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通銀行逆勢控險,工商銀行不良飆升,郵儲戰略收縮暗藏轉型隱憂招商雙優領跑,光大高額計提信用減值利率優勢與技術驅動下的“強者恒強”,尾部銀行或加速出清
根據目前已披露的2024年銀行年報來看,信用卡和消費貸業務整體呈現此消彼長的趨勢,消費貸市場呈現“規模擴張與風險并存”的特征,不同銀行策略分化明顯,有通過高速擴張實現不良率下降,也有低調擴張保持低速雙增的,當然也有雙高增的情況;而信用卡市場呈現“高增長伴隨高風險”的特征,不少銀行不良率激增暴露風控短板,也有銀行通過規模收縮降低不良率。
大行的消費貸規模普遍擴張,除中行(未披露)、郵儲銀行外,其他銀行2024年消費貸余額均顯著增長,其中交通銀行增速最快,達86.94%,反映其消費貸業務激進擴張,不良率同比上升,這與消費貸規模快速擴張相關,工商銀行風險突出,不良率從1.34%升至2.39%,升幅達78%。
交通銀行消費貸余額同比增長86.94%,不良率卻從1.45%降至1.12%,逆勢改善不良率,表明其可能在風險控制或客群選擇上采取了優化措施。郵儲銀行是唯一消費貸余額同比下降12.97%的銀行,但不良率從1.81%降至1.34%,顯示其可能主動收縮高風險業務,專注資產質量。建設銀行則是其中最“低調”的,保持不良率在最低水平,同時保證了消費貸余額25.21%的同比增長。
總體來看,六大行的消費貸市場呈現“規模擴張與風險并存”的特征,不同銀行策略分化明顯:交通銀行通過高速擴張實現不良率下降,建設銀行低調擴張,工商銀行則需警惕風險累積,郵儲銀行轉向保守策略。
接下來目光轉向六大行的信用卡業務,信用卡規模整體增長,農業銀行增速領先,為22.68%,可見其信用卡業務擴張積極。建設銀行信用卡余額規模最大,達10,658.83億元,但增速較緩。
工商銀行信用卡不良率飆升,不良率從2.45%大幅升至3.50%,升幅達42.9%,遠超其他銀行,可能反映其客群質量下降或風控能力不足。交通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從1.92%升至2.34%,建設銀行從1.66%升至2.22%,不良率普遍上行,需警惕行業性風險。
相比之下,中國銀行信用卡不良率從1.83%降至1.73%,余額增長7.62%,表明其在規模擴張的同時實現了風險管控優化。郵儲銀行不良率從1.71%降至1.48%,但信用卡余額同比下降6.01%,可見其通過收縮高風險業務提升資產質量。需警惕的是,郵儲銀行是唯一信用卡余額和消費貸余額雙降的銀行,這主要與其聚焦小微業務或調整信用卡戰略有關,郵儲銀行的個人小額貸款增長明顯,為15,373.63億元,較上年末增加1,451.36億元,增長10.42%,可推斷其戰略轉向服務鄉村振興,加大對鄉村振興領域信貸投放力度。
總體來看,信用卡市場呈現“高增長伴隨高風險”的特征,工商銀行不良率激增暴露風控短板,農業銀行激進擴張需關注后續風險;中國銀行和郵儲銀行通過主動調整實現不良率優化,但郵儲銀行規模收縮或將限制業務潛力,雖然郵儲銀行有意識轉向鄉村服務,但是消費貸和信用卡業務市場份額的縮減或將不給它“后悔”的機會。
從9家股份行的消費貸數據來看,招商銀行規模擴張與風險控制雙優,消費貸余額同比增長31.38%,不良率從1.09%降至1.04%,顯示其在高增長中兼顧風險管理能力,可能受益于客群篩選或風控技術優化。浦發銀行消費貸余額小增,伴隨著不良貸款率下降0.5個百分點至2.28%,可見其穩健擴張的策略,然而2.28%的不良率在股份行中仍處于高位,因此后續還需繼續降低風險。中信銀行低增長伴隨不良率攀升,消費貸余額僅增長4.04%,但不良率從1.55%升至2.14%,升幅達38%,表明其業務擴張乏力且風險管控承壓。
光大銀行與浙商銀行沒有披露個人消費貸不良率數據,光大銀行消費貸余額微增1.15%,但從其他數據看,零售貸款不良率為1.40%,和2023年持平,零售信用減值損失為310.34億元,對公貸款信用減值損失為71.69億元,相當于76%計提的信用減值損失用在了零售銀行業務,零售減值損失的高計提,也側面反映出光大銀行的不良暴露主要發生在零售貸款上。浙商銀行消費貸余額同比下降19.97%,或與其戰略收縮有關。
