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31日,人力資源社會保障部、國家衛生健康委、國家中醫藥局、國家疾控局發布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集體、先進工作者、“白求恩獎章”獲得者表彰名單。
其中,河南省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王啟鳴教授,被授予“全國衛生健康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
【仁心仁術 照亮抗癌之路】
他以精湛醫術挽救無數危重病患,用科研創新推動肺癌診療發展,憑赤子情懷深耕基層醫療建設,生動詮釋了新時代醫者的使命擔當;
他始終在臨床救治與科研攻關的雙重戰場上書寫著生命奇跡,不斷突破醫學禁區,以個性化治療不斷創造生命奇跡;
他領銜制定全省肺癌診療規范,將復雜指南轉化為基層醫生“口袋書”;主持200余項國際臨床研究,推動肺癌精準治療邁入新紀元——他就是王啟鳴。
【專注肺癌領域,臨床技術走在前沿】
30年來,王啟鳴始終秉持“以患者為中心”的理念,用精湛的醫術和溫暖的關懷為患者帶來希望,并在難治的肺癌領域創下了很多紀錄:完成世界首例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圍手術期分子靶向輔助治療;治療河南省年齡最大的肺癌患者,治愈河南省有記錄的年齡最小的肺癌患者......
2013年,他接診了河南省年齡最小的肺癌患者——年僅10歲的小樹苗(化名)。小樹苗被確診為罕見的黏液表皮樣肺癌,治療手段極其有限,治療難度極大。面對這一罕見病例,面對絕望的父母,王啟鳴沒有退縮,他查閱大量文獻,最終為小樹苗制定了靶向治療方案,經過精心治療,小樹苗的病情得到顯著改善,最終通過手術徹底康復。
王啟鳴還救治了河南省年齡最大的肺癌患者——101歲的馬老太太。馬老太太被確診為惡性程度極高的小細胞肺癌,腫瘤已長至拳頭大小,被當地醫院宣判“死刑”。家屬滿懷希望找到了王啟鳴,面對如此高齡且合并多種基礎疾病的難治患者,王啟鳴再次迎難而上,膽大心細,制定了適合老人的個性化治療方案。經過三周治療,老人肺部的腫瘤縮小了三分之二,胸悶癥狀完全消失,百歲老人重獲新生。
2024年肺癌研究領域全國醫院及專家學術影響力排名Top100,河南省腫瘤醫院位列第28,王啟鳴連續四年排名河南第一。
王啟鳴當選河南省醫學會腫瘤醫學分會主任委員
【科研攻關,推動肺癌診療規范化】
王啟鳴不僅是臨床一線的“戰斗者”,更是科研領域的“開拓者”。他牽頭成立了河南省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長期致力于難治性肺癌分子機制的研究。他創新性地將基因檢測技術應用于肺癌診療,將患者分為“有靶無藥”“無靶有藥”“無靶無藥”三種類型,實施精準治療。
他的研究成果多次在世界肺癌大會、歐洲肺癌大會等國際會議上發表,推動了肺癌診療技術的進步。
王啟鳴在第四屆歐洲肺癌大會發出“河南好聲音”
他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及其他省部級課題達32項,獲得包括河南省科技進步獎一等獎“難治性非小細胞肺癌診療新技術的創新與應用”在內的等16項省部級獎項。他的團隊研究成果改寫了“中國CSCO原發性肺癌指南”等多項國家指南,參與編寫腫瘤學專著5部,參編指南和專家共識16部,主持制定行業質量標準1部,為肺癌診療規范化進程作出了重要貢獻。
【推進臨床試驗,讓更多患者獲益】
王啟鳴深知,抗腫瘤新藥的研發和臨床試驗是提升肺癌診療水平的關鍵。他常說:“新藥就是生命的希望,臨床試驗點亮患者希望之光。”他帶領團隊主持和完成了200多項國內外多中心臨床研究,積極推動新藥在肺癌領域的探索和應用,多項臨床研究結果改寫了肺癌治療指南。
今年53歲的劉女士來自河南農村,丈夫多年前因肝癌去世后,她獨自將3個子女撫養成人。但不幸的是,2019年初,劉女士因為咳嗽帶血,在當地醫院被診斷為肺癌。因為病情嚴重且復雜,劉女士找到河南省腫瘤醫院王啟鳴團隊,參加了一線臨床試驗;兩年后,病情發生新的變化,劉女士又接受了二線臨床試驗。目前劉女士狀態穩定,在家只需要按要求服藥,也不影響正常的生活,已高質量生存5年。
為表達感謝,患者用心為王啟鳴定制手工人像公仔
“每名患者的背后都是一個故事,我想盡力幫助他們走向柳暗花明。”王啟鳴團隊在肺癌領域有大量的臨床研究項目,所以在他負責的病區,有將近一半的患者,都在接受臨床試驗。“通過參加臨床試驗,患者可以用到非常前沿的治療手段和藥物,不僅減輕了家庭的經濟負擔,更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王啟鳴說。
肺癌腦膜轉移具有診斷難、治療難、評估難的特點,醫療界長期以來對此束手無策。然而,王啟鳴秉承“治病救人,解除病痛”的信念,迎難而上,通過查閱大量文獻、聯合全國多個專家,最終設計了一套“高劑量靶向治療+腦內化療+抗血管生成治療”的“組合拳”療法,解決了腦膜轉移患者“無藥可用”的治療困境,將患者的平均生存期從不足一個月延長至1年,部分患者甚至生存了4-5年,達到了世界先進水平。
