》劇情溫馨到爆,耙耳朵老公和辣妹子老婆用幽默化解雞毛蒜皮,連織毛衣都能讓人感動到哭!紅磚墻老街、老式瓷杯碎茶葉、街邊麻糖攤…自然光+現場收音,在短劇界真的是質感數一數二的存在!”
短劇向“長”,《家里家外》帶來的啟示
近日,據央視新聞報道,橫店一季度接待了超600個微短劇劇組,甚至橫店被戲稱為“豎店”,可以預測的是,未來短劇依然會處在高速增長的狀態。
在短劇精品化與免費化已經成為行業的共識的前提下,從《家里家外》可以看出未來短劇的三個趨勢:
1、長短劇加速融合,短劇變長將會成為未來的趨勢之一,《家里家外》共有79集,每集3分鐘左右,總時長達到了3個小時10分鐘,已經超過了一部普通電影(90分鐘-200分鐘)的時長,打開紅果短劇平臺,絕大部分短劇集數與時長與《家里家外》相仿,這也是微短劇精品化必然要經歷的過程。
2、在追求精品化的制作過程中,短劇制作成本會更高,制作周期也會變得更長。以去年聽花島制作的微短劇項目《我在長征路上開超市》為例,該劇采用實景拍攝,再融入特效,這部劇的制作成本達到了600萬人民幣,一度比肩部分長劇制作成本。
3、優質短劇內容推行多平臺播出。《家里家外》除了在紅果平臺首播之外,長視頻平臺B愛優騰芒也上線了這部作品,不過與紅果免費觀看的模式不同,長視頻平臺則推行了付費觀看模式,不過由此也可以看出,短劇的商業模式尚未有一條清晰的路徑。
《家里家外》所帶來的啟示還包括,無論是短劇還是長劇,本質都是在講一個好故事,都是為一代人找到情緒出口與價值呈現,在講好故事的同時,與觀眾達到情感共鳴,短劇長劇皆是如此,《家里家外》的爆火也提醒內容創作者唯有認真做內容的人才能真正地壓中爆款。
? 「飛娛財經」用心出品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