總體來看,消費貸市場分化加劇,招商銀行以“高增長+低風險”模式領先;浦發銀行穩降不良率,但風險系數仍較高;中信銀行在規模收縮或低增長下仍面臨資產質量壓力。整個消費貸業務需警惕快速擴張與風險控制的失衡,尤其是高風險客群的集中暴露。
從8家股份行(渤海銀行未披露)的信用卡數據看,招商銀行規模穩健,風險控制較好,信用卡余額同比微增1.28%,不良率保持1.75%不變,顯示其業務增長與風險控制的平衡能力,或得益于精細化客群管理。浦發銀行與中信銀行業務收縮但風險分化 ,信用卡余額下降3.99%,不良率從2.43%升至2.45%,風險略有上升;中信銀行信用卡余額下降6.24%,不良率從2.54%降至2.51%,反映其通過收縮業務優化資產質量。民生銀行的規模擴張伴隨風險攀升,信用卡余額增長7.80%,但不良率從2.98%升至3.28%,增速與風險同步上升,需警惕業務擴張中的客群下沉問題。興業銀行與平安銀行則主動壓降規模,改善資產質量,其中興業銀行信用卡余額下降7.46%,不良率從3.93%降至3.64%;平安銀行信用卡余額大幅下降15.39%,不良率從2.77%降至2.56%,顯示兩者通過收縮高風險業務實現風險緩釋。
總體來看,信用卡市場呈現“收縮與優化并存”的特點,第一類是穩健型:招商銀行保持規模與風險雙穩定,模式值得借鑒;第二類是收縮型:浦發、中信、興業、平安通過壓降規模優化風險,但可能犧牲市場份額;第三類是風險型:民生銀行增速較快但不良率攀升,需平衡擴張與風控。可以看出股份行的信用卡業務規模是呈現收縮的,其中伴隨著高風險客群暴露(不良率上升),平衡業務增長與優化資產質量將是2025年的信用卡業務的主線。
統計局數據顯示,2024年居民人均消費支出增長5.3% ,2023年為9.2%,可見居民消費需求疲軟,而部分銀行通過放寬信貸標準維持增長,導致高風險客群占比上升。對消費貸監管趨嚴,嚴查資金違規流入樓市、股市,倒逼銀行調整業務結構,因此出現了部分銀行消費貸規模收縮的情況。
而為什么人們會開始向消費貸轉移,而不再使用信用卡呢? 其實很簡單,信用卡消費通常20-50天的無息期,一旦超出這個期限且無法還款就需要選擇分期還款,分期的實際年化利率在10%-20%不等,并可能收取附加費用包括年費、取現手續費、違約金等。相比之下,消費貸是固定利率,年化利率通常在3%-12%,還款方式可選擇等額本息或等額本金,按月固定還款。
若用戶需消費10萬元,分12期償還,信用卡分期,假設年化利率15%,月手續費為10萬元×15%÷12=1,250元/月,總利息為1250元×12=15,000元,實際總還款額115,000元;消費貸貸款,假設年化利率8%,等額本息月供約8698.8元/月,總利息8698.8×12 -100,000=4385.6元,實際總還款額為104,385,6元。相比之下,信用卡總成本比消費貸高15,000 – 4385.6 =10,614.4元,消費貸成本僅為信用卡分期的29%。
因此如果是小額貸款,并且短期內能全額還款,信用卡更優,或者若資金缺口在1-2個月內,信用卡或許有免息期保護,可避免利息,優于消費貸的固定還款壓力;若消費金額較高,且還款能力較弱需要分期還貸,則消費貸更劃算。因此消費貸的崛起并非偶然,可以說信用卡業務已經跟不上新時代的消費需求,不僅有互聯網平臺的競爭還有來自消費貸的競爭,因此呈現出了此消彼長的現象。值得關注的是,如果消費貸的增長幅度高于信用卡降幅,則說明除經營貸和住房貸外,銀行的消費貸款業務是有增量的,但消費貸的增長幅度低于信用卡降幅,則說明不僅沒有將信用卡客戶轉化至消費貸業務,還存在客戶流失的情況。郵儲銀行、浙商銀行等銀行出現了雙降。
2025年消費性貸款業務可能會出現強者恒強,尾部出清的情況,例如招商銀行、交通銀行等風控領先的銀行將進一步擴大市場份額,而部分高風險銀行可能面臨業務進一步縮減或退出市場,如果是盲目降低價格進行競爭,甚至可能導致不良率上升,加速該業務衰退。技術驅動成將成為2025年的消費貸業務的核心,AI動態風控、區塊鏈信用追蹤等技術普及,能夠讓銀行篩選更優質的客戶,從而不僅能縮短審批時間,還能拉大銀行間不良率的差距。(本文首發于鈦媒體APP,作者|李婧瀅,編輯|劉洋雪)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