該團隊目前已經救治了300多例腦膜轉移的患者,為了挽救更多的患者,他發起了全國多中心的臨床研究,繼續深度探索救治良方。
【技術服務人民,優質資源下沉基層】
作為河南省醫學會腫瘤醫學分會主任委員和省腫瘤性疾病醫療質量控制中心肺癌方面的首席專家,王啟鳴非常重視基層醫療水平的提升。他認為,大醫院的承載能力畢竟有限,只有廣大基層醫療衛生機構水平提升,才能更好地實現技術服務人民。
近年來,肺癌治療取得突飛猛進的進步,為了讓基層醫生在臨床實踐過程中有簡單、實用、專業的診療規范作為參考,王啟鳴帶領團隊以國內外權威指南為基礎,重點關注患者治療前的診斷及分期,對不同分期、不同診斷的患者做出最佳的治療方案推薦,并且以醒目顏色為標記,結合各大權威指南、各級臨床醫生實踐經驗,以國家醫保和省內醫保相關政策為參考,制定了全省肺癌診療質量控制標準和技術規范,并設計成了口袋書的形式,內容簡潔明了,特別適合基層醫生隨身攜帶,推動了肺癌診療規范化在全省范圍內的落地實施。
王啟鳴團隊還堅持每年舉辦“肺癌培訓班”,一方面把各個縣市級醫院的中青年骨干專家“請上來”集中培訓,另一方面,每年帶領名醫名家通過“傳幫帶·強基層”等志愿服務活動“走下去”,送醫下鄉,通過現場查房、示范帶教、病歷研討等多種形式推動河南省肺癌的同質化、規范化治療。
【技高更重德,術精更守仁】
王啟鳴不僅醫術精湛,更以高尚的醫德贏得了患者的信賴和同行的尊敬。他曾在艾滋病高發區駐村工作1年半,成功救治340余名患者,無一例因艾滋病復發死亡。
在新冠疫情期間,他作為醫療組組長馳援安陽,制定了包括90歲老人和3個月嬰兒在內的60多名確診及疑似患者的治療方案,確保了安陽地區無一例死亡病例。
“深夜遠程視頻”指導救治危重患者
他經常把自己的聯系方式留給患者,甚至在凌晨3點接聽患者的“求救”電話。他還利用休息時間制作培訓課件,幫助全省腫瘤醫生提升在疫情期間管理惡性腫瘤患者的能力。
王啟鳴常說:“醫學不是萬能的,但愛心可以穿越傷痛。”他用實際行動詮釋了醫者仁心,展現了新時代醫務工作者的責任與擔當。未來,他將繼續瞄準國際肺癌防治研究最前沿,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為更多患者帶來希望,為人民健康事業書寫新的篇章。
【專家名片】
王啟鳴 教授
河南省醫學科學院腫瘤研究所所長,河南省腫瘤醫院腫瘤內科副主任,主任醫師,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國務院及河南省政府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科技部、衛健委)重點研發項目評審專家,國家衛生健康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美國安德森癌癥中心博士后,美國埃默里大學客座教授,美國AACR會員,IASLC會員。中原名醫,河南省優秀專家,河南省學術技術帶頭人,河南省高校科技創新人才,全國第四屆“白求恩式好醫生”。
主要從事難治復治性肺癌分子機制研究,聚焦小細胞肺癌、腦膜轉移癌等難治性肺癌,構建起集檢測、診斷、治療及克服耐藥、推廣于一體的難治性肺癌診治新體系,創新性完成世界首例ⅢAN2期非小細胞肺癌圍手術期分子靶向輔助治療、首次發現全球第一例攜帶EGFR基因19號外顯子倒裝突變肺腺癌案例。
擔任中國臨床腫瘤學會血管靶向專委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會惡性間皮瘤專家委員會副主委,中國生物醫學工程學會腫瘤靶向分會副主委,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呼吸病學專委會常委,河南省醫學會腫瘤醫學分會主委,河南省抗癌協會腫瘤靶向治療專委會主委。擔任省部共建食管癌防治國家重點實驗室臨床個體化治療培育基地主任,河南省肺癌診療中心主任,河南省工程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難治性肺癌藥物治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河南省肺癌靶向治療耐藥及逆轉國際聯合實驗室主任,河南省難治性肺癌醫學重點實驗室主任。擔任《JCO-肺癌專刊》《Journal of Hematology & Oncology》《Cancer》《Annuals of Oncology》等30余部SCI期刊編委或審稿人。
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2項,“十二五”重大新藥創制專項1項,河南省重點研發專項1項,其他國家級及省部級課題29項,獲省、廳級科技進步獎17項。發表論文300篇(其中SCi收錄140篇),總影響因子超過1000,發明專利4件,高被引論文3篇。牽頭或參與編寫專家共識16部、制定行業質量標準1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